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这一特征集中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主体内容以及框架结构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就是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理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征;集中表现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008—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过程来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提升和发展的成功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鲜明的实践性。可以说,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之基、创新之本、发展之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酝酿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时期有两个重要成果:一是在思想领域里的拨乱反正;二是在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著向何处去的大问题,而首要的是要打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僵化,破除“两个凡是”给人们带来的束缚,由此引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原则,开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之先河,为后来的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认识基础。同时,邓小平集中反思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再不实行改革开放,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等。这些新理论、新观点形成了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这是在思想领域里的成果。在实践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包产到户这一政策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短短几年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实践成果又使中央看到了改革的巨大威力,看到了改革的希望和前景,这又促使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实践方面主要成果有:农村改革结束了过去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主要是开始了扩大企业自主权,促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对外开放不断发展;城乡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这一系列实践上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呼之欲出。邓小平在进一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又初步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从而深化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原则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的概括;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这就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题目。十三大还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作了初步概括,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初步概括为十二条,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的推动下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阐发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行治理整顿,但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遇到了一些挫折,主要是1988年的经济风波和1989年的政治动乱,改革开放在曲折中前进。1992年,我国的改革到了一个是继续深化改革还是停滞甚至倒退的拐点,能否渡过这一关键时期,根本在于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讲话。南方讲话是邓小平本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阐述,讲话的主要理论贡献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计划与市场论;发展论与机遇论等。南方讲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历史意义做出了深刻论述,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九个方面对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表明,不断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比较系统的阐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我们在实践上的成果主要有: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构筑了这一体制的基本框架;实行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发展的“软着陆”;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作出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主要的理论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的创新,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二是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阐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两个加快”:一个是经济发展的脚步加快,连续几年GDP增幅超过9%,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个是理论创新的脚步加快。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精辟概括,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我们党从改革开放以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内在地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日臻成熟、日臻完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实践的角度看,勇于开拓、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鲜明特点;从理论的角度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第一的原则是理论创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探索,实践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的不断创新,并提供指导。在这里,实践的探索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考的基点,加快了理论创新的步伐,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支撑。同时,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和突破为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开辟了道路。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来看
恩格斯曾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首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孕育和形成之初,就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这一中国最大的现实问题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体内容可以看出,如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始终关注的主题。
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起点是如何认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 所以,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形成不是从现成的理论框框和本本出发,而是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主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主要有: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等。这些重大理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鲜明特点。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4] 他指出,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总结。正是在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野,引领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成功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整合,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创新意义在于,它既积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作出了新的科学揭示;既继承了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5]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规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不是从前人的书本里演绎发挥出来的,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来的。
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成果具有共同的实践基础。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整合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党的理论创新的成果,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各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内在体系、实践目标,同时又有着同一个理论主题、同一个实践基础。从实践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间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具体地说,一是它们有共同的理论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它们有共同的理论主线,就是发展。从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到江泽民提出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是围绕着如何加快发展,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主线。三是它们有共同的实践基础。就是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中国的最大的实际。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四是它们有共同的目标取向。就是为了亿万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不断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彰显了浓重的问题意识,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硕成果,显示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强大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体现了强烈的实践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可以简要地归结为十二个基本理论:(1)时代主题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3)社会主义本质论。(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9)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论。(10)中国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论。(11)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12)发展是硬道理论,或者科学发展论。这一系列基本理论,紧紧把握三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而这三个重大理论课题又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心主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一体系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因此,从理论的框架结构上看,实践性特征贯穿于十二个基本理论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就是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理论[7]。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0.
[7]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7,(5).
(责任编辑/ 李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