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包含中气本原论和五周变易论的中周哲学思想,在漫长历史中指导着羌族养生理论的形成,并融汇其中。羌族养生理论中对正常人体结构功能的认识、对异常人体病因病机病理的认识、对药物方剂的认识等系统知识无不渗透着中周零一四六八支廿的朴素世界观与方法论,在独具特色的中华羌族文化宝库中散发着光芒。
关键词:中周哲学 中周零一四六八支廿 字道零壹贰叁 数字思想
中周哲学理论流传于人民大众,散落于羌山村寨;或者并不成系统地见于古籍经典,但确不影响它在羌族传统养生文化中的指导意义,更没有削弱它在羌族历史中的存在价值。羌族传统养生文化中渗透着中周哲学思想,体现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以“零壹华民字元阴阳字姓所有-极宙宇众道德五行道同无限”为基本理念的字道零壹贰叁保健与康复协会在2013年1月23日完善建制之后在学校相关部门特别是体育保健与康复教研室直接管理、指导下,协调专业教师与协会会员共同组成羌族文化之传统医药基础理论考证的科研团队,进行了长期、深入、扎实的实地调研,整理了包括羌族传统养生理论在内的羌医药中周理论。
一、中周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1.中气本原论
这里的中,是基本、本原、核心的意思,中气本原的涵义是指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原、基元是中气,也称中元或简称为气。气是极其细微,并不能由凡人所能知感,所以会被认为气是无形的,视为“无”。无形之气可化有形之石,精石是构筑世界有形万物的基础。不同的物质由于不同的结构而拥有了不同的属性与特点,万物中最基本的属性分类是阴阳。在相关事物的统一体中、同一对象的内部中或气的同一等级(气所构成的有形事物在数量、质量和表现形式上处于相对同等的范围、等级)结构中,在性质上存在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即阴和阳。阴与阳相互吸引,阴阴、阳阳则相互排斥,吸斥万力是宇宙一切变化的能量本原。受道教信仰的深刻影响,中周阴阳论也包含阴阳交互、互根互用、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基本内容,在说明人体生理功能、解释人体运动与免疫、指导体育养生与形神修养等方面有广泛而积极的作用。
人们对于中气本原论不同的理解,可以用数字论也阐明这些观点。
中气“零”论:中气是世界唯一的本原,但它无限可分,任何一个等级结构上的中气都不是它的本质,只有“零”的描述才最接近它的属性特征,这个零是无极、太极,也是道,是先于宇宙的客观存在,是无中生有的万物本原。
中气“一”论:中气是世界唯一的本原,尽管它可以存在于认识上的无形和有形,但只是形态上区别,并不影响其作为物质本原的唯一性,所以中气属数是“一”。阴阳的属性是气的运动态势所决定的,是气所处状态的描述,并不是物质的本原。
中气“零一”论:中气是世界唯一的本原,但它却是无限可分的,并不存在固定的“一”。尽管气的存在(即“有”)是绝对的,但无限可分的特点使到气拥有了相对的“无”状态,所以用“零一”更能反映中气的本质。“零一”论囊括了“零”论和“一”论中的思想,突出了万物统于一(唯一,中气),而且还系统地归纳了以下一些观点:从无到有,无极生有极;偶数为阴,奇数为阳,零壹者中,零壹代表阴阳平衡;整体如一,人与世界、人体本身都是个整体;永恒第一,阴阳之零壹规律是宇宙常(恒)道。
中气“零一二三”论:一般认为这一理论是中气零一论的外延,是在肯定中气零一论观点的基础上衍生了“二”和 “三”的思想。认为中气是“一”的存在,但无限可分使它拥有“零”的特点,而不同的运动状态使它具备阴阳“二”态的能与力,在阴阳吸斥源动力形成的能量世界中,产生许多(多可用“三”来指代)变化与规律,于是产生了万事万物,包括五周变易。这种观点也契合了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除了以上三个主流理论,也有其它非主流的如“零一二”论、“一二”论等观点。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观点只是视角、描述上的区别,但在中气本原这一认识上,它们的基本思想和核心理论是一致的,这说明中周哲学在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中的地位是非常稳固的。
2.五周变易论
