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7篇

时间:2022-09-26 15:10:56 来源:网友投稿

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7篇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7篇,供大家参考。

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7篇

篇一: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

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大学的主要功能就是立德育人,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地,每一门课程都要紧紧围绕育人目标进行,每门课程都要挖掘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完成“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任务。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宫维明指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所有课程中,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的目标。

 [2] 邱伟光指出: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3] 高德毅指出:所谓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在高校中增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人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4]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也不是等同于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生搬硬套到其他课程,而是在发挥思政课 — —“显性思政”主渠道的基础上,深挖其他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导入育人点,开展“隐形思政”教育,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对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思政课程开设以来,在核心价值引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面临的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课程思政发挥辅助补充作用。(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以前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做思政课以及思政课老师的任务,高校都开设了专门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略显陈旧,很多学生都把这类课程的学习当做一浅谈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李小俞(湖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摘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主张每门课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做好价值引领,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文章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出发,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结合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引发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从教育部门、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提出几点改进的措施,立足育人使命,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全员育人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6584-(2020)06-0049-04收稿日期:2020-08-21作者简介:李小俞(1975-),女,湖北随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及教学法。2020年11月第19卷第6期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 Yang PolytechnicNov.,2020Vol.19 No.649万方数据

 种必修课的任务被动完成,思政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教学内容的统一化,与各个专业的个性化需求完全脱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几乎没有交集没有融合。另外,思政课程内容的统一,抹杀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多样化、认识动态化的特点,思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二)思政教育时空上的局限性随着信息化、电子化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低成本、快速地渗透到每个角落,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现象,有些内容无形中渗透了西方的一些不良价值观,高校中出现了西方崇拜、盲目追星、享乐颓废的现象。这就需要大学及时做出积极反应,来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来应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需求。思政教育在总体价值引领上发挥了核心作用,但在时空上相对于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有些局限性。因此,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应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尝试和有力回应,能够及时实时发挥横向联动作用,专业教师也承担起思政教育的部分角色。思政教育由以前的单兵作战变成了集体抱团取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饱满状态。三、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一)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理解不充分如何将课程思政的目标落细、落小、落实,除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外,最具决定性的一个群体是广大高校专任教师。

 [5] 作为专业课程老师,要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导入思政内容,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很多老师第一反应就是不适应,甚至是反感,或者是抵触。有的老师会质疑,特别是对理工科的老师来说,觉得要在数学、物理课程里进行思政融合,第一感觉就是不可能,然后就是觉得不现实,根本原因是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理解不充分。(二)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还有待提高作为高校专业教师,要想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价值引领方面的“思政”元素,强化专业课的德育功能,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而这种视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养。

 [6] 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专业知识讲授自如,运用自如,但是在人文素养方面差强人意,这就需要老师们通过后期学习,自觉提高人文素养。(三)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很迷茫2018年提出课程思政,很多高校为了响应这一号召,要求所有课程都要进行思政教育,并要求全面实施。对于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来说,很不适应,匆忙之中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来做,因为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效仿,没有明确的模式可以参考,慌乱之中各种所谓的课程思政就出现了。首先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增添了育人目标,在每一章节中植入了思政教育内容。然后在课程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应对课程目标,可谓想尽了办法,生硬进行思政教育而占用了课堂时间,专业教学内容没法完成,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四)教学内容与课程育人的匹配度不高,课程思政的导入形式有待改进虽然老师们都在努力进行课程思政,但是教学内容依然是以前的教材内容,没有很好地整合和归纳,导致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不匹配,依然是两张皮,融合度不高。另外,有的老师为了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生硬植入思政内容,融入形式还需要完善。四、课程思政建设改进思考(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提高思政意识,加强人文素养知识的学习课程思政的最终实践者是广大专业教师,因此,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就要转变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思政意识。要捕捉每门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专业学习难度逐渐增大,有的同学遇到困难就想退缩或者逃避,这时就可以进行不畏艰难、恒心毅力教育。有的原理、机器的发明人持之以恒的不放弃精神也是很好的育人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不分专业的,很多先进人物典型事件都可以作为育人素材引入课程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广泛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第19卷第6期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50万方数据

 习,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转变对课程思政的狭义认识,就会发现其实每门课程都包含很多育人元素,也会让我们的专业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深度、有温度。(二)教学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进行培训示范,让老师早点走出迷茫要有效在全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做好总体部署,认真领会把握课程思政的真正含义,通过培训示范等进行宣传。刚开始不必全面展开,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一些优势学科来遴选一批重点课程进行试点探索,组织课程团队教师进行看课评课,一起来挖掘分析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并探讨如何进行导入,导入的时机、导入的内容、导入的量、导入的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纳入考虑的范围。通过不断探索,围绕课程的性质和定位拟定课程育人目标、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细化每一个章节的育人目标、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感受,育人对象的接受度如何是课程思政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通过反复实践摸索,逐步完善形成一批品牌示范课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观摩,让每个老师体验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如何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德性,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这种“学习—探索—实践—完善—示范—推广”的模式有条不紊地在全校展开,逐步形成大思政格局。最后,在课程思政全面推行后,要构建效果评价机制,注重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3](三)选用新的规划教材,精选教学内容,整合育人资源要有效开展课程教学就要依托好的教材,可以选用新出版发行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因为这类教材在价值引领上不会出现偏差,内容上时代感更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新理念融入更充分,一些学生熟悉的人物事件已经慢慢融入到部分教材中了。当然,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实事甄选更贴近生活、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育人素材,适当补充到教学中。(四)教学形式多样化,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元素导入,不能生硬地添加,说教的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抵触,这就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注意教学艺术。采取新时代大学生普遍易于接受的音频、视频、漫画、图片、微课的形式进行导入,或者采取话题讨论的形式进行深入的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湖北文理学院教务处每学期第一次课都会制作“开学第一课”的总体设计课件,老师们结合自己课程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补充,比如“青蛙去旅行” “蚂蚁森林” “我和祖国共成长”,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很好的价值观引领作用。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规划时间、爱护环境、树立文化自信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不断有新的体验,同时也会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总之,课程思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门课能够完成的,更不是某一个老师就能完成的。需要所有课程教师、各部门管理人员长期协同完成的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形成一种课程教学的常态化模式。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 “课程思政”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每位教师都要从这个大局出发,积极探索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符合课程实际的育人点,做好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步进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德性,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李小俞:浅谈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51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2]宫维明. “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66-69[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3.[5]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6]陈道武.课程思政: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164-166.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Li Xiaoyu(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Xiangyang Hubei 441053, China)Abstract:As a new teaching concep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dvocates that eachcourse should do a good job of value guidance while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construct a large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pattern of all-staff education, full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alyze its significance, and put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etc., tobuild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educating people; problems; measures(责任编辑:姚继琴)(上接第44页)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Auxiliary Communication Systemin Mainland ChinaFu Zhonglian(Yuzh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103, 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pecial education circle in China began to apply communication AIDS to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order to popularize the auxiliary communication system,this paper introduces its concept and components, summarizes its functions and service objects, analyzes the bot⁃tlenecks restrict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uxiliary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auxiliary communication; auxiliary technology; auxiliary devices(责任编辑:漆福刚)第19卷第6期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52万方数据

