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喀喇汗王朝是维吾尔族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紧密的接触和交往。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将探讨喀喇汗王朝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来往。
[关键词]喀喇汗王朝;丝绸之路;外贸
喀喇汗王朝(840—1212)是由我国维吾尔族先民在新疆南部和中亚一带建立的政权。公元840年,曾左右中亚和东亚局势近百年的回鹘汗国在内乱屡起、天灾频仍的情况下,因黠戛斯的突袭而溃散。其中最大的一支在庞特勤的率领下西奔葛逻禄(七河地区)。他们到达后夺取了政权,建立起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时期是维吾尔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维吾尔族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具有了独特的文化。西迁的部分回鹘部众先后进入农业地区,开始由游牧生活方式向定居生活方式过渡。喀喇汗王朝的统治区分布着众多的民族。王朝的统治阶层可能由回鹘葛逻禄、样磨、处月、处密、奥格拉克、恰如克、乌古斯和些已经突厥化了的粟特人构成。
喀喇汗王朝时期由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七河地区、喀什噶尔地区、和田地区和河中地区的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喀喇汗王朝地处中西交通的枢纽,加上王朝的重商政策和当地民众经商传统,使王朝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不但境内的商品生产和交换日益活跃,过境贸易更见繁荣。无论是同东方的宋朝和辽朝,还是同南方、西方的印度、伊朗、阿富汗以及西亚、北非和东南欧都有发达的贸易关系。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下面主要探讨喀喇汗王朝同宋朝、辽朝和印度的贸易。
一、喀喇汗王朝同宋朝的贸易
喀喇汗王朝同宋朝的贸易关系最早什么时间开始,我们没有可靠地资料。根据《宋史·于阗传》和《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中有关喀喇汗王朝的材料来看,喀喇汗王朝的首领占领于阗后才遣使至宋王朝建立贸易关系。而且,喀喇汗王朝经常以和宋朝一贯关系友好的于阗国的名义进行贸易。据《宋史·于阗传》记载,“大中祥符二年其国黑韩王遣回鹘罗斯温等以方物来贡。”大中祥符二年是公元1009年,是喀喇汗王朝刚刚征服佛国于阗的时间段。喀喇汗王朝的第一个使团很有可能由当时的和田统治者卡迪尔汗玉素甫·本·哈桑派出,使喀喇汗王朝同宋朝建立起正式的关系。
当时的内外环境而言,宋朝和喀喇汗王朝都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对宋朝来讲,除经济上的原因外,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想借重喀喇汗王朝。宋朝势力远不如汉唐时期的中原王朝。其北面是契丹,西北是西夏,西边还有吐蕃势力。特别是西夏在1032-1036之间攻占瓜、沙、肃三州,使宋朝通往西域之贸易路中断,并且对其西北边境构成极大威胁。因此,绍圣四年(1097)2月8日,宋哲宗听到喀喇汗王朝派军攻打西夏占领着的甘州、沙州和肃州这一消息时,就很高兴,说:“若能破三城,必更厚待。”
