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彼是莫得其偶 言论无疑鷇音

时间:2022-11-11 17: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齐物论》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历代庄学研究者对《齐物论》在《庄子》中的重要性皆无疑议,但对“齐物论”一词本身的内涵却理解不够。前人对“齐物论”这一范畴的理解主要从“物”、“论”着眼,而忽视了庄子的语言思想。事实上,“与道偕游”不但要物我齐一、是非混同,还要取消语言对人心的撄乱,因为彼是莫得其偶,言论无疑鷇音。

关键词:齐物论 齐物 齐论 齐语言

《齐物论》在《庄子》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秦毓鎏在其《读庄穷年录·例言》中把《齐物论》看作庄子学说的中枢,是理解《庄子》的关键。内篇解较多,而于《齐物论》一篇尤详。以此篇为其学说中枢,实为全书纲要,尤不可忽。通乎此篇,则全书迎刃而解矣。 陈少明在其《〈齐物论〉及其影响》中把《齐物论》看作是庄学哲学思想的总括:“《齐物论》三千多字,洋洋洒洒,除‘有儒墨之是非’一句外,均不指涉具体的历史内容,这意味着它试图讨论最普遍意义的问题。” 《齐物论》“不指涉具体的历史内容”,“试图讨论最普通的意义问题”,说明它是一篇概念性、范畴性的文章,对《庄子》有着理论的指导意义,是全书的纲要,值得我们格外关注。《齐物论》的重要性虽然无庸质疑,但学界对于《齐物论》题目“齐物论”一词的理解存在分歧。认真考量前人观点,准确清理“齐物论”的内涵,对理解《齐物论》甚至把握《庄子》的思想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齐物论”的“齐物”、“齐论”内涵

我们首先从“齐物论”一词本身出发理清其涵义。学界对“齐物论”一词的争议主要涉及到是读“齐物”论(即“齐物”),还是读齐“物论”(即:“齐论”)。一个句读的差别,关系到对整篇《齐物论》甚或《庄子》思想的理解,因此对“齐物论”意义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下面是我们对学界不同观念的梳理。

首先,把“齐物论”理解为“齐物”的有以下学者:

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解释《齐物论》主题思想时从物我关系角度把“齐物论”视为“无我”、“无物”之意,即齐物:

万物受阴阳而生,我亦受阴阳而生,赋象虽殊,而所生同根。惟能知其同根则无我,无我则无物,无物则无累,此庄子所以有齐物之篇也。

杨柳桥在其《庄子译诂》中综合前人的一些观点,同意把“齐物”二字连读,认为“‘物论’二字连读者,非是”。

“齐物”二字连读。左思《魏都赋》:“万物可齐于一朝”。刘逵注:“庄子有‘齐物’之论。”刘琨《答卢湛书》:“远慕老庄之‘齐物’。”《文心雕龙·论说》:“庄周‘齐物’,以‘论’为名。”《辅行记》:“彼论‘齐物’,一梦为短而非短,百年为长而非长。”皆《庄子》“齐物”二字连读之证也。《孟子·滕文公》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反天下之证也。”可作反证。齐物,谓齐同事物之彼此与是非也。其“物论”二字连读,非是。

其次,把“齐物论”理解为“齐论”的有以下学者:

林希逸在其《南华真经口义》中宣称庄子《齐物论》意旨就是要齐同众论、泯灭是非:

“物论”者,人物之论也,犹言众论也。“齐”者,一也,欲合众论而为一也。战国之世,学问不同,更相是非,故庄子以为不若是非两忘而归于自然,此其立名之意也。

朱得之《庄子通义》解《齐物论》题旨曰:“物论者,众论也,齐之者,合彼此是非而一之也。” 释德清《庄子内篇注》申论《齐物论》的写作原因是“物论之难齐也久矣”,故《齐物论》的目的就是齐同各家是非言论:

物论者,乃古今人物众口之辩论也。盖言世无真知大觉之圣,而诸子各以小知小见为自是,都是自执一己之我见,故各以己得为必是,既一人以己为是,则天下人人皆非,竟无一人之真是者,大者则从儒墨两家相是非,下则诸子众口各以己是而互相非,则终无一人可正齐之者。故物论之难齐也久矣,皆不自明之过也。