篇二: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

理论教育 2021.05学科与课程建设70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董  慧 1, 2   杜  君 1(1.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 上海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06)[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不同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自觉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兼顾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课程思政要求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防止生拉硬扯,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课程思政的共识与经验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高校与教师持续探索和长期积累。解决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应在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贴近课程思政实际、优化课程思政环境、打通课程思政的区位、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上下功夫。[关键词] 课程思政  难点  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21)05-0070-05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实施这一举措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推进的难点,寻找其解决对策。本文力图对此进行探索性思考,以期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1. 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我们可以从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内容重点五方面把握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高校课程思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为总体目标,以坚持育人导向、坚持全面覆盖、坚持特色发展为基本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重点,深度挖掘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2. 课程思政的主要特征课程思政具有教育体系上的协同育人、教育方式上的润物无声、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和教育方法上的如盐融水四个主要特征。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1.05.011

 思想理论教育 2021.05学科与课程建设71第一,教育体系上的协同育人。所谓教育体系上的协同育人就是高校思政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彼此协作,共同发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 教育体系的协同育人要求所有高校教师、所有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能,这符合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共同做好责任田的“责任人”,努力构建新时代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第二,教育方式上的润物无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蕴含于课程体系、学科体系与知识体系之中。课程思政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所有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对大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各类课堂、各门功课中既学到知识,又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的洗礼。所以,“要设计实施好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工艺流程,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找准不同课程‘结合’切入点,体现到教学全过程”。

 [3] 课程思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润物无声地有机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以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学生。

 第三,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课堂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 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需要依靠课程思政的全覆盖和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的挖掘、使用应该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正如《纲要》所明确的:“公共基础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但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课堂主渠道。第四,教育方法上的如盐融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5]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6] 如果在实施课程思政中单调、生硬地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就如同让大学生直接吃盐,极易产生反感和抵制。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于说到人心里去。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释疑解惑、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过程,要讲究方法和艺术,教育者要具备教育的智慧,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使思想政治工作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真正做到化于无形、融于细微。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二、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问题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有组织的、有计划的课程思政实践活动,从宣传发动到典型示范,从案例收集到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体现了高校领导及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普遍增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高校课程思政推进中还面临诸多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从不同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课程思政涉及的课程范围广、学科多,内容十分广泛,在理工农医经管文法等各类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都有分布,但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

 思想理论教育 2021.05学科与课程建设72课程、甚至同一课程的不同章节是否包含或者到底包含哪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或元素,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并进行深入挖掘。要在看似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关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知识背后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开发要素,这大大增加了教师备课及授课的难度,极大地考验着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课程思政要求实现“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要求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与担当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这不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目前有不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自己教学的专业、讲授的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

 2. 要求教师自觉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兼顾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教师而言,最基本的变化就是教师要从过去那种“各扫门前雪”、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向同时承担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双重任务转变。适应这一转变,要求教师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自觉的育人意识以及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使命担当。而教师这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就教师队伍整体状况看,有的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不够、理解不透;有的教师工作责任感不强,缺乏教书育人的热情和激情,对学生成长关心不够,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问题也不能加以正确引导;有的专业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校院党团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导师负责的,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自己只负责知识传授;特别是个别教师由于受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认识不足,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政治站位不够高,因而在教学中无法做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统一;也有的教师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对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的关注、认识和挖掘不够;等等。3. 基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智慧非一般知识和方法,它具有超常和超越性的特点。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对高校及全体教师的一个大考。应对这一时代命题,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还要求教师有想象力、创造力及高超的教学技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层次、侧重较复杂,课程之间的差异较大,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或“个案化”特征。首先,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最为关键的在于两者之间要实现有机融合,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切入,分析的视角,讲授的侧重、繁简等,都要有较恰切的把握。在目前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方式明显呈“个性化”、“案例化”的特征,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教师之间差异性很大,教师相互之间学习性较弱,课程思政“金课”的示范性有限。另外,一些教师在处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明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方式比较简单、生硬、牵强,或者课程与思政两者完全脱节,因而无法实现课程思政的初衷。4. 课程思政的共识与经验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高校与教师持续探索和长期积累高校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其战略意义需要教师有明确的认识,并形成共识,逐步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总体的规范和指导。各高校对课程思政也大力推进,一些专业或学科出台了关于本专业和本学科的课程思政指南。但是,总体上这些成果还主要是一些“点”上、“线”上的成果,还没有形成“面”上的成果。科学性、准确性还有待提高,各专业全课程的教学指南、大纲、教案等基本的教学文件短时间内还难以形成,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

 思想理论教育 2021.05学科与课程建设73总体还处于“个体突破”、“各自为政”的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教学范例或成果十分有限。综上所述,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不愿讲”、“不善讲”的现象,一些教师在处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明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等还较为普遍,这是目前课程思政推进中面临的突出