五周论,也称五石论、五系论,与我国传统的五行论相似,但不强调五系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五石之间关系密切,变化无穷,所以五石论也被称为五周变易论,。羌人崇石,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物质皆由石所化生,白石是石之精华。石分五系,分别为黄赤青黑白;对应五行分别是:土火木水金;对应五数分别为四、六、八、十二(支)、二十(廿)。四突(突,也称尖,即顶点)尖石,锐细入微,变化多端,可孕育稼穑,故属土,五名为象。六突长石,尖利有芒,性烈走窜,属火,五名为合;八突方石,平稳方正,如木之可塑,生长而久远,五名为荒;十二突圆石,其有二十面,圆润如滴,温和柔软,无处不在,故属水,五名为支;二十突宝石,其有十二面,契合自然法数,乃天生恒石,肃净高贵,清静无为,变化无穷,乃石中之尊,其色归白,五行属金,五名为廿——双十圆满,十全十美之意。以上所述石突数之四六八支廿,是概数,反映的是五石之间在数字上的关系。
根据中气本原论与五周变易论中的数字哲学思想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何中周论也被称为中周〇一四六八支廿理论,或只以其数字简称〇一四六八支廿。
二、中周哲学思想中的人体论
1.中周论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内中周论和外中周论构成了中周学说对正常人体的基本认识。
内中周包括中心元神和周身形体。中为元神,溶入人体之内,控于脑髓,通于灵神管道。元神亦为气所造,其气者极其细微,不可观见。神融汇于人体,赋于肢体感官,使人能视能听、能感能应。万物皆有灵,聚灵可成神,散神而化灵。灵附于物,能生息代传者为生命。灵聚越紧,生气越华。生命可修炼聚灵以彰其能。不可食用有灵之物聚灵援神,唯有通过修道感化召归;更不可食用有元神之物以期助长其神,因元神相斥,反伤贪食之体,故修炼者忌杀生。聚灵强神,以德、善为道;养气以壮周身,修德以强元神。人之周身,是指有形之体,包括四质、六脏腑,八官、十二管道(支道)和二十经脉(廿经)。四质也称四相或四象,五行中属土,包括气、血、精、津(羌语称为莫斯、萨、吉纳、滋),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成分。六脏腑与道家中的六脏六腑观点相同,所不同的是中周论中的六脏腑中各单独的臟器与不五行相对应,而是六脏腑整个系统对应五行中的火,认为六脏腑的活动是生命之火的根本动力来源。八官是指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包括脑和脊、卵和乳、胰和迎、髓和骨。支道是指人体中的十二个管道体系,包括灵通道、脑髓道、感窍道、骨肉道、气息道、水液道、食物道、脉管道、肌肤道、腺道、卫体道和生殖道,其中生殖道又有阴阳之别。廿经是指人体循行分布的二十条经脉,包括十二正经以及任脑脉、督脊脉、冲卵脉、带乳脉、阴维胰脉、阳维咽脉、阴蹻髓脉和阳蹻骨脉。
外中周理论认为,中是有形的人体本身,而外周是指附于人体周围的五个充满能量物质的热场,称为人五周、五周天、五光、五能等。是保护人体自身特别是中心元神的精微物质,由气的能量聚合体——炁所组成的。如果说人的肉体是有形之体,那么五周天就是人的无形之体,也是人的必然构成部分。五周天分别为土、火、木、水、金,环绕人体,与人体直接以“外经”(相对于体内二十经脉而言)连通。五周天与人体连通的外经数量多寡不一,土周天之外经有四,连通于四质;火周天之外经有六,连通于身体六脏腑;木周天外经有八,连通于八官;水周天之外经有十二,连通于十二管道(支道);金周天之外经有二十,连通于形体二十经络。五周天也与外界大自然相连接,可传递精微物质和能量。
2.中周论对异常人体的认识
中周论中有关异常人体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病因和病机上。
病因大体分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内伤四食(过饥、过饱、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内伤六邪(风寒热湿燥火)、内伤八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恶)、内伤十二瘀、内生二十虚。十二瘀是指血或津液郁结于人体十二管道导到廿道系统不通畅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瘀血、痰饮、结石、癥积、痞块和骨疽等,既是病中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二十虚是指人体二十经络功能状态低下的表现,如胎弱多因冲任虚,体劳多成脾经虚,神劳常致心经虚,房劳易成肾经虚,等等。外因主要有四伤(指力损伤、热冷伤、金属伤和虫兽伤)、六淫(风<昔比沃蒙>、寒<么呗>、暑热<莫尔唉迪>、湿<也称水湿雨,资木尔唉尼>、燥<干么斯>、火<摸格阿>)、八疫(鼠疫、霍乱、天花、麻疹、伤寒、疟疾、痢疾和脑疠)、十二虫(伏虫、蛔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蛊虫、阴虫和疥螨)、二十毒(石毒<射线>、烟毒
