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尘肺患者180例体检结果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11-11 15:5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了解本地区尘肺患者肺功能、免疫功能情况,探讨治疗尘肺的新途径。方法 通过2011年5月我院对已诊断的一期尘肺病180例进行体检,收集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肺功能、结核抗体、细胞免疫(CD4、CD8、CD4/CD8)、体液免疫(IgG、IgA、IgM、C3、C4)、胸片等,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尘肺发病率随着年龄、工龄的增长而增加,尘肺肺功能损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阻塞型,单纯限制型较少;与对照组测值相比,尘肺组CD4、CD4/CD8水平均异常下降,CD8水平异常上升;IgM、IgA、IgG、C3水平上升,C4水平上升或下降。结论 除了肺部X线摄片检查外,建议把肺功能和免疫功能检测作为尘肺病诊断、分期及治疗效果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尘肺;年龄;工龄;肺功能;免疫

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的疗法阻止尘肺的病情进展,随着病情的发展,多数患者出现肺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以致各种并发症发生,使病情加重。这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通过对180例一期尘肺患者进行体检,了解一期尘肺随着时间延长,肺功能、免疫功能等变化进行分析,为尘肺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1年间,经当地有诊断资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为一期尘肺的患者180例(尘肺组),均为男性;年龄33~58 (47.6±8.1)岁。粉尘接触史4~35 (9.3±2.5)。对照组选取无粉尘及其他毒物接触史、体检正常者60例,均为男性,年龄36~60(45.6±6.7)岁。尘肺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吸烟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患者年龄、病史、症状、体征,接尘工龄等资料。检查、抽血前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空腹外周血5 ml。

1.2 方法

1.2.1 高仟伏X线胸片检查及诊断 全部患者者均进行高仟伏X线胸部正位片检查,尘肺诊断符合GBZ 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由具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5位专业医师采用双盲法集体阅片确定。

1.2.2 肺功能测定 采用美国Sensor Medic肺功能分析仪,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FEV1/FVC。肺功能评价按照GB/T 16180—1996《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中肺功能损伤程度分级的标准分为正常(FVC、FEV1、MVV>80%,FEVl/FVC>70%)、轻度损伤(FVC、FEV1、MVV 60~79%,FEVl/FVC55~69%)、中度损伤(FVC、FEV1、MVV 40~59%,FEVl/FVC35~54%)、重度损伤(FVC、FEV1、MVV<40%,FEVl/FVC<35%)。呼吸功能损伤类型及评定以FVC、FEVl、FEVl/FVC三项基本指标分为:阻塞性(FEVl<80%、HEV1/FVC<70%)、限制性(FVC<80%)、混合性(FVC<80%、FEVl/FVC<70%)。

1.2.3 免疫功能检测 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结核抗体TB—Ab;免疫组化法检测T细胞亚群,计取200个淋巴细胞中CD4、CD8阳性T细胞各占百分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gG、IgM、IgA、C3、C4,具体检测方法按相应试剂盒所示步骤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对照组年龄范围为36~60岁,平均45.6岁,尘肺组年龄范围为33~58岁,平均47.6岁,以10岁为组段,考察年龄分布,结果显示见表1,可见尘肺患者多在40~59岁年龄段之间。

2.2 接尘工龄分布 接尘工龄范围为4~35年,平均9.3年,以10年为组段,考察工龄分布,结果显示见表2,可见接尘工龄越长,尘肺患者发展越快。2.3 肺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两组肺功能测定结果见表3,两组间数值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呼吸功能损伤各类型的人数及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尘肺组呼吸功能损伤的主要类型为混合性,其次为阻塞性。

2.4 免疫功能检测结果分析 对照组未检出结核抗体阳性,尘肺组结核抗体阳性比例为54.21%,;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异常具体分析见表4;与对照组测值相比,尘肺组CD4、CD4/CD8水平均异常下降,CD8水平异常上升;IgM、IgA、IgG、C3水平上升,C4水平上升或下降。

