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就是对喉乳头状瘤通过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hand imaging,NYI)进行诊断的实际应用情况。方法:选择近两年在我院治疗的疑似喉乳头状瘤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电子鼻咽喉镜普通白光模式和NYI模式检查,比较两种模式对病灶的检出率,以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电子鼻咽喉镜NYI模式和普通白光模式对喉乳头状瘤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72例患者共检出98处病灶,其中,电子鼻咽喉镜NYI模式发现98处病灶,而白光模式仅发现70处病灶,检出率为71.3%(70/98)。98处病灶病理确诊为乳头状瘤82处,非乳头状瘤16处;与病理诊断比较,NYI模式对喉乳头状瘤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90.82%<89/98),95.12%<(78/82)和68.75%(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种模式电子喉镜诊断喉乳头状瘤的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子鼻咽喉镜NYI模式可提高喉乳头状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喉乳头状瘤的准确性和敏感性,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喉乳头状瘤;窄带成像;电子鼻咽喉镜
在喉部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喉乳头状瘤,该病症的发病时间不受限制,主要范围幼儿型和成人型。虽然成人喉乳头状瘤属良性,但也有出现癌变的趋势。除发生在声带的喉乳头状瘤早期会出现声音嘶哑的症状外,发生在喉其它部位的乳头状瘤早期并无特异性表现,待乳头状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如: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时,会给手术造成一定的难度,更有甚者已发生恶变,故对喉乳头状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新兴的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可以发现普通電子喉镜难以发现的病变,在喉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和肯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近两年在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疑似喉乳头状瘤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20-62岁,中位年龄45岁,病程3月-2年,中位病程7个月。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电子鼻咽喉镜普通白光模式和NBI模式检查。检查前需排除对地卡因和盐酸赛洛唑啉滴鼻液(诺通)过敏的患者。患者取坐位,应用诺通收敛双侧鼻腔粘膜,然后用2%地卡因对双侧鼻腔、咽部及喉部粘膜进行表面麻醉。检查前让患者轻咳,以清除覆盖在喉部粘膜表面的分泌物。电子鼻咽喉镜经鼻腔进入达咽喉部,先用普通白光模式观察,然后再转换为NBI模式观察,白光模式下喉乳头状瘤诊断:病变呈浅红色、表面桑甚状突起;NBI模式下诊断:病变呈棕色斑点改变的乳头状突起。所有操作均由同一人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种模式对喉乳头状瘤检出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喉乳头状瘤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比较采用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2例患者中,单发病灶58例,多发病灶14例,应用电子鼻咽喉镜普通白光模式和NBI模式共发现98处病灶,普通白光模式发现70处病灶,检出率为71.43%(70/98),而NBI模式可发现98处病灶,后者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98处病灶均应用电子鼻咽喉镜普通白光模式和NBI模式仔细观察,普通白光模式下怀疑喉乳头状瘤73处,非乳头状瘤病灶25处;N BI模式下怀疑喉乳头状瘤83处,非乳头状瘤病灶15处。病理证实喉乳头状瘤82处,非喉乳头状瘤16处(9处为喉癌,2处为囊肿,1处为淋巴组织增生,4处为不典型增生)。
3 讨论
喉镜是喉部检查最直接和简单的方法,但普通白光喉镜难以发现粘膜表面细小的和早期病变。NBI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的光学技术,可以将普通白光中波长最长的红光过滤,保留波长为415nm的蓝光和540nm的绿光,波长变窄后,使照射光穿透的深度局限在组织表层,加强对粘膜表层细微结构的观察。此外,血红蛋白可吸收波长415nm左右的光谱,因此,蓝光被很好的吸收,使NBI内镜可以清晰地观察粘膜表面及粘膜下毛细血管的细微结构和形态变化。
从本研究结果可见,98处病灶中,电子鼻咽喉镜NBI模式可发现98处病灶,而普通白光模式仅发现70处病灶,检出率为71.43%,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结果显示,NBI内镜技术虽可提高诊断喉乳头状瘤的准确性,但准确率并非100%,可见,NBI技术对喉乳头状瘤的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喉乳头状瘤表面过度角化、被覆白膜或有溃疡时,IPCI在N BI内镜下无法看到,从而出现一定的假阴性率。因喉乳头状瘤可发生部分恶变,并且喉癌IPCI在NBI内镜下的表现与喉乳头状瘤相似,使得NBI内镜下喉乳头状瘤与喉癌难以区分,出现一定的假阳性率。 4 体会 总而言之,治疗喉乳头状瘤的时候,应用电子鼻咽喉镜NBI模式,不但能够有效提升检出率,而且可以明显提高喉乳头状瘤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笑怡,王林,刘吉祥.窄带成像内镜在喉部恶性病变活检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49:627. [2]张帆,何培杰,黄芳,等.窄带成像内镜在复发性喉乳头状瘤诊疗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