人体的基本病机分为内中周病机和外中周病机,而前者又包括元神病机和周身病机。人在天地之间,存道修德,高于万物之灵,元神独立。凡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寿夭以及气血精津的充养,喜怒哀乐的调控,对大自然宇宙世界的适应等诸多生理活动,无不赖神所主宰。人之中有元神,融于周身各部亦各有其神。人体六腑八官器、十二道二十经、百骸千筋和孔窍皮毛皆在神的统摄之下,方能各施其职各尽其能。若道之不存德之不修,神混意乱,则四质失充,六脏失运,八官失养,支道失调,廿经失畅,百病丛生。四质失常是六脏、八官、支道和廿经病机的基本前提,而四质失常又往往以体内的阴阳失调以及体内外邪正盛衰的力量对比为先导因素。人是自然人,人通过土、火、木、水、金五大周天与外界相通。这里的周天中的“周”是指人体形体之外的“气周”(能量场),“天”是指大自然、宇宙,“周天”是指人之有形躯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结构,它是人体本身的部分,是由中心元神中非主动意识所主宰。羌人认为,邪如利石,破人周天,非道公(羌族巫师,亦称端公、释比、许)不可解。
三、中周论指导下的养生、预防和康复
体内阴阳偏盛偏衰或邪气侵扰人体之后可使人生病,在中周论诊辨方药思想中,也无处不在地体现着四六八支廿的数字魅力。诊断分为中心元神诊断和周身诊断,周身诊断核心内容是“四嗅六听八摸支望廿问”;辨证以寒热虚实为总纲(中心),周身辨证包括四质辨、六脏腑辨、八官辨、支道辨和廿经辨;药物性质分中气和外性,中气是指药物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它药物的特质,而外性包括四气(寒凉温热)、六向(升降浮沉收散)、八味(甘淡苦酸涩咸辛辣)、十二功(汗和散清温通补泻吐下消燥)和二十归经;药物毒性包括土(四质)毒性、火(六脏腑)毒性、木(八官)毒性、水(支道)毒性和金(廿经)毒性,并且有无毒治周身、微毒入经络、小毒走管道、常毒及八官、大毒害脏腑、巨毒危四质这样的区别;方剂组成的的“中”是指方剂本身所固有的阴阳属性,“周”是指方剂组成的理念、方法和功用,包括方剂的四成(君臣佐使)、六变(方味制量剂服)、八配(单相加减效毒组合)、十二功和二十归经,后两者的意义与其在单味羌药里的意义相同。
中周理论的养生原则包括:注重中神,形神兼修;保养周身,脾肾共济;强调周天,顺应自然。基本的方法有悟道修德、清静养神、调摄情绪、起居有常、劳逸有度、节欲保精、饮食得当、运动适宜、亲近自然等。预防的中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做法的关键是中神有意识、有信念,强化有形周身,修养周天潜能。对于调摄中神尤为重要,因为它同时也是有形之周身和无形之周天的主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管視物角度如何不同,但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所以,无论是羌医,还是传统中医,在本质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复的原则首先强调中心元神的作用,主张加强患者对治病的意识和意志。第二是补充和调理气血精津四质,包括补气养血填精益津、调理气机血运、固精、祛水湿化痰饮等,扶正以祛邪;第三是调理六脏腑八官器,根据病情缓急确定治标治本之优先或同治,调整脏器阴阳平衡;第三是通调支道与廿经,维持周身条达舒畅;第四是调整外周天与自然的和谐,治疗讲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治法上,羌医有许多独特的康复治法,如羌医骨科手法(压部捂)、醋坛熏蒸法(箕夸波尔)、羊皮疗法(波尔得)、打通杆(娃柳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