 难点。三、解决课程思政难点的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在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贴近课程思政的实际、优化课程思政的环境、打通课程思政的区位以及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上下功夫,解决高校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1. 在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上下功夫高校教师具备课程思政的思想自觉和业务水平,是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并达到预期目标前提条件。因此,解决当下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关键是在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思想水平和专业水平上下功夫。首先,要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原则。自律是将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师的基本工作职责,对高校教师育人工作的内容和规范提出明确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成为“四有”好教师,在教学中主动积极地贯彻课程思政理念。他律是通过建立健全高校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等途径,开展课程思政的宣传教育、培训、交流等活动,营造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二级学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普遍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7] 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其他学院教师“结对子”,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助力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模式和做法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总之,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并掌握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技巧,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解决课程思政推进难点的根本途径。

 2. 在贴近课程思政的实际上下功夫首先,课程思政需要与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有机结合。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思维方式的不...

篇三: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

·经典思政教育Si zheng jiao yu65【基金项目】 2018年天津市教育工作重点调研课题“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研究”(YB201855142)。【作者简介】 刘全权,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刘全权(天津师范大学 津沽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必要的、紧要的,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在才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方向上进行有效改革, “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契合了当今时代的教育特点。高校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应从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责任目标、改进教学思路、加强师资建设、完善相关机制等方面入手,确实有效的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提高育人质量。【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加大力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每个学校的必行之路。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由此引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靠思政专职教师在课堂讲授思想政治知识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所占培养方案的比例较小、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课堂出勤率底、课上抬头率低,思政教师不了解学生所学专业,不掌握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不清楚学生的就业目标,无法找准价值引领的方向。因此,在高校仅仅靠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类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培养方案中大部分课程是专业课程,若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抓住专业课教学主阵地育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专业课的主导者是专业教师,专业课教师多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并不关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不深、重视不够,认为只要将专业知识倾囊传授即可,没有必要在专业课中兼顾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之下,需提高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将思想政治理论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做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二、 “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意义1. “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课程思政是中国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一项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它既不是一类新建的学科,也不是一门新建的课程。从实质上来讲,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主张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只在思政课堂学习的壁垒,推倒只在思政课上谈思政的狭隘思想,消除思政教育资源孤岛现象 [2] ;它主张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以各类各门课程为载体,使各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心同向,携手并肩,协同育人,达到点到面的育人效果;它主张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起到“育人”的作用,要求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深入探索并挖掘具有道德素养的元素,将之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吸收德育的养分,从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2. “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同时,人民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培养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育优秀人才的重任。优秀人才的定义,不仅指专业知识水平高,重要的前提是思想道德素质高。课程思政的提出正是加强德育教育这一重大教育理念

 刘全权/“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66刘全权/“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的变革,拓宽德育教育的育人路径,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亲和力、感染力、渗透力和易接受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进一步推广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对高校教师树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高度集成与融合的思政教学观,承担起挖掘知识育人功能的责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对扭转专业课程重智轻德的现象,不断强化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融入价值观的引领,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实现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存在问题1.思想认识不深入,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很多高校对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没有进行广泛宣传和严格要求,教师和管理人员只是接到相关通知,没有深刻领会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也就没有切实有效地将此项工作进行具体实施。2.责任目标不明确,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学校领导大都在意学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教学的重点过多偏向对学生智育发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忽略德育教育的建设。致使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没有牵头人搭建研究平台,调动整合各个相关部门负责人、教师等进行交流研讨,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形成协同建设课程思政的局面。3.教学思路不清,教学方法不明。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高校成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多。由于教师大多都是课下独立备课,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匮乏,信息共享较少,且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自身存在不足。因此,引入思政元素的思路不清、方法不多,教学目的和教材选用未能做到紧密围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4.部分教师固有思想严重,认同度不高。大多数专业课教师认为在专业课中引入思想政治元素是有必要的,但有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仍致力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对于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这一观点不排斥,但也不重视。少数专业课教师思想传统固化,甚至觉得没有必要将专业知识与德育培养混作一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或辅导员的职责,缺乏政治敏锐性,出现了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授业不传道”的现象,对于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这一做法认同度不高。这说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引起全体教师的共鸣。5.相关机制不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针对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就目前的来看,各高校没有具体翔实的实施策略,使得教师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缺乏明确的教改方向;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师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缺乏有效的反馈信息;没有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富有实效的监管机制,使得教师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缺乏自我约束力。也就是说,在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还不完善, “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建议(一)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课程思政理念入脑入心课程思政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该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宣讲,站在政治战略的高度,结合意识形态,对全校教师及教职工宣扬推广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针对专业课教师,讲清讲透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要求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开发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所开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从课程育人的主渠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贯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每门课程中,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常态。(二)制定任务清单,明确责任目标,建立全员共建的工作局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需纵横联合。在纵向方面需要自上而下的思想统一、层层发力;在横向方面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和鼎力支持。首先,领导需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的教育方针,发挥其带头人的作用,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进行层层落实。高校各部门需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各司其职,按照学校思政建设任务清单,各部门如党工部、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等协调配合保质保量完成既定目标,形成360度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3] 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刘全权/“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67滞留在文件中,需要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优势学科、师资力量、生源特点、硬件条件等来进行顶层设计,量身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目标,出台课程思政建设任务清单,推进责任落实,推动人人参与,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拉动全员协同合作,加快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平台,共同“种好责任田”。(三)加强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改革1.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高校的各类各门课程的专业知识本身具备明显价值倾向、国家情怀等要素,只是缺乏深入的挖掘。在细致探索的情况下,都能寻觅出丰富的思想政治“养料”,发挥其铸魂育人的功能。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督导专家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和特点,进行深入研讨,结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炼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责任意识、担当作为、文化自信、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等精神要素,融入教学内容中,并明确育人目标,为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2.修订教学大纲,落实育人目标。育人目标的落实,需要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地体现出来。高校可通过组织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要求任课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寻找适当的切入点,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推进思政元素进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同时还可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设计富含德育元素的递进式教学路径,并融入于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3.重点选用“马工程”教材,提高任课教师驾驭“马工程”教材的教学能力。

