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现代农业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为进一步研究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农业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类型,分析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构建的指标体系所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近年来有关四川省现代农业评价的文献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四川省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 F32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18-39-4
1 现代农业理论综述
1.1 国外现代农业理论研究
1.1.1 改造农业理论。“现代农业”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提出改造农业理论,他认为传统农业是一种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即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1]。
1.1.2 适度规模经营理论。萨缪尔森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认为农业具有收益递减的规律,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组合比例[2]。因此,规模经济追求的是具有最低平均成本的经营规模即适度规模。
1.1.3 自然资源稀缺理论。19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贾斯特斯冯·李比希等验证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农业生产的资本和报酬递减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然资源稀缺理论[3]。这一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是稀缺的,这种稀缺性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资源稀缺性不仅会对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危及经济的增长。
1.1.4 诱导创新理论。在希克斯等的研究基础上,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在《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诱导性制度创新模型[4]。在这个模型中,技术创新是核心,把技术变革看作对资源禀赋变化和需求增加的一种动态反映,但“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化传达了有关社会对研究目标的优先次序的大部分信息。”同时,受成就感或社会承认、获得物质上或名誉上的奖励这一动机驱动,科学家和管理者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总之,只有当这样辩证的相互作用机制在农民、新投入品供给者、研究科学家及政府官员之间妥当地发挥作用时,农业生产率才能得到提高。
1.1.5 新经济史的农业发展理论。诺斯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5]。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能通过建立明晰的产权和制度安排,对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一种激励效应,根据交易费用大小的权衡使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在农业方面,正是农业基本制度——私有制及劳动力和市场的发育,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2 国内现代农业理论研究
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是在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探索出来的。对于现代农业的内涵,国内学者持有不同看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对于现代農业内涵的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1.2.1 阶段论。邓洪峰等认为农业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新的农业发展阶段,这也是当前学者普遍赞同的一种观点[6]。
1.2.2 产业体系论。一些学者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利用现代物质装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依托现代经营形式,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指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集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1.2.3 可持续发展论。周福宏等认为现代农业就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的新型产业[7]。该理论强调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现代农业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标志性特征,全程采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融合一二三产业,既强调社会经济效益又兼顾生态效益的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形态。
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西方国家在二战以后先后进入了现代农业时代,因此,国外有关现代农业评价的文献较少。相反,国内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文献较多。
2.1 指标体系构建
2.1.1 指标的设置原则。指标的选取是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学界普遍认同的原则如下:①可比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即简化流程,对某些较难获取的指标尽量减少设置,且要与不同时期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可比性;②前瞻性与导向性,即在设计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之前,要综合考虑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③系统性和综合性,即能全面体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④特色性和代表性,即立足我国农业特色,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8]。徐士燕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符合新时期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及发展阶段的特点,要融合新思想、新理念[9]。
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则外,指标的选取还应遵循动态性原则。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指标设置必须客观、真实地监测各个具体阶段的发展情况,做到静态动态相结合。
2.1.2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类型。第一类是由国务院颁布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国务院按照国家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在《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10]中构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
第二类是由地方政府及科研机构根据国家相关战略规划制定的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根据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了一个包含6大方面、26项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
第三类是由专家学者根据各自对现代农业内涵的理解,通过研究我国各个时期的农业发展而提出的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例如,郑兴和等围绕“投入—产出”结构,建立了包含11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11]。
2.2 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评价倾向于重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忽视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以上都容易造成对现代农业存在误解和误测的情况。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评价指标体系也日趋完善。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
2.2.1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指标范围主要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方面,经济层面主要反映现代农业的经济效益、生产能力和一二三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状况,社会层面反映现代农业的社会基础条件、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状态,生态层面主要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状况。相比于现代农业研究初期,近年来构建以全国为研究范围的宏观层面评价体系较少,这一类型的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內容和范围皆趋于完整,其主要目的在于整体上把握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杨少垒主要围绕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四大方面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12];徐世艳等按照国家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要求,从“五化协同”的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将现代农业的内涵深化、扩展为以下几大方面,即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及经营体系的现代化、从业农民的现代化、农业产出的高效化、农村发展的现代化以及农业环境的生态化,以此为框架构建指标体系[9]。该类型的指标评价体系未能体现地区差异,不具有普适性,因此产生了下面2种类型的评价体系。
2.2.2 功能性评价。其重点关注农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福利感知、农业发展效率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某一功能或者评价现代农业建设项目。邓慧灵等从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制度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尝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解释现代农业[13]。刘应元认为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是评价农业发展情况的重要方面,提出从生态福利的角度出发来评价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构建由农业发展情况、农村环境情况和农村居民生活情况3个一级指标及其下属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14];张莉侠等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全国都市农业发展水平[15]。
