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胃神经鞘瘤1例

时间:2022-11-13 16: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女性患者,71岁,因“上腹痛”住院,呈间歇性钝痛,多于进食后出现。查体: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胃镜示胃体上段粘膜下隆起,直径约2cm,表面光滑,镜下诊断:胃粘膜下隆起。于2014年4月17日行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胃体大弯侧后壁有一直径约3cm肿物,质地略硬,边界清,未见肿大淋巴结,距离肿瘤边缘约5cm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将肿瘤及周围部分胃壁切除。见肿物位于粘膜下,呈灰黄色,编织状,质地韧。术后病理:镜下见细胞呈梭形,编织状排列,不易见核分裂。免疫组化:CD117(-),CD34(-),SMA(-),desmin(-),S-100(+),c-erbB-2(-),病理诊断:(胃大弯)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细胞瘤,由神经鞘膜增生形成,来源于外胚层的schwann细胞及中胚层的神经内膜,可发生于任何有schwann细胞膜的部位,如头颈、四肢、脊柱旁等,但消化系统及腹腔少见。Pasquazzi等首次报道该肿瘤,顾乃敏等报道30余例。胃神经鞘瘤占胃肿瘤的0.2%,占胃间叶组织肿瘤的2.6%。良恶性比例为22~33:1,恶变率高达6~7%。

病理学 呈灰黄色或灰白色,边界清,与其它部位的神经鞘瘤相比,胃神经鞘瘤组织形态有自身特点。Nascimento和Fletcher提出在神经鞘瘤中单独列出胃亚型。胃神经鞘瘤无包膜,较多发生在黏膜下层,其次为浆膜下和肌层。细胞形态与软组织神经鞘瘤相似,但少见verocay小体。组织学常表现为梭形细胞,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中常见散在淋巴细胞和结节状淋巴套。镜下最突出特点是肿瘤周边出现淋巴组织增生。可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外周淋巴细胞套和细胞核呈模糊栅栏状排列,其中外周淋巴细胞套最为重要。淋巴组织不仅出现在肿瘤周边,亦可出现在非肿瘤区域、肌层间、浆膜下等。免疫组化:S-100蛋白为阳性,结蛋白、肌动蛋白及KIT为阴性。

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比例为1.5~2:1,40岁以下发病少见,一般单发,无特异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疼痛、上消化道出血、梗阻症状,肿瘤较大时可触及腹部肿物,无症状的也不少见。胃体好发,胃体大弯侧多见,其次为胃底、胃窦。生长方式有外生型、肌壁内生长型和内生型。内生型更容易出现腹痛、溃疡及上消化道出血表现。

辅助检查 组织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内镜及钡餐、CT、MRI、B超等检查,但主要依据组织活检,尤其是免疫组化。应首先行内镜,做出定位诊断,定性诊断较困难。内镜多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光整,可伴溃疡,但不易明确病变来源。内镜活检难于取到瘤体组织。对于黏膜表面溃疡,若活检取到瘤体组织,可在HE染色下见到细胞呈梭形,排列成束状。明确病变来源,需行超声内镜,能辨别是否为黏膜下肿瘤。有报道超声内镜下该肿瘤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呈均质低回声,起源于固有肌层,回声较相邻肌层低,肿块边缘见低回声晕环,晕环可能与肿瘤周围有淋巴细胞呈袖口样浸润有关。

【4,5-7】,这与胃神经鞘瘤出血、坏死少见的组织学特点相符。病灶平扫密度较肌肉略低。有的肿瘤见小溃疡,称为“凹陷”征象[6],表现病灶浅表、直径小、发生于腔内面的特点,其出现原因有认为肿瘤生长中局部乏血供致坏死。肿瘤形态方面,多表现为类圆形, 亦有局限性胃壁增厚为表现的报道,肿瘤可出现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腔内外同时生长3种类型[5]。增强CT表现为缓慢、均一、明显强化

【4,5】;亦有学者认为,肿瘤多呈轻、中度强化[6]。CT采取三期增强扫描,具备延迟期的增强,使病变处于对比剂峰值浓度期,有利于判断病灶强化形式及程度。周围器官受浸润及转移可能性很小。B超或CT引导,选择胃前壁无明显囊变液化的肿瘤行细针穿刺活检可提高诊断率,且不影响患者的预后。

鉴别诊断 1.胃间质瘤 可有上腹不适、消化道出血等非特异症状。CT表现腔内外生长的肿块,出血、坏死和囊变较常见,呈不均匀的密度,CT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当直径>5cm,有表面分叶、出血、坏死时,可能为恶性。超声内镜肿块表现为低回声、均匀或不均匀、边缘清晰、起源黏膜下肌层,难与胃神经鞘瘤鉴别。胃间质瘤与胃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相似,确诊及鉴别主要靠病理检查。胃间质瘤呈灰白、灰红色,表面可有出血、坏死,病理见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无淋巴细胞套,肿瘤间质内无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特征性表达CDll7(95%),大多数表达CD34 (70%),几乎不表达S-100蛋白及Desmin。

2.胃平滑肌瘤 良性,多单发。胃体常发,其次为胃窦。多位于黏膜下,一般不大,球形,质软,向腔内生长,少数腔外生长,表面黏膜光滑,与正常黏膜无明显区别。胃镜下有下列两大特点:一为表面可见半球形黏膜隆起,二是黏膜下肿瘤使表面黏膜形成“桥形皱襞”。超声内镜呈团块状、均质、边界清的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CT下呈等密度,常均匀强化。

治疗 胃神经鞘瘤无论良恶性,一旦确诊。良性者可选择局部病灶切除术或胃部分切除术,但切缘应距病灶边缘3 cm以上,预后好,切除后一般不复发,但手术切除不彻底则复发率较高。怀疑恶变者,如直径>10cm、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则适度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证实恶变者则行胃根治性切除术。放疗、化疗效果差。

参考文献

[1]Daimaru Y,kido H,Hashimoto H,et al.Benign schwannoma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a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J].Human Pathol,1988,19(1):257-259.

[2]Nascimento AF,FletcherCD.The controversial nosology of benign nerve sheath tumors:neurofilament protein staining demonstrates intratumoral axons in many sporadic schwannomas.Am J Surg Pathol,2007,31(9):1363—1370.

[3]Levy A D,Quiles A M,Miettinen M,et al.Gastrointestinal schwannomas:CT features with 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AJR Am J Roentgenol,2005,184:797-802.

[4]张爱兵. 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70-372.

推荐访问: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