 “马工程”教材建设是教育部举全国之力编写出版的涉及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新闻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教材和专业主干课程教材。

 “马工程”教材富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格。高校可根据教育部马工程教材目录与本校各专业课程进行匹配,推进各专业必修课使用马工程教材,形成马工程教材使用清单。组织并选派相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积极参加马工程教材示范培训班,组织教师开展马工程教材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案评比等,确保任课教师吃准吃透工程教材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精神,努力做到融会贯通、精辟讲解,通过马工程教材的使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进各专业学科的课堂。(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育德能力是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为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专业课教师可以向思政课教师学习开展思想教育的经验和方法,并将好的经验、方法运用于自身的课堂教学之中,鼓励并支持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混合备课、混合授课,共享资源,甚至可以成立混合帮扶小组,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加强教学督导专家的指导作用,督导专家不仅可以深入课堂对任课教师进行指导,还可以督促、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再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邀请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对广大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分享切实有效的教学经验,推广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要求教研室、院系进行规律性的教学交流,教师之间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介绍经验和心得,互通有无,共同提升。最后,要为教师多提供校外及市外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训、交流、学习机会,让教师走出学校,走向全国,把好的经验带出去,将好的做法带回来。(五)完善相关机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1.建立科学合理评价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如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首先,高校要改革对课程教学及学习的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方面的指标纳入评价中。同时还要定期对各负责部门的课程思政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动态化、常态化、多元化评价模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为全面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需持之以恒地贯彻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将课程思政建设当成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形成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2.建立激励机制,做好经费保障。高校可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的教育改革、教学科研、精品课建设等项目中去,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也可以鼓励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甚至可以在课程...

篇四: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

稿日期]2021-06-01[基金项目]2018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出路”(项目编号:2018GGJS123);2021年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协同创新视域下河南省高校科研管理问题反思及重构”(项目编号:212400410050);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 3-6-35培养模式的师范生就业力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SJGLX592);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河南高校协同创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分析”(项目编号:[2019]-JKGHZD-15)。[作者简介]张燕 (1980-),女,河南焦作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田伟华(1999-),女,河南郑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改革。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张 燕,田伟华(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摘要]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它是实现高校“三全育人”,提升大学生整体道德核心素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着教师意识不强,内容定位不准,教学方式不灵活,与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尝试从有效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灵活采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以及平衡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间的张力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以增强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21)06-0150-03   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拓展延伸至各学科课程中的表现,它以学科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学科知识与思政知识的融会贯通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影响。2016年 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并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是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课程思政的概念近年来,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关注日益增多,课程思政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实,课程思政的历史渊源颇为悠久。早在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提出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观点,强调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有教学就会有育人功能的实现,只要有教师就必须履行育人的职责。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一个学科知识技能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的体系,并坚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而达到贯彻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目的,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二、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思政作为承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体系,是思想道德知识与学科课程知识间的交融。[3] 高校课堂中实施课程思政最常见的手段为渗透法,即教师将立德树人等思政教育目标渗入各学科教学中,把学科课程当作一个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熏陶。目前看来,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从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各高校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接受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致力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这些知识大多并不需要明确的价值判断。某些专业课教师在学习西方知识的过程中,还会受到西方的社会观念、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出现政治方向把握不准确的问题。有的教师认识不到课程思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意义,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自己只要把学科知识和技能教授好就万事大吉了。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不强,会影响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二)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把握不准思政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泛。各学科教师并非专业的思政教师,思政教育知识有限,对课程思政理念缺乏研究。[4] 这样,会造成学科教师对思政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对课程思政内容把握不到位,很难有效判断出自己的课程内容中适合进行思政教育的板块,不能很好地将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同时,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5G时代悄然而至,网络上知识大爆炸,信息满天飞,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判断力,使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时陷入误区。(三)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不灵活由于自身知识范围和实践经验的限制,有的学科教师不能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上常常把思政知识生硬地套进学科教学中,不仅影响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心理。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师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四)课程思政与学科课程间的平衡不易调控如何平衡课程思政和各学科课程间的关系,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不将思想的培育当成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做到知识技能传授和以德育人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所起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可若过于强调课程思政,则会使学科课程出现片面“德化”的倾向,使学科教学成为直接的思政教学,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5]三、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建议(一)有效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较强,是大学课堂教学的重心。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可能会产生对课程思政的误解:认为思政知识的传授会削弱各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影响专业知识的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负担。因此,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中有效贯彻的前提是让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陶行知先生曾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书育人。”[6] 高校教师必须谨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不断丰富自身的道德涵养,加强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明确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从根本上转变课程思政是教学负担这一错误认知,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全方位加强课堂思政建设。[7](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不同类别的专业课程,蕴含着不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高校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资源通常情况下会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有意识加入具有价值导向的内容,这种资源具有显性特征,比较容易挖掘;另一种是隐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它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敏感性,认真深入地挖掘。[8] 有效挖掘课程思政资源需要学校和教师有效配合。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体制,不仅要提出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也要对思政内容作出范围上的界定,要将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最大限度地从单一的学科知识转向多元的核心素养上来,[9] 为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资源开发指出方向,提供支持。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有思政教育1 5 1 第 6期            张燕,田伟华: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学科教师应该自主地参与课程思政培训,明确课程思政为谁教、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这四个基本问题,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吃透专业教材,使自己在进行思政教学时,能谨慎地选择课程思政内容,做到专业而有深度,将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实现思政内容选择上的螺旋式上升。(三)灵活采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1.探索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规律,结合专业课程知识和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首先,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环境,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其次,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思政教学方式。当前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学科教师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加工将思政知识变得通俗化、生活化,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影响学生,加深思政知识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行为的引导。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使课堂思政教育得到有效延伸。最后,“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课程思政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领域也应该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场所,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程思政的空间延伸到学生实践活动领域,打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2.注重把握渗透的度和时机理论源于实际。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与各学科课程紧密相连。但思政元素在课堂中的应用并非越多越好,一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运用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把握合适的度,切勿画蛇添足。另外,不同的学科课程所需要渗透的思政知识侧重点是不同的,高校教师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例如: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要着力引导学生在掌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司法问题,将公平、正义等朴素的法理情怀根植于心;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思政要重点引导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与远大的教育理想。高校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悄无声息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加强对学生道德层面的有效引导。(四)平衡课程思政与学科课程间的张力各学科教师要努力实现课程思政与学科课程在教学中的平衡,使双方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坚持学科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方向,确保思政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各科教师要认识到学科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准备本课程教学时,要始终将思政教育任务牢记于心,不可只做“经师”,不为“人师”。第二,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以学科知识教学为主线。具体来说,就是各学科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课程特点,在不违背学科教学初衷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顺其自然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熏陶,[10] 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效融合。[参考文献][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2]钱艳芬,唐劲松.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34.[3]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2.[4]尹兰芝.“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23.[5]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02.[6]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09.[7]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55.[8]蔡文玉.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策略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30.[9]闫婧.将课堂教学革命贯穿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1(Z1):47.[10]秦光银.浅析“课堂思政”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N].光明日报,2020-07-30(1).[责任编辑:康国章 责任校对:康国章 周艳丽]2 5 1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

