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对乳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患者采用免疫组化和PCR方法检测,观察和分析其的诊断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中,一共收集了216个采用常规组织学检查为阴性的腋窝淋巴结,然后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PCR方法进行检测,分别检测MUC1蛋白和MUC1mRNA表达。结果 经过检测发现,MUC1mRNA阳性检出率为66.0%与蛋白表达检出率21.0%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采用PCR方法检测乳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更为敏感,进而为患者预后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免疫组化;PCR方法;乳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
临床上,采用常规病理检查则难以对2mm以下的癌转移病灶检测出,同时对于淋巴结微转移是否存在,则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地快速发展,检测方法也逐渐增加[1]。为了研究和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势,我院采用免疫组化和PCR方法对微转移病灶进行诊断,取得一定成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标本则来自40例乳腺癌组织和相对应的216个腋窝淋巴结手术切除标本以及52例乳腺良性肿瘤标本。这些患者均为我院在2009年4月~2012年9月收治。这些标本均在手术后115h内将其放置在液氮中进行保存。同时留取部分进行常规的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分析。此外,选择同期来院治疗的胆结石患者肝十二肠韧带淋巴结作为此次研究的对照组。
1.2方法 免疫组化:采用SP法染色,兔抗人MUC1多抗。操作方法则按照说明书进行。每个批次都使用已知的乳腺癌阳性切片来作为对照[2]。然后使用PBS来代替一抗进行阴性对照。阳性判断标准:胞浆内如果出现棕黄色颗粒则为阳性细胞,否则则为阴性细胞。
判定标准:(-):阳性细胞<10.0%;(+):阳性细胞在10.0~30.0%;(++):阳性细胞在30.0~50.0%;(+++):阳性细胞>50.0%。然后根据临床胞浆染色情况和细胞的形态来决定微转移情况[3]。
RT-PCR法:采用MUC1基因序列号为A1((5"-CGTCGTGGA-CATTGATGGTACC-3.),A2(5"-GTACCTCCTCT-CACCTCCTCCAA-3.)进行实验[4]。其内参照B2-微球蛋白基因进行[5]。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检出率采用(%)表示,采用χ2或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UC1基因免疫组化情况 见表1。
2.2乳癌MUC1 mRNA表达情况 见表2。
2.3两种方法检测MUC1基因表达结果比较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上发生乳癌的人数逐渐增多,目前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方法治疗。然而对患者术后预后影响的因素较多,比如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数量、水平和等对患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然而淋巴道则是其中的一个转移途径[6]。此外,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的生存率呈现为负相关性。
在对转移肿瘤细胞进行检测时,一般采用生物学标志物。由于大多数的乳癌来源于上皮组织,因此,上皮组织的一些特异性标志物则可以作为转移肿瘤细胞的标志物,并能够使用其对淋巴结中微转移灶检测。MUC1粘蛋白则是一种高分子膜量糖蛋白,其的分布有很明显的组织特异性[7]。其一般存在于上皮性组织以及器官中。比如乳腺和胰腺以及结肠。其在所有的正常组织和乳癌组织中都能够表达,但是在间叶组织来源的淋巴结中并不能表达。经过相关实验发现,使用RT-PCR对10个来源于胆结石患者的正常淋巴结进行检测,均没有发现MUC1mRNA表达现象[8]。所以,在临床上,MUC 1则只能作为乳腺癌患者淋巴结中中转移肿瘤细胞的标志物,并将其用来诊断微转移。
临床上,对患者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测时,则很容易发现2mm以上的转移瘤灶。但是对于2mm以下的微转移灶则难以发现。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则能够提高对微转移的检出率,但是,其的操作十分的复杂,价格也较为昂贵,因此,难以推广。经过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在正常的乳腺和乳腺良性疾病以及乳癌转变过程中,MUC1的表达出现逐渐增强,同时其分布极性也慢慢地消失,最终其将在整个细胞膜、浆中出现表达。经过相关研究发现,腋窝淋巴结中所检出的微转移细胞大多表现为散在性分布,采用常规病理检查则难以发现。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则能够使得转移细胞和背景细胞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能够检出单个肿瘤细胞。
此次研究中,采用PCR法对微转移进行检测,主要是针对性一些腋淋巴结阴性乳癌高危人群,同时为临床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在乳癌患者人群中,一旦其发生微转移情况,则其预后一般较差。患者当出现微转移细胞进入到淋巴结后,其将可能继续增生而最终形成更大的转移病灶,最终出现全身转移。此外,其也可能被机体免疫系统所清除或者其进入到暂时的静止期,当环境适宜时就再次发生转移。经过此次研究发现,经过检测发现,MUC1mRNA阳性检出率为66.0%与蛋白表达检出率21.0%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采用PCR方法检测乳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更为敏感,进而为患者预后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韦志永,项锋钢.三阴乳癌组织CXCL12与CXCR4表达及其意义[J].齐鲁医学杂志,2011,03:214-215+218.
[2]王盛楠,侯琳,韩琳琳,等.散发性乳癌WIF-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研究[J].齐鲁医学杂志,2011,04:290-292+294.
[3]方圣,曹明智,王群.STK15在乳癌组织中的表达[J].齐鲁医学杂志,2011,06:484-485+488.
[4]赵洁,王继纲.提高乳癌HER2阳性检出率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探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06:525-526.
[5]刘焕英,葛银林,刘永超,等. 乳癌组织TSLC1基因mRNA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状态[J]. 齐鲁医学杂志,2012,03:189-192.
[6]沈智勇,张建兵,季秀珍,等.乳癌彩超血流信号与Survivin表达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1:97-99.
[7]王继纲,高涵,陈桦.P物质和神经激肽1在乳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J].齐鲁医学杂志,2010,05:396-398.
[8]权松霞,张振中,邵彦江,等.脂质体介导的hTERT PEI/ASODN缩合体对乳癌MCF-7细胞生长及hTERT表达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4:554-559.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