3 讨论

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职业病,具有分布种类多、发病缓慢、等特点。尘肺患者大都免疫力低下,是呼吸疾病的易感人群。影响尘肺患者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其中尘肺合并肺结核、肺癌、肺心病占并发症的前三位,我们对尘肺患者结核抗体的检测阳性率达到了54.44%。尘肺致残或致劳动能力下降是由于尘肺病引起肺功能损伤及可能进一步引起的心功能损伤所致,因此,本课题采用肺功能测定作为尘肺病对肺功能损伤的评价指标。另外,虽然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对尘肺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但由于不同的机制均通过免疫损伤发挥作用[2],因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测定亦非常必要。

肺功能测定不仅是观察尘肺病情、判断预后的主要指标,也是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主要依据。尘肺病变会导致肺纤维化,使肺泡扩张的弹性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引起限制性道通气功能障碍。同时,尘肺病变常侵犯小气道,使外周气道阻力增高,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严重的纤维化、肺气肿不仅使弥散功能障碍,还造成部分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引起气体交换障碍[3]。高玉龙等[3]的研究表明,Ⅰ期尘肺患者肺功能大部分正常,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本次调查表明尘肺肺功能损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阻塞型,单纯限制型较少,这与以往的一些结果一致[4]。

近年来研究发现,尘肺患者不仅在肺脏局部有病变,而且也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体现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两方面。T淋巴细胞是介导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根据其表面标志细胞黏附分子(CD)的不同,T淋巴细胞可分为CD4细胞和CD8细胞两大亚群。在正常情况下,CD4和CD8亚群相互作用,平衡、稳定地调节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表现为CD4/CD8比值恒定。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可以间接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的状态。孙曙舫等[5]报道矽肺患者CD3,CD4及CD4/CD8较正常人降低,CD8无明显差异。朱玉华等[6]的研究也发现矽肺患者外周血中CD3、CD4及CD4/CD8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CD8升高。在杨琳红等[2]的研究中,尘肺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水平下降,CD8升高,CD4/CD8则减低,提示尘肺患者机体细胞免疫水平降低,研究者认为这是尘肺患者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或肺结核的原因,本研究的结果与以上一致。高锦伍等[7]认为,尘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可能与粉尘颗粒抑制T细胞的产生和成熟及影响T细胞亚群的功能有关,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在尘肺病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用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浓度的方法来反映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如国外的多项研究发现尘肺病患者血清中IgG, IgM, IgA, IgE呈现多克隆升高,抗核抗体、风湿因子、循环免疫复合物异常增加[8—10]。齐鲜玲等[11]亦发现煤工尘肺及矽肺患者的血清IgG, IgM及补体C3升高,IgA升高或降低,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这些指标的升高提示煤工尘肺及矽肺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亢进[11],可能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有关,Th1细胞功能受到抑制,Th2细胞功能活跃,促进抗体生成增加。

目前,在临床上对尘肺病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因此,尘肺病的早期诊断对于该病的预防十分重要。除了肺部X线摄片检查外,建议把肺功能和免疫功能检测作为尘肺病诊断、分期及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钟明,鲍含成,王文举.尘肺合并症.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4—32.

[2] 杨琳红,王珺,孔令敏,等.尘肺患者T细胞亚群的改变与肺功能的关系.山东医药,2009,49(49):86—87.

[3] 高玉龙.100例尘肺患者肺通气功能分析.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7, 20(4):265—266.

[4] 涂慧明,周泽深,凌秀珠,等.肺通气功能测定在矽肺致残程度鉴定中的作用.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1998,16(2):61—63.

[5] 孙曙舫,胡颖颖,徐成伟.矽肺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0,13(5):303—304.

[6] 朱玉华,田月秋,祝国英,等.矽肺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1):66.

[7] 高锦伍,任熙,滕曼,等.用ANAE和McFAb法研究矽肺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1, 2: 6—8.

[8] Nagoka T, Tabata M, Kobayashi K, et al. Studies on production of anti—collagen antibodies in silicosis. Envimn Res, 1993, 60:12—29.

[9] Cojocaru M, Niculescu T, Spataru E, et al. Study of lung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silicosis. Rom J Intern Med, 1995, 33 (3—4):243—247.

[10] Zhestkov A V. Immunological changes in dust—induced lung diseases.Gig Sanit, 2000, 6:30—33.

[11] 齐鲜玲,王海燕.尘肺病人生化、免疫指标及微量元素的测定.中华监督与健康杂志,2003, 2 (5): 73—74.

推荐访问:尘肺 体检 临床 患者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