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身着艳丽的服装,手执各种道具,屹立于环架上,以不周的姿态造型,表现戏曲故事的某一情节。这种造型艺术的装架,由身强力壮的大汉轮流抬着,缓步穿行于人山人海的街巷。白天抬的一层称“翻矮亭子”,三层以上的称“高亭二子”;晚上抬的称“亮亭子”。②
彩亭最初源于汉代“百戏”中的高杆技艺“寻橦”,③又称之为爬杆、顶竿,表演者在竿上作技巧或造型表演,西汉张衡《西京赋》中描述了这迷人的技艺:“伥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挂,譬陨绝而复联……寻橦之技,态不可弥……”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留下了大量的寻橦图像,如渠县汉阙④就生动地记录了这样的情景。
到了唐宋时代,“寻橦”称为“戴竿”,并从杂技艺术中分流脱颖而为“高台社火”。至元代,乐舞、杂技分支更细,高台社火发展到明代叫“行香走会”,其主要内容是“抬阁”。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弘仁桥》中描述道:“又夸儇者,为抬阁。铁杆数丈,曲折成势,饰楼阁崖木云烟缕形,层置四五儿婴,扮此剧演。”至清代抬阁叫“抬彩亭”或“抬亭子”,其扎法和表演方式也有所变化,“高可两丈许,亦以铁芯饰诸器物,而缚五七小儿于上,行时必以长竿为仰叉,纳顶颠,小儿两户胛下卫之……”⑤
20世纪60-70年代,“三汇彩亭会”曾停办过一段时间。1982年恢复彩亭会,由工商企业或民间团体主办,群众广泛参与,数万群众汇集三汇古镇,一时间大街小巷,亭台楼阁,人满为患,令当地政府领导因安全问题而寝食不安。由此,“三汇彩亭会”成为川东北一带最负盛名、最有影响的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节目。此外,“三汇彩亭会”还多次走出三汇,赴省、市、县表演,全国各地媒体广为宣传报道,三汇镇也因彩亭会而闻名。三汇彩亭参加过的盛会有:1989年的达川地区川陕鄂八地市文化物资交流会;1992年的四川省委春节团拜会;1998年、2001年、2005年的达州市“巴山艺术节”广场文艺演出;2005年8月的雅安“旅发”大会表演……三汇彩亭所到之处,吸引数万观众沿街驻足观看,无不为之惊叹。
2008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渠县“三汇彩亭会”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104。
“三汇彩亭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发了时代风采,融入了绘画、音乐、文学、铁工、木工、刺绣、缝纫、数学、力学等多项艺术内容和知识技能,成为一朵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艺奇葩。
(三)“三汇彩亭会”丰富的价值功能
1.教化功能
“三汇彩亭会”是集绘画、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技艺活动,彩亭会的表演节目丰富,多取材于民间或历史故事,如《鸿门宴》、《船舟借伞》、《洞宾渡牡丹》、《唐知县审诰命》等。在元明清时期,彩亭会的节目内容又增加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如观音、十八罗汉、姜太公等;也有杂剧片断,如《楚霸王》、《单刀会》、《八仙庆寿》等。辛亥革命风暴席卷川东北一带,在上海读书的一批青年学生回到三汇,传播反封建、废帝制的思想,由此以来,三汇彩亭出现了急公好义、精忠报国的节目。这些表演节目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教育美化的作用。
2.审美功能
“三汇彩亭会”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作为定期举办的表演会,并形成固定的民俗文化活动的“三汇彩亭会”在全国罕见。彩亭艺术显示出人类惊人的智慧和勇敢,使人们在抒发美好情感的同时,也在审美意识中获得强烈的共鸣。⑥
3.维系功能
渠县人民巧妙选择彩亭会期,凸显浓郁传统习俗。清初,三汇镇抬三圣娘娘盛行,一时竟出现商会、行帮、礼社和富人争抬的混乱局面,并发生了不少纠纷。于是商会、行帮出面协调,决定于每年农历3月18日送子娘娘生日当天统一抬三圣娘娘,所耗钱财由各帮会分摊,抬彩亭仍由各帮会自扎自抬,以感谢三圣娘娘的恩德。于是,这个逐渐形成并被人们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便固定下来,并形成节日延续至今。它反映了一定区域内经济生活、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及人们的审美需求,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⑦
二、“三汇彩亭会”的技艺与传承
(一)“三汇彩亭会”的技艺特征
1.“三汇彩亭会”有着“高、惊、险、奇、巧”的艺术特征