王应麟《困学记闻·诸子篇》评价《齐物论》之旨曰“物论之难齐”:“齐物论,非欲齐物也,盖谓物论之难齐也。是非毁誉一付于物,而我无与焉,则物论齐焉。” 胡文蔚《南华经合注吹影》视《齐物论》主题为齐一众论,众论不齐,是由于是非对错没有一定的标准:

物论,谓众论也;齐者,所以一之也。夫道何往而不存,恶乎有显晦,隐于小成者,荣华之言也,此之谓物论。战国时学术庞杂,人执一见,家创一说,庄子以为不若两忘而化其道也。大抵物论不齐,起于是非之无定。

王夫之也主张把“物论”二字连读,“齐物”就是“道”,其《庄子解》曰:

当时之为论者多矣,而尤盛者儒墨也。相竞于是非而不相下,唯知有己,而立彼以为耦,疲役而不知归。其始也,要以言道,亦莫非道也。其既也,论兴而气激,激于气以引其知,泛滥而不止,则勿论其当于道与否,而要为物论。物论者,形开而接物以相构者也,弗能齐也。使以道齐之,则又入其中而与相刃。唯任其不齐,而听其自已;知其所自兴,知其所自息,皆假生人之气相吹而巧为变;则见其不足与辨,而包含于未始有之中,以听化声之风济而反于虚,则无不齐矣。

严复从唯物论的观点出发总评《庄子》曰:“物有本性,不可齐也;所可齐者,特物论耳。”学者叶国庆认为是非差别是分不清的,譬如你我二人各据一是,因以相和,这样争论永远不能得到解决,叶国庆《庄子研究》宣称《齐物论》“大旨便是齐天下之物论。亦可说是齐物论。这里是把一切大小,是非,有用,无用等等差别打破了。” 陆钦《庄子通义》把《齐物论》看作《庄子》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篇章,是先秦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作之一:“齐物论,即齐同物论。” 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考查《庄子》各篇的命题方式,指出“齐物论”就是要齐同物论,其目的就是坚决否定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对客观事物的评论:

自刘勰提出“庄周齐物,以论为名”(《文心雕龙·论说》)的说法以后,释者遂多谓“齐物论”为“齐物之论”,但《庄子》全书,没有以“论”命题的,为何此篇例外?庄周极端鄙视言辩论说,自己又怎肯再添一论,而与诸子百家相并列?因此,所谓齐物论,即齐同物论,也就是要消除各派对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客观事物的评论,各执一端,相互非难,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当作裁决一切的绝对真理,针对这种倾向,庄周给予了坚决的否定。

第三,主张把“齐物论”读作“齐物”与“齐论”两层内涵的有以下学者:

孙嘉淦《南华通》强调“齐物论”就是齐同物我是非,即包括“齐物”与“齐论”二项:“物者彼我,论者是非,丧我物化,道通为一,则皆齐矣。” 王先谦《庄子集释》解《齐物论》题曰:“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视之,不必致辩,守道而已。” 张默生在其《庄子新释》中扬弃了前人把“齐物论”解作“齐物”或“齐论”的观点,宣言曰:“本篇不是专讲齐‘物’的,也不是专讲齐‘物论’的,而是两者都讲。” 关锋在其《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中宣称《齐物论》文长意多,且为庄子哲学的基础部分,故需仔细研读,关锋解剖《齐物论》主题曰:

题旨兼有“齐物、论”、“齐、物论”二义,而以“齐物、论”为主导方面,庄子正是以此去齐各种“物论”。用今语说:前者是宇宙论或本体论,庄子主张万象齐一于“道”,本质上是没有彼此、差别的,彼此、差别都是虚幻的现象;后者是认识论,庄子主张齐是非。

钟泰在其《庄子发微》中,驳斥了前人把“齐物论”仅理解为“齐物”的观点,主张把齐物论读作“齐物”与“齐论”:

“齐物论”者,齐物之不齐,齐论之不齐也。言论先及物者,论之有是非、然否,生于物之有美恶、贵贱也。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云:“庄周齐物,以论为名”,后人因之,遂谓庄子有齐物之论。此大谬也。若曰论,则《逍遥游》以次七篇皆论也,安得此独以论名哉!齐之为言,非如《孟子》“比而同之”之云也。美者还其为美,恶者还其为恶;不以恶而掩美,亦不以美而讳恶,则美恶齐矣。是者还其为是,非者还其为非;不以非而绌是,也不以是而没非,则是非齐矣。《至乐》篇曰:“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止者不过其当,适者不违其则。不过当,不违则,此齐物、齐论之要旨也……

和钟泰持同样观点的学者还有陈鼓应,陈氏在其《庄子今注今译》中强调《齐物论》篇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其方法则是“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 李庆珍在其《庄子教程》中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申论《齐物论》主题包括“齐物”与“齐论”两个层面的意义: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主要篇章之一,论证万物齐一和物论齐一,即齐物和齐论。庄子认为世界万物虽千差万别,但归根到底,万物齐同(即所谓“道通为一”)。他又认为人们在认识世界万物时所作的“是非”、“然否”的判断,虽互为水火,但归根到底是齐一的。这里既涉及本体论,又涉及认识论。“齐物”是“齐论”的基础,既然万物齐一,无“物我”之分,那么“是非”、“然否”的争论也无必要了。

谢祥皓《庄子导读》解读《齐物论》题旨曰:“《齐物论》是表明庄子哲学思想的最主要篇章之一,它立足于虚无之道,论证万物齐一和物论齐一……‘齐物’实为‘齐论’之根基,‘齐论’则是‘齐物’的必然结论,二者无须分离。”

纵观以上各家的观点,随着学科的进展,现代学者更多的倾向认为对《齐物论》题目的理解包含“齐物”和“齐论”两义,强调《庄子》是在“齐物”和“齐论”的基础上来齐同天下万物和剽剥儒墨言论。

总而言之,庄子强调世界万物之间本无严格的分限,以道观之:“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万物皆一。(《庄子·德充符》)既然天下万物没有区别,那么,有关万物的高下是非之争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毫无意义的循环,《庄子·齐物论》曰: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郭象注曰:“天下莫不自是而莫不相非,故一是一非,两行无穷。唯涉空得中者,旷然无怀,乘之以游也”; 成玄英疏曰:“夫莫不自是,故是亦一无穷;莫不相非,故非亦一无穷。唯彼我两忘,是非双遣,而得环中之道者,故能大顺苍生,乘之以游也。” 以人为非。天下万物本无区无别,是非之争又何必无穷无尽,故唯有彼我两忘,是非双遣,才是得道之正宗。

二、“齐物论”的“齐语言”内涵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有如下特征: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从“道”的本体论角度看视,“道”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性。因为“道”是先于万事万物的存在,“先天地生”、“长于上古”,是一种不生不熄的永恒,“道”先于语言的存在。“道”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如果硬要用语言描述“道”,就会把大道这种无始无终的整体性和混一状态分割。《庄子·齐物论》曰: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语言隔绝了人与道的关系,把人从世界中隔离出来。因为从语言本身来说,语言是对“道”的分割;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来说,由于一己之私,对世界的认识带有偏见,各是其所非,各非其所是,没有一定的标准,人越是刻意去说,离“道”就越远。

1.语言分裂侵害“道”。

如前文所言,“道”是一个无始无终、没有分裂的整体。普通的言说把自然整体分割,是对“道”的远离: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庄子·齐物论》)

对于这种语言分裂大道的情况,庄子用昭文鼓琴的例子告诉世人,语言所表达的只是道的一部分,是世界的片段: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庄子·齐物论》)

郭象注曰:“夫声不可胜举也。故吹管操弦,虽有繁手,遗声多矣。而执籥鸣弦者,欲以彰声也,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声全。故欲成而亏之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无亏者,昭文之不鼓琴也。”成玄英疏云:“夫昭氏鼓琴,虽云巧妙,而鼓商则丧角,挥宫则失徵,未若置而不鼓,则五音自全。亦犹有成有亏,存情所以乖道;无成无亏,忘智所以合真者也。”

