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试论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时间:2022-11-13 13:0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自古就有今古文之争,孰是孰非尚难定论,发展到了近代,又出现了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争论。二者各有利弊,不能简单的去取代,要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分析。

关键词: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

中图分类号:K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80-01

自鸦片战争始,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在漫长的黑夜中摸索前进。在此过程中,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以往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观点已不再适用于此,为此急需寻找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伴随着英帝国的入侵,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道路,同时,也是中国由落后的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那么我们当以什么样的观点来对待这段曲折悲壮的历史呢?于是,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之争由此而生。

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的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在这种革命史观里,研究和阐述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革命斗争的需要,为了宣传和普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鼓舞人民的斗志,而不是像史学家们研究历史那样,通过在大量的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的分析历史的因果联系,系统的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和公正。革命史观的研究重点或视野大都是同现实中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国内统治阶级的斗争密切相关的近代人与事,就是有关革命史的部分,而不是整个中国的近代通史。而在革命史观的研究中,通常是以人民群众为历史的主体,以反帝反封建的暴力斗争为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凡是符合此方面的近代历史事件与人物,就大加赞扬,并对其肯定且给予很高的评价;反之则予以否定,将其打入历史的深渊。

著名的清史专家萧一山曾经就说过:“我是主张民族革命史观的,尤其讲中国近代史,必须以它为骨干,为史心。因为他整个支配了中国近代社会,一切都是以他为枢纽而变动的。我们为什么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压迫我们,不得自由,不得平等,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或文化上,抵抗是人类的天性,我们能不努力自救吗。”总之,在革命史观的提出与发展的过程中,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像胡绳所著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就是将近代中国的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的历史,其革命史观渗透于书中的大部分角落。在我个人看来,革命史观也并非是一个完善的方法论,有利有弊。利在于调动了革命者的积极性,迎合了当时的需要,给思想混乱的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前进的方向,同时,其研究方法又采取了纪事本末体的写法,以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为主要线索来概述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内容,对近代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总结成败之因,使得近代史的脉络清晰可见。以革命史观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纠正了以往封建史学对农民起义的污蔑与诋毁,将人民群众的地位进行抬高,成为新时代史学研究的新特点。但是,革命史观并不是毫无瑕疵的,也有其局限性。在对事件及人物的评价中,夸大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过多的强调了阶级斗争的观念,使得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了。对农民起义给予的价值定位也过于太高,有失客观和公正。

太平天国运动便是其中的一个范例。它被看做是中国几千年来反封建的最高峰,沉重的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和帝国主义列强,显示出了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的巨大潜力。为此,革命史观的学者们就将其定性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在当时促使人民群众起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其说法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及其所建立的政权,自上而下的完全是一个封建政权,洪秀全个人掌握军权、行政权、神权,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和封建帝王皆为同类,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封建帝王,其政权的封建性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又怎么能说其运动是反封建的最高峰呢?在我个人看来,定都天京后,革命的性质就已从反封建转向两封建政权争夺中国最高领导权的问题上了。最后,从其所谓的反帝性质出发,虽然太平军在江南一带确有与外国人作战之实例,但其所谓的夷人不过是国外的盗匪之徒,并未有某国的正规军开战之说,那么反帝的性质就有失欠缺。从中可以看出革命史观也有很多不完善之处的。

近代史学家在研究近代史中,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革命史观所凸显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至此,一种新的史观便应运而生,即现代化史观。他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中国的近代史是向外界学习的历史,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最后到思想领域,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因此,一些学者就认为,我们看待历史,就不要以反侵略为主要线索了,主张用现代化史观取代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长期形成的“革命史观”,用现代化史观统帅近代史研究。他们认为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历史发展不是革命斗争的历史,而是一场现代化史,他们想依据此种观点来重新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进行阐述。在这种史观的影响下,洋务运动成为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与变法人士所做出的激进主义政治选择的失误有关。”义和团运动被说成了“貌似爱国,实属误国、祸国。”“辛亥革命的前提条件不足以成立,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等等这些被现代化史观所阐释的观点是否符合历史的事实,在当时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质疑。但也宣告了一种新的史观的问世。这种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史范式,其结果,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面貌的解释,与人们所知道的中国近代的史实可能不相符合,这种代替也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

现代化史观将中国的近代历史看成一部现代化的过程,摆脱了以往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也存在着片面性。用现代化史观来表述近代史,中国的近代历史就没有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没了人民群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斗争,没有了革命和改良运动,在这种史观的指导下,也就没有了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不复存在了,颠覆了阶级斗争之说,更谈不上民族危机,近代史因此而面目全非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革命史观还是现代化史观,都不能被认为是指导历史研究的正确史观,只有将二者进行综合,才能更好的去研究中国近代史,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更能客观的去研究近代中国历史。以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历史,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定性为反帝反封建,以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线索,此近代化进程是在缓慢发展,从未占据主导地位。革命和改革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调,但如果认为近代中国历史上只有革命和改革也是不完善的,近代中国的机器制造业已经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也已传入,无产阶级政党也形成,一切的现代化正在发展其始终没有成为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仍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将二种史观相结合,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去研究中国近代的历史。

参考文献:

[1]萧一山.中国近代史概要[M].台湾:三民书局,1964.

[2]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3]郭世佑.毛泽东的革命史观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5.

[4]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评价和方法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

推荐访问:革命史 试论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