三汇彩亭是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它以人物造型为主,是戏剧、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于三维空间的高度融合,有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有诗歌的情思与神韵,有建筑的造型与风格。它融数学、力学、锻造、绑扎、运载于一体,是文艺与科技的产物,其艺术特点是“高、惊、险、奇、巧”。为了突出“高险”,又要安全,铁杆、铁环如何选材、如何煅打、如何见火、如何设计铁杆上的支架、重力重心如何掌握,这些都是彩亭关键技术,工匠们都把握得十分娴熟。材料、技术与艺术达到了完美和谐结合,是彩亭艺人智慧的结晶。
2.“三汇彩亭会”是民俗信仰的载体
彩亭上的男童需是6岁左右的孩子,太小的男童身高不够,太大的男童身高过高,这都会造成彩亭力量的失衡,因此,对男童的选择是一项非常严苛的工作。在彩亭会期间,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争先恐后报名,希望自家小孩能成为亭子最上端着戏装的男童角色。这一危险的表演角色在外地人看来不可思议,然而渠县人民却认为能够登上彩亭的小孩,可以获得“三生娘娘”的庇佑,消灾避难,在现代社会更衍生出了“学业进步、步步高升”的含义。
3.“三汇彩亭会”是融技艺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表演
三汇彩亭艺术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既源于汉代寻橦,也广泛吸收民间戏剧、铁匠、木匠、印染、缝纫、绘画、雕塑等多种技艺,具有民间综合性艺术的特征。
各层的戏文扮演者随着亭子运动的节拍,舞袖摆手,进入角色。在欢快的耍锣声中,彩灯、彩旗开路,亭左亭右亭后簇拥着高跷、旱船、金钱棍、秧歌队、花花船、车灯、玩友、抬总爷等民俗民间风情艺术样式,构成了川东北民俗民间艺术的“富矿”。同一般民间文艺演出不同的是, 彩亭还在于“扎”, 民间形象地称为“扎亭子。它从开始创作构思、设计、锻造钢筋、设置机巧、构造平台、挑选演员、脚力、演练步伐直到表演为止, 是一个融技艺与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过程。它是由优秀工匠和民间艺术家严密配合、共同劳动的智慧结晶。⑧
表一“三汇彩亭会”的传承人谱系调查
(二)“三汇彩亭会”技艺的传承机制
目前,“三汇彩亭会”的传承方式主要是民间自发的师徒传承。“三汇彩亭会”的诞生既是三汇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三汇彩亭艺术完善成熟的结果,扎亭子的关键技术是密不可宣的,是一代代艺人对传承人进行“口传心授”,保证了彩亭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目前,“三汇彩亭会”的代表性传承人有三位,一位是国家级传承人王安大,两位省级传承人雷明珍和陈清安。
国家级传承人王安大,男,汉族,1934年8月生,私塾,住三汇镇兴民社区。青年时间从事船工工作,转造船厂当采购员,后因企业关闭,待业至今。他于1982年恢复三汇彩亭会时向第六代彩亭传承人杨占荣学习彩亭制作,曾随师参加过1992年四川省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5年参加雅安“省第三届旅发大会”、2006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每次活动都圆满成功。在活动的同时,带徒弟陈清安等一班人。目前,第八代传承人已全面掌握彩亭彩扎艺术。
省级传承人王陈清安,男,汉族,1952年1月生,初中文化,住三汇镇向阳社区。1970年下乡,1971年调三汇搬运站工作。2005年企业改制下岗。从1982年恢复彩亭会开始向第七代彩亭传承人王安大学习彩亭制作,随师参加过1992年四川省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5年参加雅安“省第三届旅发大会”、2006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目前已全面掌握彩亭的设计、彩扎、指挥工作。
三、“三汇彩亭会”的保护方式
(一)民间参与式的保护方式
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三汇彩亭会”之所以在今天还残存一丝微弱的气息,这与热爱它的艺人们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对“三汇彩亭会”进行田野调查期间,笔者被艺人们那份执著和兢兢业业的精神所感动。在面临诸多的传承困境时,传承人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力争让这一艺术得以传承。
