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爱读报的人,爱看电视的人,爱听广播的人,爱上网的人,几乎都知道“余心声”这个名字,有人甚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打听“余心声”是谁。自2005年以来,“余心声”一直在贵州各级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上撰写刊播文章,而且所撰文章立意高远、风格朴实、语言鲜活、中外旁及、今古纵论,让人耳目一新,令人精神振奋,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广泛关注、喜闻乐听。
响亮的宣传品牌
其实,“余心声”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团队的名字,一个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定期撰写刊播“余心声”政论文章团队的署名,意即“我的心声”。
“余心声”从2005年2月开始组织撰写刊播文章,主要围绕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和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评论。
4年多时间里,按照“三贴近”要求,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各地各部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撰写刊播了《论贵州的同志要有志气有信心》《论要有好的精神状态》《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论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论民生是最大的公务》《论抗雪凝精神》《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论更加解放思想》和《论迎挑战抢机遇促发展》等,共13篇“余心声”政论文章,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内容,阐述了关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贵州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贵州宣传思想工作一个创新品牌。
独特的运作模式
在“余心声”文章的组织撰写刊播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如下运作模式和环节:
1.省委书记出题目。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能不能出彩,能不能引起读者共鸣,主题的确定非常关键。“余心声”文章的题目,一般是由省委主要领导亲自确定或省委宣传部根据省委主要领导的要求或重要讲话拟出。省委主要领导亲自确定题目,就能准确针对贵州省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及时传达省委领导的主要观点和闪光思想。
如《论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等文章,均是省委书记命题,这些文章因为切中贵州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并且根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提出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后来都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报告和相关文件中得到体现,成为省委、省政府领导集体的行政理念、战略部署,成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体的统一思想和强烈共识。
2.宣传部长抓写作。
按常规,像这样的宣传任务一般会交给省报或其他媒体去完成,而“余心声”文章却由省委宣传部来抓,而且由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亲自抓。个中原因不言自明,部长亲自抓,力度大、好调控,能够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整合资源,调集精兵强将,集中优势兵力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政论文章的写作。所以,文章题目确定后,就由省委宣传部(通常是由理论处和研究室牵头)来协调部内精干力量,组成专门写作班子来实施。这个班子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一些基本力量外,不同的题目班子成员各有侧重。其中,参与提纲起草和讨论的人员约10人,提纲确定后,参加文章初稿起草和修改的人员4至5人。
基本的程序是:提纲拟定报领导审定后,根据参加撰写人员所学专业和特长,按文章结构和内容分工撰写初稿;各部分完成后,由牵头处室负责人统稿,进行初步调整和修改,并将合成稿打印送写作组所有成员分头阅看,集中讨论,反复修改若干次,直至文章大体成型,然后送部领导审阅。此阶段部领导审阅的重点主要是文章的原则问题和框架结构,确保文章主题明确、论证充分、结构合理。
3.各方专家献智慧。
宣传部领导阅批后,分别将稿子送省直有关科研单位和职能部门的领导或专家阅看。专家阅看主要从理论、政策角度进行把关,确保理论上讲清楚、讲明白,政治上与国家政策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相一致。比如,最近组织撰写的《论迎挑战抢机遇促发展》一文,就先后送请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省委讲师团、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社科院、省农信社联合社等有关领导和专家阅看和修改。写作组根据专家阅看意见对文章进行进一步修改后,送部领导签批意见,再将修改后的文章分别送省委书记、省长、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及有关省委常委阅看,最后由省委书记签批刊播。
4.全省媒体齐刊播。
文章经省委领导审定通过后,选择合适的时间在内各级主要媒体同时强力推出,具体要求是:省、地两级主要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主要媒体将文章(或摘要稿)同时间、同版式、同字体进行刊播;其他媒体,如《贵州都市报》、金黔在线网站等相应刊载或转载。因此,“余心声”文章在全省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集中刊播后,能够迅速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在贵州干部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和强烈共鸣。
鲜明的文章风格
“余心声”文章经过三年多历练,已经初步形成鲜明的风格特点:在文体文风上,既有时评的新闻性和政论的说理性,又兼具杂文的生动性和散文的抒情性;在形式手法上,既有论证的庄重严谨、逻辑慎密,又有叙事的轻松活泼、通俗易懂。这种风格特点,可以用“三个‘三”’来概述:
一是“三个有”。
“三个有”,就是“有来头、有看头、有想头”。
“有来头”,指文章是根据贵州实际情况和省委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及省委主要领导要求而作,深刻体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体现贵州经济发展的大局。
“有看头”,指文章体现了清新朴实、言简意赅的文风,既有名言名句,又有翔实数据,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章体例采取分段式,第一段提出观点,引出主题;中间每段第一句话是概述性语言,标明该段所要阐释的问题;最后一段为结束语,阐明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
“有想头”,指干部群众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通过认真阅看,根据文章指出的问题,联系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和自身思想实际,进行深入思考,明确今后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二是“三个用”。
“+用”,是指“余心声”文章一改有些政论文章高高在上、晦涩难懂、板着脸孔训人的架势和形式呆板、面孔单一、文风僵硬的特性,不牵强附会、故作高深、无病呻吟,而是用具体的事实说话,用鲜活的材料说话,用群众的语言说话。
三是“三个以”。
“三个以”,就是以道理服人、以数据服人、以事实服人。“余心声”文章所用
语言看似无奇,个中却常常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某种程度上类似领导同志的“脱稿讲话”“即兴发言”,可读性强,容易让干部产生共鸣,达到“豁然开朗、深得我心”的效果。
强烈的社会反响
“余心声”文章的撰写刊播,得到中宣部及有关媒体的充分肯定,受到贵州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好评,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2005年第一篇“余心声”文章《论贵州的同志要有志气有信心》刊播后,中宣部《新闻阅评》认为“文章围绕胡锦涛同志在贵州讲话的精神实质,重点阐述志气和信心问题,含意深刻,抓住了要害”,“是篇充满辩证法的好文章”。同时,人民日报社领导在编前会议上给予了好评和推荐。
《论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一文刊播后,《新闻阅评》评价说,《贵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论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对贵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环境立省’战略进行深入阐述,分析透辟,说理深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论要有好的精神状态》一文刊播后也给与了好评。
“余心声”系列文章的刊播,在贵州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几乎每篇“余心声”文章刊播后,都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省上下谈论的重要话题,在贵州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中,甚至在各类网络媒体上形成一种社会“语境”。很多同志认为,“余心声”文章较为准确地阐释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解疑释惑、服务大局的作用。许多同志认为,“余心声”文章刊播,提高了贵州干部群众对中央、省委的重要精神和政策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干部的认知,丰富了干部的思想,增强了工作信心,拓宽了工作思路。
一些媒体还围绕“余心声”文章所阐述的问题开展深层讨论,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问题,澄清各种模糊认识。一些基层党团及工会组织,还将“余心声”文章作为学习材料,认真组织党员、团员和青年学习。有的地区还仿照“余心声”的做法,组织撰写刊播了自己的“余心声”文章,强化地区宣传手段。有的读者在阅看“余心声”文章后,很受启发,深有感触,希望与作者见面,共同探讨问题,交流看法,等等。
当然,“余心声”文章在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知识更新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越来越高,而资源的枯竭、人才的缺乏也逐渐显现,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改进,才会保持“余心声”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