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盐铁论》中西汉的民族政策

时间:2022-11-11 17:5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盐铁论》中涉及范围广,信息丰富,使其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引起学界普遍的关注与研究,其中涉及到汉匈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篇章对民族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为后世中原王朝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范式。

【关键词】:盐铁论;民族政策

《盐铁论》是一部会议记录,记载了西汉中期政府在诸多领域儒法两家不同看法的背景与理论依据,很多中国政治及文化史上的重大问题几乎都涵盖其中。目前对《盐铁论》的研究主要在西汉社会的经济政治与学术文化思想问题上,而将《盐铁论》作为民族史料学著作,并从民族史角度来研究的成果很少,实际上,《盐铁论》正文中多次提到匈奴和胡,更有《备胡》《结和》等通篇论述汉匈关系以及民族政策的篇章,对研究西汉民族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盐铁会议与《盐铁论》

盐铁会议是西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政策的辩论会议。汉武帝死前确定由霍光、田千秋和桑弘羊一起辅政,但是这几个辅政大臣之间的政治主张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霍光同桑弘羊之间对于国家应如何执行政策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加之汉武帝之后的国政流弊以及盐铁官营带来的社会问题,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采纳了亲信杜延年的建议,在汉昭帝始元五年六月策划颁诏“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后来这些贤良文学皆要求取消官办盐铁、酒榷、均输,而桑弘羊力主专卖之利,于是敕令召开盐铁会议。争论双方重点围绕汉武帝时期朝廷实施的盐铁官营等财政经济政策的得失、对匈奴的和战以及德治抑或法治等治国方略,展开激烈辩论并留下了颇为详尽的对话记录。盐铁会议之后,汉宣帝时期桓宽就将会议的原始记录与自己搜集的会议亲历者的见闻口述笔录综合整理后,加以推衍和增广,撰写了这部流传于世的《盐铁论》。

《盐铁论》大抵可分三部分。其卷一第一篇《本议》至卷七第四十一篇《取下》为第一部分,共41个辩题,记述会议双方正式辩论的经过及双方的主要观点。卷七第四十二篇《击之》至卷十第五十九篇《大论》为第二部分,共18个辩题,写会后双方对匈奴的外交策略法制等问题的争论要点。卷十第六十篇《杂论》为第三部分,相当于《盐铁论》的后序,叙述撰写此书的原由。

二、《盐铁论》中的汉匈关系及民族政策之争

百余年来,在如何应对匈奴对汉地的侵扰掠夺问题上,西汉统治阶级内部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即以征伐为主的武折和以和亲为主的德怀。盐铁会议争论的双方各为派系,他们之间立场不同,观念也不同,在对待匈奴问题上就产生了严重分歧。

据《盐铁论·备胡》篇中记载,文学贤良们虽然认识到“匈奴处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贱而弃之,无坛宇之居,男女之别,以广野为闾里,以穹庐为家室,衣皮蒙毛,食肉饮血,会市行,牧竖居,如中國之麋鹿耳。”但他们反对征伐匈奴,认为“政有不从之教,而世无不可化之民”,只要汉朝尚礼义修仁德,那么“北夷必内向,款塞自至”。基于这种认识,加之长期残酷的战争使汉朝实力大为削弱,因此文学贤良们主张“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罢关梁,除障塞,以仁义导之”,即“以仁义为阻,道德为塞,贤人为兵,圣人为守,则莫能入”。借此文学贤良们提出了武帝武折政策的三弊所在:第一是汉朝国力消耗巨大,种种外事四夷的战争活动中,又以对匈奴战争及在汉匈边境扩土开边方面耗费最大。第二是作为外事四夷的产物,以盐铁官营为代表的兴利措施流弊甚多。第三是使平民百姓生活于困苦之中,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险象乱象频发,整个社会愈发动荡不安。

然而桑弘羊有着相反的见解,见于《结和》篇中有记载“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所聘遗单于者甚厚;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而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故广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在桑弘羊看来,汉武帝是因为和亲无效才不得已选择“兴义兵以诛暴强……南擒百越,北挫强胡,追匈奴以广北州,汤、武之举,蚩尤之兵也。故圣主斥地,非私其利,用兵,非徒奋怒也,所以匡难辟害,以为黎民远虑。”他认为“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也;而欲罢之,是去表见里,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轻举潜进,以袭空虚,是犹不介而当矢石之蹊,祸必不振。”坚持“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并且指出“边境强,则中国安,中国安则晏然无事。”书中也阐述了桑弘羊武帝“武折”政策的三利所在:武帝“兴师推却胡越,远寇安灾,散中国肥饶之余,以调边境,边境强,则中国安,中国安则晏然无事。”巩固了西汉政权,此一利也;对四夷的征伐是“匡难辟害,以为黎民远虑”“初虽劳苦,卒获其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二利也;开边通有,使“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此利三也。

汉初以来,武折与德怀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民族政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选择。此后的汉朝统治者将德怀与武折结合起来,一边对匈奴积极防御,一边运用外交手腕拉拢和分化其内部,这也可以说是汉宣帝总结的“霸王道杂之”指导思想在民族政策上的反映。这种刚柔相济和软硬兼施的方针,不仅影响了汉朝后期民族政策的制定及实践,更成为后世中原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时的重要参考。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终于以呼韩邪单于款塞为标志,南匈奴臣服于汉,汉匈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盐铁论》的史料价值

《盐铁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民族史的重要史料之一。作者桓宽虽偏向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站在反对桑弘羊的立场,但他是根据盐铁会议的原始记录和采访与会者的见闻笔录整理而成的档案文献汇编,其真实性毋庸置疑。因而使《盐铁论》这部著作,不仅保存了西汉中期较丰富的经济、政治和民族史料,而且此书可以说是半部《桑弘羊传》,弥补了《史记》《汉书》的不足,为研究这一重要人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在辩论中所阐述的当时的儒家思想,经过《盐铁论》的推衍,更为全面系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正统思想。对于西汉中后期对匈奴政策的转变过程,《盐铁论》作为文献史料承上启下,能够大大弥补《汉书》的不足。班固编撰汉书多依据其父班彪的《史记后传》,而班彪生活于新莽至光武初年,距盐铁会议至少已有八十余年,更重要的是《汉书》对此段史事记载十分简略,甚至没有为关键人物桑弘羊立传。《盐铁论》则是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编撰而成,不仅反映了时人对于汉匈关系的看法,而且可以从中探讨西汉中后期民族政策的转变。因此,《盐铁论》具有内容真实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为研究西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诸领域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凭证,更为宝贵的是,《盐铁论》为研究桑弘羊提供了较翔实的第一手文献依据。

结语

总之,关于《盐铁论》一书的性质,曾因其文辞优美而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同时又因为它所包含丰富的历史内容而被认为是史学著作。《盐铁论》自宋以来历代皆有刊本,较通行的有清张敦仁考证本。另外近人郭沫若著有《盐铁论读本》,今人王利器著有《盐铁论校注》二书,对读者有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杜永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盐铁论》史论初探[J],史学研究所,2007

[3]任宝磊,以《盐铁论》观西汉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J],新疆大学学报,2009

推荐访问:民族政策 西汉 盐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