2.2.3 实证分析。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一刀切式的评价体系并不适用于各个地区,因此涌现了大批对某一特定区域农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这一类评价旨在根据某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当地特点制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例如,冀钦等针对山西省吕梁山连片特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区域、县域、市域三级层面研究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结果与农民生活水平为准则层遴选18个指标,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16];叶俊宏研究位于川滇交界、资源丰富的仁和区,围绕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三方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来评价2011—2015年仁和区的农业发展情况[17];詹浩等以湖北省武汉市为研究对象,根据现代农业的内涵,将现代农业发展系统分为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子系统,在3个子系统下筛选出了能充分反映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态势的15个单项指标,综合构建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8];王芳从农业产出、农业投入两方面构建了11个指标研究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9],而方美芳等从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4个层面选取13个指标并对各个指标设置了标准值来进行评价[20]。
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好指标框架之后,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至关重要。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2种,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熵值法、德尔菲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定性分析法主要包括SWOT分析法等。例如,唐艳萍等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赫山区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21];滕峥等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22];对于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方美芳等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20],而王芳则运用熵值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19];艾洪娟等同样运用熵值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23];林鹏利用SWOT分析法对现代休闲农业进行了定性分析,全面分析了休闲农业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24]。
3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当前,综合评价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文献较少。林正雨等以2000—2012年四川省农业发展数据为样本,围绕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4项准则指标、12项个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25]。蔡臣等以2010—2014年农业发展相关数据为样本,从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出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四大方面选取16个指标,运用熵值法和综合线性加权法对川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26]。赵颖文等基于四川省实际农业发展状况,从农业要素投入、发展支撑、产出效益、多功能拓展4个维度选取22个指标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测评分析了2006—2016年四川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从而确定了制约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7]。张志林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粮食生产能力和经济作物生产能力5个方面,以16个指标为基础,构建了四川省农业发展综合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综合能力的综合得分进行了测度,通过聚类分析法将21个地区分为4种类型,即农业现代化区、农业条件优势区、农业条件一般区、农业条件劣势区[28]。
以上学者所构建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生态环境、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指标较少甚至没有,因此没有体现全面性和与时俱进的导向性。蔡文春等利用因子分析法,从条件、投入、产出等方面对2006—2015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他们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了生态因素和制度因素方面的内容,相比而言更加全面、更具时代性[29]。
4 问题及建议
以上为国内外有关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既包含宏观层面的现代农业全国性综合性评价,也包含现代农业区域性发展评价。综合以上文献,笔者认为现有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构建现代农业评价体系时,仍然过多强调农业投入、产出的指标,缺乏整体性、层次性,虽然部分研究者根据多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却容易出现体系繁杂、实用性差等问题。
第二,大部分评价指标体系没有确定参考值,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大规模调研实施有困难,另一方面地域差异性太大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参考值。
第三,目前大部分文献都倾向于研究某区域的农业发展,缺乏不同省份、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
第四,数据来源非常有限,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各地方统计局的统计年鉴,体现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相关政策等方面的数据获取困难。
第五,就国内现有的文献来看,仍然存在指标导向性不突出的问题。在选取指标过程中要立足国情,符合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阶段的特点,要融合新思想、新理念。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1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贾斯特斯冯·李比希.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4]速水佑次郎,费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邓洪峰.现代农业的特征、内涵以及不同解释[J].现代畜牧科技,2012(2):270.
[7]周福宏,张粉成,陈有进.三大路径 发展现代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11(4):39-41.
[8]张家祥.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发展方向研究[J].乡村科技,2017(10):41.
[9]徐世艳,耿方梅,童少娟,等.“五化协同”视域下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1):1-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EB/OL].(2016-10-20)[2019-06-02].http:///zhengce/content/2016-10/20/content_5122217.htm.
[11]郑兴和,杨加水,崔太昌.山东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阶段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1):4-7.
[12]杨少垒.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7):18-20.
[13]邓慧灵,思利华,阮晓静,等.农业现代性和可持续性评价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2):19-21.
[14]刘应元.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生态福利感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5(6):58-62.
[15]张莉侠,马莹,谈平.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1):44-49.
[16]冀钦,杨建平,徐满厚.山西吕梁山连片特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s1):59-64.
[17]叶俊宏.仁和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16):29-30.
[18]詹浩,龚琦.武汉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定量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7(26):219-223.
[19]王芳.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8(1):71-75.
[20]方美芳,孙旭凡,宗绿萍,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安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分析[J].农家参谋,2018(10):40-41.
[21]唐艳萍.赫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J].南方农业,2018(21):95-99.
[22]滕峥,杨翠凤,杨郑州,等.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7(21):5-8.
[23]艾洪娟,蒋和平.基于熵值法的新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评价[J].江苏农业科技,2017(18):318-321.
[24]林鹏.温州休闲农业的发展探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7.
[25]林正雨,李晓,何鹏.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3):15-19.
[26]蔡臣,李晓.四川省三州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6(12):115-118.
[27]赵颖文,吕火明.四川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4):28-37.
[28]张志林.基于熵值法的四川省农业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5):187-90.
[29]蔡文春,沈兴菊.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7(26):23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