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大心脑血管等急重症的救治现况亟待改进。
根据《2014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处于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的首位(约40%)并呈上升趋势,对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和沉重负担。
一直以来,我国十分关心重视重大心脑血管医疗急救体系的建设,作为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民生工程投入了大量资源。
重大心脑血管急救体系中,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建设现状如何?取得哪些进展? 推进过程中,哪些亟待解决?
就上述问题,《民生周刊》记者对国家卫计委医政管理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北大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进行专访。
民生周刊:重大心脑血管急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
霍勇:医改往纵深发展,其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在保基本里面,到底哪些是政府的基本,要搞清楚。现在看,保基本就是要把基层医疗做好,这不错。
但还有一种重要“基本”不容忽视。
重大心脑血管急救体系的建设同样需要政府出资、管理、推动。
医疗急救体系是否完善、运行是否流畅,直接决定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结果。
时间对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高致死性疾病的救治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患者的预后,必须争分夺秒。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区域救治体系,最大限度地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我国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从相关技术熟练掌握及更新角度而言,目前已与国外差别不大,但在系统组织及具体实施的层面则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因此,构建并完善政府、社会、院前急救、医院四位一体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区域救治网络势在必行。
民生周刊:目前,我国重大心脑血管急救体系发展现状如何?
霍勇: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医疗急救体系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队伍得到不断充实,装备逐年改善,工作和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
但是,该体系在送治率方面,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在急救体系完善的欧美发达国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及时急诊救治率高达80%以上,而我国只有约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接受及时的急诊救治。
民生周刊:较之发达国家,5%的送治率确实很低。那么在推进该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霍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延误由医疗急救系统及患者因素共同决定。
我国的急救模式分为院前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及依附型模式。急救网络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急救指挥缺乏统一调度等因素将直接导致经院前急救体系转运的患者出现救治延误。
急救车辆是实施院前急救的主要工具,但我国很多地区现有的数量及配置水平不能满足需要。急救系统运行的急救车大都存在设施设备条件参差不齐,急救药品配备不到位等现象,使其相应的检查、抢救及信息共享等能力难以保证。
院前急救体系及院内救治体系是构成医疗急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实现二者的衔接则是科学构建医疗急救体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我国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系统分属于相对独立的医疗机构,目前两者仅仅限于表面和形式上的连接,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三,需要增加投入建立以急救车为纽带的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通过建立院前与院内之间信息的双向传输,使急救车实时接受急救中心调度,合理接受分派的任务;使急救车实时掌握目标医院的资源配置情况,准确及时地转运患者到达医院;使医院及时掌握患者情况,尽早启动院内救治流程。
最后,需要在建立合理的人员流动及人才聘用机制的同时,增加财政经费用以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提高人员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减少人员流失;加强学科建设,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及考核,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