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时间:2022-11-13 13:1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问题意识是人们心里对某一问题产生的疑惑,并有动机去探究疑惑产生原因的一种思维活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是大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整个近代中国历史的浓缩,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了解国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将问题意识与《中国近代史纲要》结合,探究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问题意识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指出高校思想理论课承当这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任。“中国近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大学思想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学生讲授中国历史,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的重任。如何在“纲要”课程的讲授中引入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历史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1 “纲要”课程教学中引入问题意识的意义

“纲要”课程以“鸦片战争”为起点,讲述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百年奋斗,不屈抗争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许多讲授“纲要”課程的老师发现这门课程并不那么好讲。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上课时只是机械的听老师讲授,而没有形成问题意识,即不懂得对“纲要”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这大大降低了“纲要”课程的作用。因此,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如何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课程学习就十分必要和重要。

所谓问题意识就在日程学习实践中,主体对客体在认知方面产生了疑惑,并在疑惑的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1]在“纲要”的学习中,问题意识主要是学生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事件、背景、意义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见解进行分析与修改,最终对中国近代史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纲要”课程中引入问题意识对学生、教师非常重要。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纲要”所讲解的内容,在脑中形成对这一问题的大概认识,从而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对自己已形成的问题迅速地做出反应。心理学指出,脑中提前对问题有一个思考,在遇到此问题时就会加深印象。将问题意识引入到“纲要”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加深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对教师而言,问题意识同样重要。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才能将“纲要”中的知识点系统地给学生将清楚。如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时是否能根据当时世界的历史背景联想到太平天国运动对欧洲历史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世界历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教师在讲授“纲要”课程时,能提前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能够提升教师讲课内容的广度,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课堂的氛围,吸引学生更好的进行“纲要”课程的学习。

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国培养人才。历史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迅速的了解国家的过去,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百年耻辱的国家,近代史的学习就更为重要。“纲要”课程中加入问题意识是对传统历史课程教学的创新,适应了教育发展的新需要,同时又使学生更好了解中国历史,培养问题意识,树立爱国热情的重要途径。

2 “纲要”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的主要方式

“纲要”课程的教学是面对所有的在校大学生,而中国教育的特点又决定了要“纲要”课程的学习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中国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都有一个固定的分类:文科生或理科生。文科生因为学科原因,在高中阶段对中国的近代史已有一个具体的学习,而理科生因为高中分课后不在学习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对近代史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纲要”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深入学生进行一个分类,了解哪些是文科生哪些是理科生。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需要大学的课程管理者在“纲要”课程的安排上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分出文科班和理科班,以便历史课教师能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好了上述的工作后,“纲要”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文理科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别,对这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必须分别进行。

对文科生来说,因为其思维具有感性,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因此,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充分利用文科生的这个特点。“纲要”课教师可以在讲述近代史前引导学生对要讲授的内容进行联想。比如在讲授“虎门销烟”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林则徐,当面对英国政府的威胁时自己会怎么做,是否还会向林则徐那样采取“销烟”的方式来回应英国政府的威胁。再如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让学生自己假设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那么他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播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因为大部分的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已经系统的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纲要”不应将重点放在具体的知识点的讲解上,而应在重点知识的讲解中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自我还原,并在还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并对学生的见解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纲要”课程的学习中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对理科生来说,因为其思维具有逻辑性强,做事严谨的特点。因此,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采取不同于文科生的方法。具体就是历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对“纲要”课程的大纲进行初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理科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中科技、制度、文化、军事哪一个对中国战败影响最大。在讲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树形图的方式来表现中国的地主阶级、官僚商人、农民等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再如,在讲授“纲要”逻辑体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数轴的方式把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表达出来,并对自己遇到的历史问题进行思考,给出解释,并请老师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还离不开历史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得出的结论中不乏会有一些价值观不正确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作出准确的定位。”[2]“纲要”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树立正确的爱国热情。在“纲要”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跟社会主义价值观相一致。“纲要”课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近代史的热情,促进这门重要课程的发展。

3 结论

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中国的发展需要一批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才。“纲要”课程配合了国家发展的大局,旨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纲要”课程教学中引入问题意识,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热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促进“纲要”课程在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团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与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黑河學刊,2013(7).

[2] 陈殿林.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作者简介

曹波(1982-),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建筑工程系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纲要 中国 意识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