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讨补气助阳汤配合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使用补气助阳汤配合微波与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喷鼻剂配合微波相对照治疗过敏性鼻炎,使用补气助阳汤的组别为治疗组,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喷鼻剂的组别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8%。对照组总有效率71.4%。结论 补气助阳汤配合微波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补气助阳汤配合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切,效果满意。
【关键词】补气助阳汤;微波;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由于鼻黏膜感特异性过敏原的刺激,鼻黏膜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平衡失调而导致的疾病[1],以阵发性喷嚏、鼻塞、鼻痒、分泌大量清水样鼻涕、鼻黏膜水肿为主要病症表现,属中医“鼻鼽”范畴。对于该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对症治疗,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效果并不理想。本人于2008年9月~2009年3月跟随老师在门诊运用补气助阳汤配合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8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9月~2009年3月到本院门诊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143例,均符合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龄28.5岁,病程2~18年;对照组63例,男30例,女33例,平均年龄27.6岁,病程2~16年。
1.2评分标准
有明确吸入致敏原线索,有个人和/或家族性疾病史,发作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各记1分,共3分。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至少有1种为(++)或(+++)以上;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阳性或变应原鼻激发试验阳性,且与皮肤试验与病史符合,各2分,共4分。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性细胞阳性或鼻黏膜刮片嗜酸粒细胞阳性计1分。计6~8分可诊断为变应性鼻炎。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关于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将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记分的总合进行对比,改善的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评定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计算公式:(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显效:治疗后改善的百分率≥51%;有效:50%~21%;无效:≤20%。疗效评定分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近期疗效在治疗结束时评定,远期疗效在治疗1年后评定。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补气助阳汤配合微波治疗:1%丁卡因喷鼻2次后再以1%丁卡因棉片放置鼻腔内进行黏膜表面麻醉,选用双针热凝电极和点状热凝电极分别在下鼻甲中前端、中鼻甲前端及所对应的鼻中隔黏膜、鼻丘部进行凝固治疗,功率选择35W左右,一周内行鼻腔清理2~3次。治疗后配合使用补气助阳汤口服10~14天。补气助阳汤组成:黄芪30g,桂枝20g,苏叶15g,藿香15g,白芷15g,细辛3g,附子10g(先煎),炙麻黄10g。若伴有鼻塞不通加石菖蒲15g,刺蒺藜15g;嗅觉减退者加葱白15g,生姜15g,丹参15g;有明确花粉过敏者加五味子10g,甘草15g,蝉蜕25g。小儿用药酌情减量,水煎服,2次/日。对照组:微波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治疗后口服抗生素3~5 天,喷皮质类固醇激素喷鼻剂2周。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过敏性鼻炎发病率在近20年来有显著增加趋势。在发达国家尤为如此,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到目前为止,药物疗法仍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为“鼻鼽”,主要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至喷嚏,流清涕。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脾气虚则肺气虚;气之根在于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阳气易于耗散,卫阳不足,风邪得以内侵致病,在《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无气所病,肾为元,为嚏。”故本病的表现虽在肺,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因此,治疗本病应以温肾助阳补虚、健脾益气通窍为关键。基于此点,笔者采取补气助阳汤为主治疗本病。方中附子辛热,归肾、脾、心经,有助阳补肾之功,能够温壮肾阳;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使脾气充实;细辛、白芷祛寒通窍;麻黄、苏叶宣肺祛寒,使风邪得以宣散,使邪去正安[3]。与西药相比无嗜睡等副作用。细辛、白芷等中药具有抗组胺及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效应,因而具有明显抗变态反应作用。补气助阳汤能全面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因此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方剂。过敏性鼻炎往往并发症多见,主要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过敏性咽喉炎,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故应积极探索更加确切有效的疗法。应用补气助阳汤配合微波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卫刚.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近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2):25.
[2] 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5.
[3] 顾瑞金,顾之燕,叶世泰,等.临床变态反应疾病[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1-113.
作者简介
1.王晓倩,陕西中医学院2008级耳鼻喉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