篇五: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各级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教育制度落实到位,教育方法手段不断创新,教育效果得到了有效保证。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专门赴基层部队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加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已是摆在所有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需要大家长期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为进一步提高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笔者专门赴基层部队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调研,与大家共同商榷。

 二、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基层对上级部署的主题教育、重大专题教育,都能做到支部集体研究,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详实方案,进行思想动员,认真备课授课,而且各级领导能亲自授课,形成了层层重视政治教育、人人关心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但是,从政治教育落实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政治教育中的落实环节还不够到位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通过扎实有效的政治教育,铸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教育官兵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塑造官兵坚定的思想和灵魂。但是从调研看,政治工作的强大生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如下 3 点。一是抓教育的持久性不够,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视年初教育计划和专题教育计划的制定,忽视教育计划的落实;重视支队督察和年终考核前的查漏补缺,忽视平时教育内容的落实;重视专题教育,忽视基础性教育。二是对教育的检查督导不够,存在“五多一少”的问题。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支队政治机关往往是发文件多、提要求多、总结多、评比多、检查多,而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少,没有扑下身子蹲在基层搞教育,而是在督察时当当“评委”、在考核时做做“裁判”。三是政治教育不能按计划正常进行,被挤、占、压情况时有发生。少数同志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软指标”的错误思想,

 以致什么工作都可以向政治教育要时间,每周一天的政治教育时间不能保证,往往是空闲天天搞教育,训练忙时没教育,没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时间,被占、挤、压情况时有发生。

 (二)教育中的形式主义还一定程度存在

 形式主义是搞好政治教育的最大障碍,现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走过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是在内容上“照本宣科”。对上级布置的教育没有结合中队实际认真备课,只求“搞过了”,不求搞好了,只是“照葫芦画瓢”地把教材在课堂上念了一遍、提纲在黑板上抄一遍就算了事。二是在时间上“偷工减料”。规定二天的内容,只按排一天的计划;要求必学的科目,却利用十几分钟就学完。表面上看,每项教育都有着落有回声,但时间往往被“截流”,程序被“减化”,内容被“折扣”。三是在学习质量上“效果欠佳”。由于授课方式简单陈旧,内容压缩简化,不结合官兵思想实际,以致一些单位尽管教育声势造的不小,简报出了不少,但没有很好地解决思想问题,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基层政治教育方法没有新的突破

 近年来,随着基层部队基础条件的不断升级改造,政治教育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层部队基本上都配备了电脑、电视机、影碟机、放像机、音响等设备,教育条件有了

 很大的发展。然而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方法却没有多大变化,“三老”现象仍然普遍。一是“老观念”。上政治教育课抱着“老观念”,用的“土办法”,依然还是台上读一读,黑板上抄一抄,应付了事,工作怕麻烦,不肯动脑筋,不喜欢用现有的设备。二是“老套路”。大多数中队的政治教育仍还是一上课、二讨论、三总结的“三步曲”。少数中队甚至连这“三步曲”都不走好,上完课后,讨论变成“自流”,小结基本省略。三是“老经验”。政治教育总结走过场,不认真总结矛盾和问题,找不出问题,理不出经验,以致在工作没有新的突破,没有提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基层单位在政治教育中存在 3 个方面的问题,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政治教育的落实效果,也影响了基层单位全面建设任务的完成效果。主要原因有如下 4 点。

 (一)基层单位对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基层单位一些官兵总认为政治教育是个“软指标”,教育搞得好不好,短期难以看到效果;不重视不会出问题,即使没搞好,补补笔记本也能应付过去。而基层单位的军事训练、执勤战备、后勤保障等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用数字来

 衡量,把大量的时间、人力、精力放在这些“硬指标”上。只要单位不出重大安全问题,一样可以在年终总结中评为先进。所以教育的时间往往被挤占、内容被压缩、人员被抽调,影响了教育的落实和效果。

 (二)基层单位对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对军队实施思想领导的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系统工程,是对官兵进行政治训练、用先进的政治精神关注部队的工作。虽然上级在部署教育任务时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但是由于基层单位工作任务繁重、高度紧张、工作落实难度大,基层单位领导在工作统筹中总是对政治教育的时间随意挤占挪用,内容压缩减少。这说到底还是对基层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进行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等、靠思想比较严重。

 (三)政工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普遍不高

 基层各单位的政工干部年龄结构比较年轻也有活力,他们都是从部队院校毕业的生长干部,有从战士考上军校的,也有从地方高中毕业生直接考入軍校毕业到基层工作的,他们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普遍不够高、投入精力不够多,对如何搞好教育研究不够、方法欠缺。甚至越搞不好教育越没