钟泰和成玄英观点相同,认为昭氏的鼓琴是对声音的分裂:“其鼓琴也,宫起而商止,角起而徵止,是有成亏也。其不鼓琴也,宫商不奏,而五音厘然,则是无成亏也。”林希逸同样把昭氏鼓琴看作是对时空之流的切割:“既说成亏之理,却以鼓琴喻之,最为亲切。且如有琴于此,用而鼓之,则一操之曲,自有终始,此终始生于既鼓之后。若不鼓,则安有终始哉?”人越是刻意去说,离“道”就越远,因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齐物论》)。

语言为万有命名,这个社会立法,为万物之间确立关系,语言是“功”、“名”的真正根源。儒家“立功”、“立名”“基本上是对事物的一种否定,一种减缩,一种变异。唯有“无功”、“无名”才可以保持万有的自然本性。

2.语言没有一定的标准。

因为言说是一种欲望的表达,而欲望之言是一种囿于己见的片面之辞,是非之争不但不能辩明事理反而让人不分真相:“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庄子·齐物论》)庄子强调语言没有一定的标准,人说话和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声音没有区别。《庄子·齐物论》载: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庄子·齐物论》)

郭象注曰:“夫言与鷇音,其致一也,有辩无辩,诚未可定也。天下之情不必同而所言不能异,故是非纷纭,莫知所定。”成玄英疏云:“鸟之欲出卵中而鸣,谓之鷇音也,言亦带殻曰鷇。夫彼此偏执,不定是非,亦何异鷇鸟之音,有声无辩!故将言说异于鷇音者,恐未足以为别者也。”和郭象、成玄英一样,罗勉道也强调语言的无意义性:

夫人之言,非如天籁之吹万物一以无心也,乃言者之人有言耳。既出于人,则宁免无私,故其言特未定,不可为准。言既未定,则人视之亦如无有,故曰“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鷇鸟初出卵者,人闻禽鸟之音,如鹊则报喜,鸦则报凶,颧鸣知雨,布榖催耕,可听之为准,鷇音未定,则不为准矣。人言之未定,亦犹是也。

朱德之在其《庄子通义》中明确语言的无意义原因在于言说表达的是自己一己之偏:

鷇者,鸟之初出卵者也,鷇之为音,未有所知;汝之有言,亦不自知,与鷇音同也,大道本无真伪,至言本无是非,真伪起于偏见,是非起于自夸、小成、一偏之见也。

正因为各家各派以自己立场和标准出发看问题,而相互是非,于是天下也就没有了是非标准可言。庄子认为传达语言,必然有得有失,人与人之间的忿怒误解,都因花言巧语而起,且人们容易“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人间世》),表达交际的困顿尚且难以避免,遑论达“道”了。因为“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庄子·人间世》)

致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了“与道偕游”,不但要破除外物、名利对自己身心的拘限,还要跳出语言的牢笼。只有在“齐物”、“齐论”、“齐语言”三个层面上“与道为一”,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这也是庄子“齐物论”内涵所在。

参考文献:

[1]秦毓鎏:《读庄穷年录》,国家图书馆藏,1917.3。

[2]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宋]王 雱:《南华真经新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4]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 [明]朱得之:《庄子通义》,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明嘉庆三十九年朱得之浩然斋刻本。

[7] [明]释德清:《庄子内篇注》,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清光绪14年金陵刻经处刻本。

[8][清]王应麟:《困学记闻》,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上海涵芬楼影印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本。

[9][清]胡文蔚:《南华经合注吹影》,国家图书馆藏本衙藏版。

[10][清]王夫之:《庄子解》,国家图书馆藏清同治四年湘乡曾氏刻本。

[11]严 复:《庄子评点》,《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4。

[12]叶国庆:《庄子研究》,商务印书馆,1978。

[13]陆 钦:《庄子通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14]方 勇、陆永品:《庄子诠评》,巴蜀出版社,1998。

[15][清]孙嘉淦:《南华通》,国家图书馆藏线装刻本。

[16][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

[17]张默生:《庄子新释》,齐鲁书社,1993。

[18]关 锋:《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中华书局,1961。

[19]钟 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1。

[21]李庆珍、史晓平:《庄子教程》,民族出版社,1995。

[22]谢祥皓:《庄子导读》,巴蜀书社,1988。

[2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

[24][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5]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见于《正统道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王永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

推荐访问:无疑 言论 彼是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