首先,面对表演彩亭会道具及表演服装的储存问题,艺人们都是发动自己的力量多次搬迁储存地点。目前,尽管“三汇彩亭会”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名录,但由于资金迟迟不到位,至今也没有修建专门的展馆储存表演道具和表演服装。彩亭会的道具十分笨重,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储存空间有限,道具几经迁移,艺人们最终在镇政府找到一块空地进行保存。而渠县是一个极易发生洪水的地方,为了避免洪水的侵蚀,表演服装也是来回搬迁,最终被安置在镇政府某一办公地点的阳台上,空间十分狭小。
其次,面对道具和表演服装的陈旧,艺人们自发组成改革小组对其进行改革。“三汇彩亭会”的道具多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制作,且为木质结构,十分笨重,而从事这一表演艺术的都是60岁以上的艺人,他们的身体早已不能承受如此重量。因此,艺人们自发成立改革小组,开始对彩亭会的道具进行改革,在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艺人们毫无怨言,凭着对彩亭会满腔的热爱,利用闲暇时间研究改革方案,终于在今年7月份形成了一套初步方案。而表演服装的陈旧几乎成了艺人们的一块心病,专门负责化妆及戏服穿戴的传承人雷明珍表示,在三汇镇,很少有人知道戏服的穿戴规矩,如有的人将张飞的衣服给岳飞的角色,严重影响了表演效果。此外,一套戏服往往价格不菲,没有资金的支持,他们用的很多戏服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针对这样的问题,他们发挥自己在各领域的优势关系,筹备戏服,如对旧戏服进行反复缝补、从剧团借戏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戏服荒”的问题。
最后,面对传承人越来越少的问题。艺人们除了以身作则,表演好每一次彩亭会外,还在平时的生活中向年轻人灌输彩亭会的知识,让他们共同参与到“三汇彩亭会”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二)政府支持的保护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条款规定,三汇镇人民政府加强了对三汇彩亭会相关器物的管理与保护。镇政府成立了“三汇彩亭研究会”,作为三汇彩亭会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专门组织,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如四川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建伟的《渠县彩亭艺术源流》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邓天柱、雷评等论文《从宗教祭祀活动的变异到民间艺术盛会的形成》获1994年达州地区社科论文一等奖;李同宗的文章《三汇民间彩亭艺术》收入2003年《中国精典文库》一书。
1985年2月,三汇镇人民政府决定恢复每年农历3月18日彩亭会,并印发文件到镇属各单位、农村,明确提出要积极保护三汇亭子会,使之成为该镇特色文化品牌,拉动经济发展。
县财政根据实际需要,对三汇彩亭会的举办及保护工作给予适当的扶持。2005年2月,县财政拨专款3万元,用于包括三汇彩亭会在内的全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2005年4月,县财政拨专款5万元,用于三汇彩亭到达州市参加第二届巴山艺术节广场文艺表演。2005年6月,县财政拨专款2万元,用于三汇彩亭会保护和申报工作。2005年8月,市、县财政拨款10万元参加雅安市“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民间文艺展演。2006年县财政拨款15万元,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广场表演。
此前,县财政曾多次拨款支持三汇彩亭参加省、市、县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或经贸洽谈会演出。加之三汇镇自筹经费,已经投入30余万元。
四、“三汇彩亭会”的前景展望
(一)目前的传承困境
“三汇彩亭会”作为一项独特的传统民俗盛会,有着浓厚的民俗气息。然而,高科技的声光电让传统的彩亭表演逐渐边缘化,在现代社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传承与发展出现了一下困境。
(1)抢救和保护措施不利,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举办一次彩亭会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彩亭会没有专门组织机构,也没有专业研究人才,更没有专门经费,扎彩亭、抬彩亭是临时工作,匆匆上、匆匆结束,失去了原来彩亭会的过程乐趣和节日气氛。