 有信心和动力,对教育应付差事。有的基层干部虽然通过军校学习使他们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有了文凭,但院校没有对学员进行政治理论知识与政治工作技能的专门培养和训练,政治理论水平普遍不高。

 (四)政工干部政 治教育的经验缺乏

 目前,基层单位的干部有直接从战士考上军校的,有一定的部队工作经验和体会;还有一部分是从地方高中毕业生直接考入军校毕业到基层工作的,没有基层工作的履历,不懂不会开展基层经常性工作。对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治工作经验缺乏,不少同志都对讲政治课感到比较吃力,常常出现无边无际地漫谈,讲的道理经不起推敲,大道理讲不透,没有说服力,影响了教育质量。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为实现党在的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思想保证。

 (一)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官兵思想脉搏,增强教育针对性

 当前,基层部队官兵思想比较活跃,经常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了一些倾向性的思想问题。例如,为什么美国总给我们国家制造麻烦,挑起贸易争端?为什么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还有很多的群众没有脱贫?为什么我们复员和转业军人就业和安置那么难?这些问题的形成,充分说明官兵知识在增长,关心国家和社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亟需我们的政治工作者帮助他们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解读。只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部队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能提高官兵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效果,切实解决官兵存在的思想问题。

 (二)加强教育主动性,有针对地解决思想问题,增强教育的经常性

 在实施教育中,集中上大课必须要坚持,这是课堂理论灌输、统一官兵思想、集中解决问题的重要形式。但从基层单位的实际看,还是要靠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经常性思想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方面的,如“一事一议”,开展民主讨论;“面对面”,集体解答疑难问题;“心交心”,互帮互助谈体会;“讲格言”,互相勉励鼓斗志等多种形式。对个别有特殊思想情況的官兵,还要由主要领导进行个别谈心做好思想工作。这些都

 要求基层单位领导要下真功夫、下苦功夫,深入细致地做好官兵思想工作,保证基层建设全面发展和安全稳定。

 (三)加强干部培训,提高政工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工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上级领导和机关要利用好政工干部培训、检查工作和蹲点指导的机会,对基层单位政工干部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工作能力。同时,政工干部个人要养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肯钻研,勤探索,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政治工作水平。要怀着对每个战士高度负责的态度,与战士实行“五同”,及时掌握战士的困难疾苦和思想状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积极沟通感情,化解战士之间的矛盾、解答战士疑难问题。

 (四)加强干部自律,以干部教育为重点,增强教育的示范性

 身教重于严教。当前部队党员干部模范作用好,但也有少数人受腐朽思想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不纯、作风不正、模范作用不好等问题。所以要提高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重点抓好干部的学习教育,使他们在各项工作中带头站到中队前列,带头站到部队执勤教育训练和完成其他各项任务的前列。要真正从自身做起,

 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模范带头,以身作则,时时事事处处发挥好干部党员的模范作用。只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真正为广大官兵做出了榜样,那么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坚强有力。

篇六: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

34 卷第 5 期2020 年 10 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e&

 TaxationVol.

 34.

 No.

 5Oct

 2020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阳(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税务学院 , 河南郑州 451454)[ 摘要 ]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课堂并获得了广泛共识 。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

 设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 在建设理念 、 师资力量 、 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

 高校的课程思政建

 设应着眼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 注重顶层设计 , 打造高素质 、 高水平 、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 建立健全教学

 体系 , 构建起 “ 大思政 ” 的格局 o[ 关键词 ]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 G64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

 -5793(2020)05

 -0086

 -04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

 作为中心环节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 形成协同

 效应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课程思政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及方式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

 当前 , 在课程思政

 建设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及思考 , 如高校对课程思政缺乏深刻认识与宣传 、 思政教育与专业

 教育融合存在困难 、 缺乏具备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师资 、 缺乏全面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等 。

 从问题出发研究其解决对策 , 对于更好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 课程思政概述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各类学科课程融会贯通 , 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追

 求等内容根植 、 融合于各类学科教育中 , 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1.

 立德树人 , 全面引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 而课程思政在本质上也是一

 种教育 , 立德树人成为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是题中应有之义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和

 国家非常重视的领域 , 课程思政提倡的就是在各学科的学习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 , 在专业知识教学

 中将思政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 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

 “ 德 ” 字贯穿

 课程思政建设的始终 , 以德立学 、 以德施教,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 。

 新时期下 , 国内外形势不

 断变化 , 正确理解立德树人这一内涵 , 对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引导当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⑴ 。2.

 协同育人 , 全员参与课程思政所提倡的教育理念 , 就是在构建全员 、 全程 、 全课程育人格局的过程中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

 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 最终形成协同效应⑵ 。

 课程思政中的 “ 协同 ” 就是将学科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

 治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 将专业学习 、 学生成长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 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教师的

 每一堂课 、 伴随学生的每一步成长 , 真正实现协同育人 。[ 收稿日期 ] 2020-08

 -04[ 作者简介 ] 王阳 (1984-) , 女 , 河南开封人 ,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讲师 , 管理学硕士 ,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 行政管理 。86

 课程思政从提出到践行再到发展 , 需要高校高度重视 、 高校各部门大力宣传与周密规划 、 教师和学生

 积极参与 , 靠一方或者部分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 需要的是全员的互相配合和广泛参与 。3 •思政教育与各学科深度融合我国以往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对学科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挖掘 , 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晰 , 学科之间

 知识的渗透和融合较少 。

 课程思政改变了这一观念 , 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各学科知识深度融合 , 深入各学

 科知识的土壤中,实现教育的综合化 。( 二 )

 课程思政的特点1.

 知德结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 坚持把立

 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

 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

 项重要内容 , 同样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

 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借助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实现寓德于

 课,将知识与德育结合起来 , 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2.