宋朝对喀喇汗王朝的使团礼宠优渥。如;“嘉■八年(1063)八月(于阗)遣使罗撒温献方物。十一月,以其国王为特进、归忠保顺■鳞黑韩王。罗撒温言其王乞赐此号也,于阗谓金翅鸟为■鳞,黑韩盖可汗之讹也。罗撒温等以献物赐直少不受,及请所献独峰橐驼。诏以远人特别赐钱五千贯,以橐驼还之,而与其已赐之直。其后数以方物来献。”独峰驼是于阗的特产,但并不特别珍贵,于阗使者嫌宋廷回赐少,乃要求索还所献独峰橐驼,此打着贡物名义的交易难以成交,而作为贸易关系的实质却明白地显示出来。公元1087年宋哲宗下诏:喀喇汗王朝送来的礼品,除回赐外,“悉加钱三十万”,援元丰八年例,外赠金带、锦袍、袭衣、器币。以后又专门下诏“修立回赐于闻国信分物法”。足见宋朝对喀喇汗王朝关系之重视。这同样吸引更多的商贾来中原。至元丰(1078-1085)、元■年间(1086-1094),几乎每年都有喀喇汗王朝的商队来到中原,“远不逾一二岁,近则岁再至”。有时甚至一年三四批来宋进贡,此就打着使者旗号的官商而言,“有所持无表章”的私商,则难计其数。
在喀喇汗王朝和宋朝的双边贸易中,喀喇汗商队运进宋朝境内的商品主要是“珠玉、珊瑚、翡翠、象牙、乳香、木香、琥珀、花蕊布、硇砂、龙盐、西锦、玉鞍辔马、腽肭剂、金星石、安息鸡舌香”和“马、驴”等。以上除玉石、硇砂、马、驴以外,大部分是喀喇汗商队从西方(包括西、南亚、非洲、阿拉伯诸地)转运的货物。从货物的量看,马匹、乳香、玉石是大宗商品。乳香系橄榄科小乔木,主要产于非洲红海沿岸以及波斯阿拉伯等地。其茎皮渗出的树脂凝固后形似白胶,称乳香或薰陆香,除作王公贵族奢侈生活中的香料之外,还可供医药、调料等用。“地产乳香,来辄群负,私与商贾牟利;不售,则归诸外府得善价,故其来益多。”公元1072年,喀喇汗王朝的商队一次即运进宋朝“乳香三万一千余斤,为钱四万四千余贯”。公元1080年,又运进“乳香杂物等十万余斤”。在双方贸易中,喀喇汗王朝应该是顺差。所以宋朝采取了许多限制措施,如不准乳香入境,禁止“带钱入蕃;若在汉界,从其便”。
喀喇汗商队从宋朝运回的主要是丝织品、茶、衣服、银器和钱币,其中丝织品是大宗商品。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巨作《突厥语大词典》和《福乐智慧》中有关“秦”(1)丝绸的记载足以说明这一点。“exkürti秦制造的一种带花的丝织品”、“qüz锦缎。秦制造的红色的绣有金丝线的丝织”、“kez秦的一种丝织品的名称”、“kenzi绢子。一种秦绸,有红、黄、绿等各种颜色”、“xalaxu秦所织之一种布”、“tehqek秦的一种丝织品”、“zünküm秦织造的一种丝绸”、“q?nahs?秦织造的一种带花的丝织品”、“qit花布,杂色花纹的秦布”、“sal釉子。用树胶做的有粘性的东西。秦的坎具及类似之物涂上它之后,在上面画花”、“qatuk一种海鱼的鳍,从秦运来”、“lohtay秦的金钱花纹的红色织锦缎”、“huling由秦输入的一种带色的绸布”等。又如:
褐色大地披上了绿色丝绸,
契丹商队又将桃花石锦缎铺陈。(2)
有一位硕学之士讲得真好,
学者的语言好似绚丽的锦缎。
世界上无数的珍宝和绸缎,
全都来自他们的身旁。
倘若契丹商队的路上绝了尘埃,
无数的绫罗绸缎又从何而来?
从两位学者记载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时喀喇汗王朝和宋朝的贸易关系确实很密切,中原的丝绸等产品几乎垄断了喀喇汗王朝的丝织品市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讲述每一种绸缎的时候特意说明它来自于秦。这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如巴楚县托库兹萨莱遗址出土的滴珠鹿纹锦,无论从原料上还是从制造工艺上看都是中原地区的产品。总之,喀喇汗王朝同宋朝的经济关系是密切的、互惠的。
二、喀喇汗王朝同辽朝的贸易
从《辽史》关于喀喇汗王朝同辽朝往来的史料可以看出,喀喇汗王朝派出的第一个使团是在公元933年到达辽朝。辽太宗对同喀喇汗王朝的关系很重视,派出墨离鹘末里率领使团回访。公元940年鹘末里返回,受到辽太宗的赐衣嘉奖。看来这次回访很成功。从此喀喇汗王朝与辽朝一直保持密切的友好关系。根据《辽史》记载,喀喇汗王朝向辽朝共派出使臣16次,其中13次是所谓“朝贡”。喀喇汗王朝对辽朝的“朝贡”可能同对宋朝的一样,主要是经济目的。当时辽朝每年向宋朝索取大量“岁币”(丝织品和白银),除自己消费一部分外,其余部分可能就是由喀喇汗王朝的商队贩销中亚,部分转运西亚和欧洲。这可从《福乐智慧》中也有明证:
倘若契丹商队的路上绝了尘埃,
无数的绫罗绸缎又从何而来?
