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评价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对钙拮抗剂类药物导致的重度牙龈增生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钙拮抗剂类药物 导致的重度牙龈增生患者 17 例,在未停药的情况下进行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 18 个月和 24 个月后记录牙龈增生指数、菌斑指数、牙龈出血指数和探诊深度。11 例患者完成了纵向观察。 结果:在纵向观察期间, 经过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治疗后,牙龈炎症逐步减轻,牙龈增生状况持续改善。 结论: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对钙拮 抗剂类药物引起的重度牙龈增生有效,这为不能停药或换药的高血压患者提供了较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钙拮抗剂; 药物性牙龈增生; 牙周基础治疗; 牙龈切除术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 1.34 亿,在接受药物治疗者中约50% 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因此钙通道阻滞剂导致的药物性牙龈增生在我国口腔临床诊疗中越来越多见 [1] 。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引起的药物性牙龈增生是该类药物主要的副作用 [2], 而且牙龈增生程 度同钙通道阻滞剂的种类和计量呈一定的相关性 [3]。已有研究表 明单纯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药物性牙龈增生的程度 [4,5]。 Mavrogiannis M[6] 等学者指出:单纯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显著控制 和改善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展,而对于重度药物性牙龈增生,手 术治疗依然是临床医生的主要手段。Wah Ching Tan[7] 等对一例重 度药物性牙龈增生患者的观察显示,在未停药的情况下,经过牙 周基础治疗及牙龈切除后,牙龈增生显著减轻,24 个月无复发。 本研究拟在不更换其他药物或停药的情况下,进一步观察牙周基 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对重度药物性牙龈增生的疗效,以探讨重 度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合理治疗方案。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病例选自 2009.06—2011.01 期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内科 就诊的药物性牙龈增生患者共 17 例患者纳入本研 究,其中男 10 例, 女 7 例:年龄 42 ~ 64 岁,平均 52.6 岁。其中 11 例完成了 24 个月的纵向观察。
1.2 研究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初诊时记录一般资料及口腔状况(牙龈增生指数、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探诊深度)。然后对患 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教会患者改良 Bass 刷牙法,建议使用牙線 和牙间隙刷,对患者强调口腔卫生自我维护的重要性。由同一位 医师对每位患者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等牙周基础 治疗,基础治疗完成后 1 个月行牙龈切除术。基础治疗联合牙龈 切除术治疗完成后 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18 个月和 24 个月复查。 每次复查都记录口腔状况,进行预防性的洁治、刮治等牙周基础 治疗,加强口腔卫生宣教。上述各项临床检查和治疗均由同一医 师完成。
1.3 观察指标
包括牙龈增生指数 (gingival hyperplastic index,GHI )、龈 沟出血指数 (sulcus bleeding index,SBI) [9]、菌斑指数 (plaque index,PLI) [10]、和牙周探诊深度 (probing depth,PD)。用 Williams 牙周探针进行各临床指数的检查。所有指标检测由同一 操作者完成。
1.4 疗效评价
牙龈增生程度的改变:将一颗牙齿的唇颊侧中央到其邻 牙的唇颊侧中央间的牙龈组织视为一个牙龈单位来判定疗效,GHI ≥ 3 视为增生程度严重。炎症程度的改变:SBI ≥ 2 为阳性;PLI ≥ 2 为阳性;PD ≥ 3mm 为阳性。
2 结果
共 11 例患者完成了 24 个月的纵向观察,观察期间均没有停 药或换药。GHI 测得的牙龈单位共 150 个 ( 记录包括上下尖牙远 中的牙龈乳头及左右侧尖牙间所有的牙龈单位,无牙区牙龈组织 无增生,不做记录 )。记录 PD 位点数 384 个,BI 和 PLI 位点数 为 128 个。 11 例患者服药时间短则 5 年,长达 20 年,初诊时 3 度和 4 度增生的牙龈单位共占 77.3%,由此可见本研究对象牙龈 增生程度比较严重。
2.1 牙龈增生程度的改变
11 例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后第 3、6、12、18、24 个月复查时,3 度和 4 度增生的牙龈单位分别由治疗前的77.3%(116/150)下降至 16%(24/150)、5.3%(8/150)、2%(3/150)、0%(0/150) 和 0%(0/150)。
2.2 炎症程度的改变
11 例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后的 24 个月观察 期内,牙龈炎症程度逐步改善,探诊深度和龈沟出血指数也逐渐 降低。但第 18 个月的复查检查结果提示,牙龈出血指数略有反弹。
2.3 菌斑指数的改变
治疗前 90% 以上的位点存在着 2 度以上的菌斑,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后 3 个月,2 度及 2 度以上菌斑所占的位点数明显下降。但第 18 个月的复查检查结果提示,菌斑指数略有反弹。
3 讨论
本研究经过较严格筛选的 17 名患者当中的 11 名患者完成了24 个月的纵向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 术后牙龈炎症及牙龈增生程度都出现了较明显的改善。