 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 。

 一方面,专业教学中需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相结合 , 在融合中凸显价值引领;另一方面 , 课程思政不单单是向学生灌输思

 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而是在以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 , 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

 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从而实现价值引领 。二 、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分析当前 , 课程思政建设在建设理念 、 师资力量 、 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

 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效果不佳 。第一,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深刻认识与积极宣传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打造 “ 大

 思政 ” 格局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 , 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 , 开辟出一

 条价值引领的道路 。

 在这样一个大格局中 , 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它始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摇篮。

 因

 而,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 。

 当前 , 课程思政建设还

 处于探索阶段 , 其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尚未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 , 高校和教师对其还缺乏深刻认识 。

 一方

 面,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透彻 , 缺乏主观能动性 。

 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课

 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阶段 , 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剖析与学习 , 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校的课

 程思政建设道路 , 存在一味模仿的现象;部分高校受条块分割模式的影响 , 将思政教育全部划归马克思主

 义学院等教学单位 , 没有站在全局高度审视课程思政建设 ; 部分高校一味停留在理论知识部分 , 实践成果

 甚少 。

 另一方面,高校对课程思政的宣传力度不够 。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两个重要群体 , 需

 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但他们接受系统性学习的机会甚少 , 这也是造成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未深入人心

 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 ,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困难 。

 专业教育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对独立 , 两者教学

 侧重点有所不同 , 专业教学侧重求真 、 求知 , 思想政治教学则注重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 树立正确的三观 。

 因此 , 如何将专业领域里的 “ 真 、 知 ” 与思想精神方面的 “ 真善美 ” 进行融合,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重要

 问题 。

 部分高校没有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 , 使其逐渐变成了一个难题 。第三 , 缺乏具备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师资 。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实践者 , 课程思政始终需

 要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发挥纽带作用,这就对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教师不仅要掌握专

 业知识 , 更要了解课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人文价值 。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的是能够处理好 “ 知 ” 与 “ 德 ” 之

 间辩证关系的教师 , 需要的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教师 , 需要的是掌握人才培养辩

 证法的教师 。

 但当前缺乏这样的教师队伍 。

 一方面 , 高校的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培训体制和机制还不健

 全 , 对教师队伍的教学培训缺乏针对性 、 系统性 、 示范性,并未形成系统化和常态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制度 ,

 课程思政教学素养的形成更多依靠教师个人的自觉 。

 另一方面 , 部分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积极性不

 高 , 习惯于以专业课知识传授为主的固有教学模式 ,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基本处于随机状态 。

 如

 87

 果高校不重视 、 培训差 , 而教师又墨守成规 、 只愿意关注自身的专业领域 , 那么具备专业化课程思政教学

 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无法组建的 ,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在未来也是无法实现的 。第四 , 缺乏全面 、 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

 系统 、 全面的教学体系需要集目标规划 、 实施方案 、 教学

 方法 、 教学评价等关键教学环节于一体 , 而当前的高校管理体制与机制对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诸

 多不适应和脱节的地方 , 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

 例如 , 在教学方法层面 , 缺乏有效的教学创新手段和方

 法 。

 高校学科建设不平衡使得一些专业教师并不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 对于课程思政基本沿用思

 政课程模式 , 对学生多采用灌输式教育 , 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交流 , 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够专业 。

 在教学评

 价层面 , 不少高校没有意识到评价的意义 , 往往认为教好课程即可 , 不需要进行教学评价 。

 然而 , 只有对

 课程思政进行有效评价 ,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教师才能更加及时地发现教学及学生接受程度等方面存

 在的问题,进而更好地改进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 。

 目前 , 课程思政还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 合理的制度

 安排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 还没有建立起系统 、 全面的教学体系 。三 、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分析勰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某一^校或某一门课程,它所涵盖的范围非常

 广泛 ,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予以支持 。

 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应着眼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 注重顶层设

 计 , 打造高素质 、 高水平 、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 建立健全教学体系 , 构建起 “ 大思政 ” 的格局 。( 一 )

 加强顶层设计 , 推动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 , 顶层设计是基础 , 各方重视是关键 。

 高校只有牢牢把握这两点 , 才能更好地

 推动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O在顶层设计方面 , 高校必须从学生的求知需求出发 , 立足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学科优势 , 充

 分挖掘和整合各类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资源 , 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 形成协同发展的教学机

 制 。

 在各方重视层面 , 高校领导不仅要提高认识更要以身作则 , 协同学校各个部门 , 强化全员课程思政的

 育人理念 , 将课程思政列入日常工作中;高校教师要统一观念 ,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 , 认识到课程思

 政与专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投身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对于课程思政 , 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加强顶层设计 ,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从课程思政的概

 念阶段走出来 , 深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重要群体中去 , 大力宣扬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 使之根植于师生心

 中 。( 二 )

 结合实际 , 开展特色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涉及不同的学校 、 学科和教师 , 因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结合学校 、 学科 、 教师各自

 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 , 打造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 。第一,结合学校实际 , 办出学校特色 。

 我国地域广大 , 每个地区学校的教学各有差别,要结合高校自

 身的实际情况 , 有侧重地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 。

 例如 ,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思政可以结合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人文历史 、 语言特点等 ,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进一步

 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港澳地区学校应结合地区特殊情况 , 在推进课程思

 政的过程中 ,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加强港澳地区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结合学科实际 , 办出学科特色 。

 我国学科体系庞大 、 划分细致 , 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和手

 段也应有所不同 。

 科学类课程意识形态色彩并不明显 , 这类学科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

 育同科学精神 、 逻辑思维等相互融合 , 不能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 , 一味生搬硬套 ; 哲学类相关课程本身

 意识形态色彩比较重 , 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深化,坚定马克思主义道路 、 强

 化 “ 四个自信 ” 等都是必经之路;其他种类的课程应在结合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 , 注重突

 出理想和信念的地位 , 强化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第三,结合教师实际 , 办出教师特色 。

 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 开展课程思政不应一

 味追求整齐划一 , 而是应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发掘其潜力 、 形成其特色 。

 擅长讲理论的教师要注重

 发掘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共通点 , 将思想政治元素更加深入地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 在讲述

 88

 理论知识的同时扩展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 擅长举例说明的教师应注意广泛

 取材,选择更多既与专业内容相关又有价值引导意义的案例 ,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 , 形成自身的教学

 特色;擅长课堂互动的教师可以将小游戏 、 问答 、 情景演绎等方式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 , 丰富教学内

 容 , 加深理论的实际应用 , 在互动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三)

 加强教师培训 , 打造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 ,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 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开辟新道路 、 走向新

 高度 。

 面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 、 多措并举 , 以打造一支专业化 、 高素质的教

 师队伍为...