那漫游世界的契丹商队,
有一位首领说过这样的话语。
这里的“契丹商队”应该是辽朝的商队或者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使臣”。因为,辽朝统治者们不一定把所有的“多余”商品交给喀喇汗王朝的商队。辽朝同样需要与周边政权建立政治、经济方面的双边关系。这些“岁币”当然是他们外交活动的重要筹码。
三、喀喇汗王朝同印度的贸易关系
从地理环境和文史资料来看,喀喇汗王朝与印度的贸易也应该很亲密。因为,喀喇汗王朝商队送入宋朝的诸商品中香药、珠福、珊瑚、翡翠、象牙、乳香、木香、琥珀、温肋剂、金星石、水银、安息鸡舌香等是不属于本土产品。它们或来自印度,或来自西亚、北非地区。如,乳香系橄榄科小乔木,主要产于非洲红海沿岸以及波斯阿拉伯等地。其茎皮渗出的树脂凝固后形似白胶,称乳香或薰陆香,除作王公贵族奢侈生活中的香料之外,还可供医药、调料等用。《突厥语大词典》中有一些有关印度商品的记载;“irvi给病人服用的一种印度药品”、“uragun从印度来的一种药品”、“arubat阿鲁巴特,印度枣”、“alawan鳄鱼”、“büken印度甜瓜”、“hasn■放在小孩碗里,用勺子喂,使他开胃的一种药。这种药是从印度进口的”、“buga布阿。从印度引进的一种菜。其黄色的称之为‘黄布阿’,灰色的叫‘灰布阿’”等等。喀喇汗王朝从印度进口的部分商品又称为与其他地区贸易中的重要品种。根据近代的相关资料,喀什噶尔地区同印度的贸易往来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此外,喀喇汗王朝同萨曼王朝、伽兹纳王朝、波斯同样有频繁的贸易关系。喀喇汗王朝商队运往上述王朝境内的是宋朝的丝织品。喀喇汗朝同萨曼王朝的贸易往来过程中逐渐熟悉穆斯林的一般生活方式和宗教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当时喀喇汗境内有人接受伊斯兰教的记载,但通过穆斯林商人的商业活动特别是如俄国东方学家威廉·巴尔托里德所说,“伊斯兰教借神秘派托钵僧的活动而得到传播”,苏非派传教师的宣传,使得伊斯兰教对喀喇汗王朝的居民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小结
喀喇汗王朝时期在维吾尔族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维吾尔族形成并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维吾尔族文化得到了辉煌的发展,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阿拉伯、波斯文化给本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总之,喀喇汗王朝统治的时代,是社会经济文化普遍高涨的时代,是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时代。它在中亚中世纪史上是值得肯定的一个时代。
喀喇汗王朝的大都市—喀什噶尔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提供了先决条件。玉石贸易和丝绸之路贸易为喀什噶尔城的诞生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机会。所以,喀什噶尔地域文化首先是商贸文化,特别是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商贸文化更值得去挖掘和研究。至今虽然有些零星的研究,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重视汉文文献,而丰富的本土文献特别是喀喇汗王朝时期巨作《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等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因此,本研究中笔者更多的参考以上著作的相关内容。这样更为准确地、客观地反映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文化,也能遵守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魏良■.喀喇汗王朝经济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
[2]魏良■.喀喇汗王朝史稿[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M].上海:中华书局,1957年。
[4]倪其心(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史(卷四百九十,于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
[5](元)脱脱.辽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4年。
[6]殷红梅.喀喇汗王朝与中原的贸易往来[J].新疆地方志,2000年第3期。
[7]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三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8]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
[9]艾合买提江·艾山.喀喇汗王朝早期伊斯兰化进程中的有关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注释:
(1)秦此处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国。
(2)桃花石此处指南宋或泛指汉地。
作者简介:沙吾提·帕万(1968-)男,维吾尔族,新疆喀什人,博士,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民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疆喀什地域文化研究”(10&ZD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