3.1 菌斑指数和牙龈炎症的改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完成后 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复诊时与治疗前相比龈沟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是持续减小的,但第 18 个月的复查检查结果提示,龈沟出血指数和 菌斑指数略有反弹。这可能是由于个别患者满足于前期的治疗效 果,从而对个人牙周维护工作有所放松导致的。经过复查时的牙 周基础治疗以及术者对患者进一步加强口腔卫生宣教,患者的龈 沟出血指数及菌斑指数在第 24 个月复查时明显减小。这一结果一 方面提示药物性牙龈增生患者良好的依从性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 定的影响,尤其是前期治疗取得一定效果后,患者容易降低自我 牙周维护的积极性,所以术者一定要在患者复诊时有规律地激发 患者进行口腔卫生自我维护的积极性和进行专业的牙周基础治疗 [11;] 另一方面也表明龈沟出血指数及菌斑指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 2 牙龈增生程度的改变
3.2.1 牙龈增生指数的改变:本研究中的 11 例患者在未停 药或换药的情况下完成了本研究,初诊时牙龈增生比较严重, GHI ≥ 3 的位点数占 77.3%,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完 成后 3 个月时降至 16%,6 个月时降至 5.3%,随着时间的延长, 牙龈增生的程度逐渐减轻。牙龈增生程度持续改善,表明了牙周 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治疗重度药物性牙龈增生的有效性。这 一方面是由于通過牙龈切除术消除了重度增生的牙龈所形成的假 性牙周袋,破坏了牙菌斑积聚的微环境;另一方面重度增生的牙 龈切除后,使得后续的牙周基础治疗和患者的口腔自我维护能够 更加直接得到达牙菌斑存在的部位,从而使得牙龈增生状况得以 持续改善。
3.2.2 探诊深度的变化:将 PD ≥ 3mm 的位点视为阳性,探 诊深度的阳性位点数在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后 3 个月由 初诊时的 88.8%降至 45.8%,6 个月时降至 37.5%。随着治疗时 间的延长探诊深度逐渐变浅。因为牙龈增生时会形成假性的牙周 袋,使探诊深度增加,因此探诊深度的改善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 了牙龈增生程度的减轻。
临床上牙龈增生是炎症性牙龈肿胀和牙龈实质性增生的综合 体现,牙周基础治疗后炎症性牙龈肿胀首先消除。经过牙龈切除 术后,不仅实质性牙龈增生可以消除,而且更加有利于牙周基础 治疗及患者自我口腔卫生维护措施的有效进行。本研究结果表明, 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牙龈切除术对于重度药物性牙龈增生有效,其 效果至少可以保持 24 个月。
参考文献
[1] 曹采方等 . 临床牙周病学 [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 147-148.
[2] Mst Fatema Akhter, Shaheen Lipika Quayum,et al. Drug-Induced Gingival Overgrowth - A Review. Bangladesh J Physiol Pharmacol 2009; 25(1&2) : 26-29
[3] Gaganpreet Kaur, Katia M. C. Verhamme,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and gingival hyperplasia.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2010,37(7):625-630.
[4] 栾庆先,曹采方 . 牙周基础治疗对药物性牙龈增生疗效的纵向观察 .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5,19(3):239-241.
[5] 张延慧,孙钦峰 . 单纯牙周基础治疗对药物性牙龈增生的 疗效观察 .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0,20(7):407-410.
[6] Mavrogiannis M, Ellis JS, et al. The management of drug- induced gingival overgrowth. J Clin Periodontol. 2006 Jun;33(6):434-9.
[7] Wah Ching Tan, Lum Peng Lim, Niklaus Peter Lang. Diagnosis,treatment and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a patient with drug-associated gingival enlargement. [J] Perio.quintessenz.de 2007,4(4):277-286.
[8] Ingles E, Rossmann JA,Caffesse RG. New clinical indexfor drug-induced gingival overgrowth. [J]. Quintessence Int, 1999,30(7):467-473.
[9] Mazza JE, Newman MG, et al. Clinical and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stannous fluoride on periodontitis. J Clin Periodontol,1981,8:203-212.
[10] Turkey S, Gilmore ND, Glickman I. Reduced plaque formation by the chloromethy analogue of vitamine C. J Periodontol,1970,41:41-43.
[11] Ilgenli, Atilla G, Baylas H. Effectiveness of periodont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gingival overgrowth. Long-term results. J Periodontol. 1999 ,70(9):9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