篇七: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

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

 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2019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学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为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和光荣任务,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XX 高校思政课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协同改革创新,全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金课”。

 一、XX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XX 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建设。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

 推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性举措尚有不足。一是思政课师资绝对数量不足,在全国知名的思政课名师数量上落后于上海、北京等地。按照教育部思政课师生 1:350 的比例要求,XX 各高校一线思政课教学的教师绝对数量缺口较大。以 XX 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现有承担各类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有 68 人,按照简单比例算法似乎符合要求,但是也有“水分”,因为其中有不少是校内兼职教师,而专任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该校针对教师短缺问题,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应在校内外挖掘潜力。比如,学校领导带头承担研究生思政课,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各级党政管理干部、学生思政辅导员团队中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管理人员目前基本都在思政课教学一线。同时,聘请社会各界专家、领导来校开设讲座,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近理论前沿,回应理论关切,介绍实践成就。二是思政课教师身份认同程度参差不齐。依然存在“思政课教学就是思政课专职教师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课程的职责”等认识误区,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评价、科研评价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区别不大,思政课教师主动投入课程创新的动力不足。三是针对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

 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XX 年,XX 省委宣传部、XX 省教育厅组织全省思政课专任教师在 XX 三所高校进行了集中培训。其中,XX 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训任务,培训期间把课堂搬到淮海战役纪念园,让受培训对象接受情景党课教育,到马庄村接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感召,很多教师回去后把培训期间的收获讲给学生听,与学生一起提高,反响很好。

 思政课课程改革创新落在实处尚有差距。总的来看,高校思政课还是“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再加上师资问题导致的“大班化”教学现状,思政课吸引力不强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不小。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听课状态不好,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授课内容枯燥,有的学生甚至直言不讳,“大学思政课中的不少内容在中学阶段都学过,因此这些课对我们吸引力不大”。因此,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且任务艰巨,非花大力气解决不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目前我们与这一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思政课触动青少年心灵,首先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奋斗之中”,使青少年笃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强国目标“心向往之”。“触动心灵”还在于让广大青少年能够真正主动地接受思政课程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价值评判、正确立场、辩证方法。没有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恐怕难以奏效。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专业优势,选择某一门课程中最“拿手”的专题采用专题化教学模式,增加对理论问题的研究探讨,增加对现实问题的学理分析,增加对重大疑难问题判断的启发引导,从而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不同风格和特点的老师轮番精准授课,地方党政领导、改革先锋、两会代表到学校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专题讲座,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于中小学的高水准思政课,接收到海量前沿信息,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值得深入思考、完善机制、广泛推广。当然,知识学习应该是成体系的,专题讲座也有其局限性。依靠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在课前、课后有机安排学生在线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够帮助他们全面掌握课程的基礎知识。

 高标准支撑思政课教学的资源保障平台尚需强化。思政课建设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平台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等方面。总的来看,XX 省近年来思政课资源保障平台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如 XX 省“示范马院”建设、“中特

 中心”基地建设、思政课教师省级培训等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但在教学资源保障平台的建设等方面省级层面统筹协调还不够。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推出的全省“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个成功的先例,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保障全省平台建设的重要参考。XX 师范大学努力协调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技术资源、校内外包括艺术设计、文学、音乐等不同专业师资资源在内的多方面支持,建立了全省唯一一家教育部设立的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同时也应看到,类似这样的平台主要由一地一校来推动,可能会造成校际重复建设,存在能力不足、保障不力、建设不好等方面问题,亟待省级层面进行统筹协调。

 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省级层面统筹协调,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思政课有机体系。思政课不简单是学校的教学事务,而是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思政课也不是各层级学校各管一段、自行其是的课程,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 XX 实际,建议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坚持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相结合,以推动重点工程建设的力度,设立全省“思政课建设指挥部”,制定思政课建设专项工作规划,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基础教育学段入手,前后延伸贯通,形成一体化体系;积极组织教学质量管理、教改项目支持、教材建设攻坚、第二课堂衔接等工作,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课程生产链;建立强大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技术支持团队和智囊后援团,形成全省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强化要求多管齐下,全方位打造思政课教师精英团队。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队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具体要求。首先要着力提升学校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育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关爱、尊重思政课教师的浓厚氛围,使他们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同时还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如设立专

 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补贴,在待遇上体现思政课教育价值,不断激发教师投身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要综合考慮数量、质量、能力、目标等因素,建立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团队。合理配备教师资源,使教师队伍的包容性更强,学科结构更合理,能力配比互补性更强,综合提高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成效。对于高等学校尤其是本科院校而言,可立足省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资源,大规模专项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招生计划,将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前置到学校教育阶段,增强博士、硕士应届毕业生的教学水平;同时允许优秀硕士应届毕业生承担助教任务,加大在职培养,弥补师资不足;出台并落实地方党政领导进高校、进思政课堂的制度措施,充分挖掘地方思政教育资源;设立优秀思政课中青年教师校际交流访学项目,把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定位与发展、学术能力提高与教学能力增长结合起来,在相互促进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聚焦“高水平教学资源、高质量示范课、高标准教学质量”目标,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智慧 XX”行动计划中嵌入“智慧思政”模块,在“学习强国”(XX)平台上为在校大学生开设专门学习空间,并提出相应学习要求,以有效利用学习资源,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探

 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内容建设,按照全省共建共享思路,形成思政课示范课堂视频资源库、思政课程案例库、全省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全省改革先锋进校园教学视频资源库、思政课网络教学素材创作资源共享平台等,以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设立相当数量的 XX 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加强“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省级层面建设若干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基地。

推荐访问:思政课目前存在问题 课目 存在问题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