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17年7月,驻防类鸟齐的川边军队抓获了两名越界刈草的藏军并予杀害,引起藏军大举进攻,川边数县相继失陷。后在英国副领事的“调停”下,双方停战议和。中英两国随即在北京展开新一轮西藏问题交涉,而边军的失败使得北京政府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也让中国政府对川边地区的治理更加困难,并引发了国人对康藏问题更密切的关注和对“五族共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即以这次康藏纠纷为考察中心,探讨当时的北京政府,四川、川边、西藏等地方当局以及英印政府之间的互动博弈,进而分析近代中国在向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应对东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干涉,寻求重新整合以前的藩属和土司领地。以组成一个真正“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的民族国家。
[关键词] 康藏纠纷;国家建构;边疆政治
[中圈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7)03-0150-08
[作者简介]黄天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四川成都
民国时期的西藏问题一直是近代史研究中一个令人关注的课题,也曾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过一些争论。笔者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中华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并没有独立过,十三世达赖从来没有宣布过他要成立独立西藏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外国政府承认过西藏是独立国家。但不可忽视的是,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遇到了非常严重的困难,甚至有一度的疏离,正如曾经在蒙藏委员会任职的蒋致余所说:“革命以还,内乱频仍,政局迭易,边疆大事,直同瓯脱,不独中央与西藏之关系,脱离无遗,即内地与西藏之交通,亦隔绝已久,西藏不过为吾国名义上之领土而已。”[1]
为了恢复对西藏地方的实际主权,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分裂势力及外国侵略势力进行了长期而艰难曲折的斗争。本文即以对民国时期汉藏关系影响深远的1917-1918年康藏纠纷为考察中心,探讨当时的北京政府,四川、川边、西藏 等地方当局以及英印政府之间的互动博弈,进而分析近代中国在向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应对东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干涉,寻求重新整合以前的藩属和土司领地,以组成一个真正“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的民族国家。
一、康藏纠纷爆发与英国的调停
辛亥革命爆发后,驻藏川军发生哗变,少数士兵抢劫民居、掳掠寺院,引起西藏人民不满,流亡印度的十三世达赖在英国的支持下,组织了一支万余人的藏军,围攻清军。至1913年3月,中国中央政府所有驻藏官员及军队都被英国支持下的西藏分离势力逐出西藏。与此同时,藏军亦在川边地区攻城掠地,先后攻陷理塘、河口、盐井等地,昌都、巴塘被包围。在袁世凯的命令下,川滇军队随即进援川边,并节节获胜,恢复昌都等地,甚或有继续入藏的态势。英国见状,乃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议并予以威胁。在英国的强大压力下,袁世凯下令川滇军队停止进攻,并派代表参加了英国操纵下的西姆拉会议。此后,川边地区边军和藏军即处于对峙僵持的状态,时有零星的小冲突。
1917年7月,驻防类乌齐的边军连长余全海,逮获了两名越过藏军控制线刈草的藏军,并解往昌都,边军统领彭日升未经审讯,便将两名藏军斩首示众,引起了藏人强烈不满,藏军乃大举进攻,很快便围攻昌都。
边军因枪械不良,又孤单无援,势渐不支。昌都于1918年4月失守,彭日升缴械投降。藏军随即乘胜东下同普、德格、邓柯、石渠、白玉各县,进逼甘孜。川边镇守使陈遐龄乃派兵反攻,几经激战,两军都伤亡惨重,双方最终隔雅砻江对峙。
至于这次纠纷爆发的原因,陈遐龄说:“虽由彭统领处置失宜,而该番实蓄谋已久。”事实上,西姆拉会议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拉萨当局逐渐开始担心中央政府利用英国把注意力集中于欧洲之机,重新对西藏采取军事行动。因此,1914年西藏向英国购买了5000支来复枪和50万发弹药,并在英国的协助下,将西藏军队由过去的3062人逐渐扩建为一万名英式常备军劲旅。以致陈遐龄的代表韩光钧惊叹:“至谓番兵无战斗力,以钧所见,似今非昔比,未可轻视。”[2]美国藏学家梅·戈尔斯坦也认为:“西藏人及英国人的胜利要归功于藏军拥有5000支现代化的英式来复枪。”[3]而边军则饷弹缺乏,习气败坏。“边军原系十一营,自彭刘两统失败后,失枪式千余支,损兵八营之众,所余半皆老弱,习气既甚,嗜好亦深,现存枪支亦丛坏不堪,前藏番之所以得志于我者,皆由于此。”[4]
边军之所以迅即失败,除了藏军的蓄势及战斗力较强之外,彭日升控制的边军与陈遐龄控制的陆军不和,以及川局混乱使得川边没有后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时人王廷选即说:“川边之恩达、昌都、察雅、宁静(即江卡)、武城、贡觉、同普、白玉、德格、邓科、石渠等县概归于彭统官兵驻防。彭统权且为各营就食计,各县县长委各营长兼代,川边镇守使陈遐龄所委县长不能接篆,因而彭统与陈使构成互相妒忌。”[5]
当时的四川局势也是十分混乱,川、滇、黔军为了争夺四川地盘而展开混战,川边军队也卷入了其中。熊克武掌控成都后实施防区制,使得四川各军为了争夺地盘和防区又持续展开争夺战,却忽视了川边对藏军的防范。“在熊克武任督军后,对藏军历次东犯围攻打箭炉,因熊氏限于所制定之四川防区制形势,瓜分已定,无力派出援军及财力顾及边防,只承北政府命派员与英藏口头交涉,陈氏孤立川边,先后迭受藏军挫败”[6]。陈遐龄乃至“与众宣言,夺四川一县胜于关外十县”[7]。
而当时的全国局势更是军阀混战,南北分裂,北京政府也忙于内争,无暇顾及川边。1918年2月,川边战事已转趋激烈,藏军节节逼近,但北京中央仍茫然不知,因英使朱尔典的提出,才于2月27日致电四川督军查明战情。[8]据载,同年3月,陈遐龄先后拍了三四十通电报,向中央求援,但终究无效。大约同时,陈遐龄也向达赖提议停战议和,却未得到达赖的响应。
事情的发展是英国迅即介入并充任调停。1918年初,当川边战事正烈时,英国副领事台克满-便借口赴巴安调查,强行出关,赶赴昌都,随后于六七月间计诱巴塘边军分统刘赞廷到昌都议和。[9]8月3日刘赞廷与台克满、噶布伦喇嘛在昌都展开会谈,8月21日达成协议,同意从10月17日起,康藏双方停战一年,静候中央与达赖喇嘛解决西藏问题。他们达成的停战合同共十三款,以中、英、藏三种语文缮写,主要内容如下:[10]
第三条:自立此合同之后,汉藏暂时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