2019年8月23—26日,由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和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河北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协办的“水边的城市:未来视域下的环境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畔美丽的千年古城正定成功举办。来自俄罗斯远东国立交通大学、美国兰斯顿大学、英国斯特灵大学、印尼乌达雅纳大学、秘鲁里卡多帕尔玛大学的国际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重点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学者共70余人出席大会。此次大会还得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贾丽英教授主持开幕式,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康振海先生出席开幕式,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和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王星光教授分别致辞。
戴建兵教授重点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工作及其业已取得的学术业绩。他指出,河北师范大学把握学术前沿,以史经世,立足现实,因应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践行塞罕坝精神,发挥学校学科齐全的优势,整合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资源,于2010年成立了“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华北区域的环境史与环境问题,特别是华北区域的河流、水利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引领学科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平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研究中心自创办以来,出版了学术辑刊《环境史研究》2辑,以及《河北水利史概要》《滹沱河史料集》《滦河史料集》《滏阳河史料集》《南运河航运与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研究》《外来生物入侵中国》《河北省农村垃圾现状调研报告》等著作;与多个地方的水利水务管理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完成保定市水利局委托的《大清河志》编纂工作;组建大运河研究团队,全面启动大运河河北段沿线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工作,着力开创大运河河北段研究的新局面与新业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现已对大运河河北段沿线的7个区县进行了专项调研,形成近30万字的调研报告,“大运河(河北段)研究丛书”第1期3本将于2019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即将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6卷本《中国环境史》,力图向学界展示中心学者对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人与自然交互的历史思考。
徐再荣研究员从近现代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城市化与水的关系入手,在城市环境史的视域下,结合会议举办地正定与滹沱河的关系,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未来环境史的研究路径、领域和方法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与预测。
王星光教授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撷取有关水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论述,展现了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独特的地方性知识。
一
在主题发言阶段,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钞晓鸿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付成双教授、俄罗斯远东国立交通大学谢尔盖(Kudriavtsev Sergey)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许清海教授、印尼乌达雅纳大学旅游学院苏纳塔(I Nyoman Sunarta)教授等结合各自研究领域,论述了当前环境史研究理论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实证个案研究的新近动态和跨学科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指出了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克服和规避的学术误区。
钞晓鸿教授在中外学术史的背景下,基于明清地方志分析了山水景观的迷失与错位,考察了景观史的传统研究路径。他认为,近些年来,景观受到诸多新兴学科的关注与研究,其中就包括环境史。在环境史语境中,景观被视为人类与自然接触的界面,但如何深化研究还值得探讨。在实证研究中,钞教授以现存数量庞大、信息丰富的地方志为例,认为地方志具有地方性、连续性等突出特征,它们与环境本身的地域性和環境史内容的广泛性相契合,从而在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然而,考虑到地方志数量庞大、错谬五花八门,如何在环境史研究的景观研究中,既充分利用明清地方志,又防范出现资料运用的差错与问题,值得特别注意。基于此,钞教授认为,传统地方志中的景观转录与记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景观的迷失与错位,而这背后的原因当然较多,但与地方志夸饰附会这一取向亦或称通病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地方志资料来研究景观,不能为某些文字资料的表象所迷惑,真正的看点在于这一表象背后的本源、内涵以及文本取舍的旨趣差异。
付成双教授系统梳理和回顾了目前中国学术界有关世界近现代史的定义、体系、分期、主线等理论问题,并认为已经出现了一批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吴于廑先生较早地提出了从分散走向统一的整体史观,他与齐世荣先生联合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无疑是整体史观的代表作;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宗绪先生主张突破阶级斗争的研究范式,从生产力角度探讨世界近现代史的演进发展;徐永璋和于兆兴教授指出,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主张世界近代史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世界历史”;钱乘旦教授旗帜鲜明地倡导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近现代史的学科体系;近些年来,有部分学者尝试从文明史和全球史的角度建构世界近现代史的学科体系。付教授指出,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拓宽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问题在于生态文明时代应该如何完善世界近现代史的学科体系。付教授在结论部分指出,注入生态关怀的现代化理论能够提供一个考察世界近现代史变迁的新视角,而由它作为主线所构筑起来的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既能更为准确地反映世界近现代史的全貌,也能为生态文明这一伟大理论提供历史方面的学术支持。
谢尔盖教授论述了海湾沿岸斜坡的演变。他运用工程学和现代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沿海废弃物回收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环境、地质、水文和工程等多方面的因素。他认为,沿海复杂的废弃物倾倒工程应由两部分组成,既要保护海岸斜坡的景观,同时还要能经受海浪的冲击,确保生态安全和审美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