(2)人才青黄不接,培养困难。由于彩亭艺术精深,要求从事彩亭艺术的人员具有文史与艺术的知识,没有稳定传承机制,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目前,彩亭艺人多在60周岁以上,中青年较少,由于现代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他们对传统艺术不感兴趣,若没有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和奖励机制,传承人将会越来越少,以至十几年后无人传承。
(3)彩亭器材、道具、服装、曲目以及加工工具等方面的保存没有专门的陈列室和人员加以保管和维护,历代彩亭会后,用过的器材、道具、服装保管凌乱或不断丢失,不利于对彩亭艺术的研究与继承。
(4)相关区域政府对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不力,推介不力,只限于彩亭会或在某个地方抬彩亭时才宣传报道一下,没有完善的、系统的、专业的彩亭日常宣传推介机制,满足于一时的自我陶醉。
(5)政府制定的保护措施实施不力。为保护三汇彩亭会,特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三汇镇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化体育局负责管理、督导。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静态保护:
a.制定三汇彩亭会保护制度或条约,由渠县人民政府颁布实施。
b.深入调查,对三汇彩亭会的历史沿革、传承谱系、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进行认真全面调查和确认。
c.系统收集,整理三汇彩亭会及彩亭的文史、图像、文献资料,建立规范的档案。
d.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将已有研究成果和新研究成果以及图片、文献资料汇编成书《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奇葩——三汇彩亭会》出版发行。
动态保护:
a.渠县人民政府拟建立三汇镇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三汇彩亭及传承艺人实行重点保护。
b.按照当地习俗,定期举办三汇彩亭会,保持其旺盛生命力。
c.运用经济手段,开辟演出市场,建立“三汇彩亭艺术文化发展公司”,促进以三汇彩亭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参加省、市、外地乃至国家级文化艺术活动或节庆广场文艺演出,扩大其影响力。
d.举办三汇彩亭艺术培训班,从人才、技艺、造型等方面提升三汇彩亭艺术水平,使之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e.建成“三汇彩亭陈列馆”,以利三汇彩亭会的研究、保护开发与利用,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⑨
(二)艰难的生存道路
尽管“三汇彩亭会”面临诸多传承困境,但民间艺人和三汇镇人民政府还是多次召开研讨会探讨解决之道。经过反复的讨论后,2012年7月《三汇彩亭改革制作方案》基本形成。经过改革后的彩亭在原有的基础上总重量减少了150斤左右,这一改革将大大减轻抬工的压力。此外,对彩亭的桩、环等结构的拆卸、运输、包装、保管过程也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彩亭会的表演成本将节约数千元。
除了对彩亭表演道具进行改革外,走一条“生产性”保护的道路也是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三汇彩亭会”在三汇人民的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然而在其他地区却鲜有人知,这与其传承方式和深层次的民间信仰有一定关系。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三汇彩亭会要大胆“走出去”,不仅要让渠县人民了解,更要让四川人民乃至全国人民认可,“三汇彩亭会”任重而道远。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四川文理学院校级课题结题成果,编号2011R017Y
注释
①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2420.htm.百度百科,2012-4-6.
② 国家旅游局宣传司,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中国旅游大全(西南册)[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③ 古代百戏之一.系一人手持或头顶长竿,另有数人缘竿而上,进行表演.
④ 四川渠县汉阙是我国现存手地面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遗存.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6处7尊,渠县被誉为“汉阙之乡”.
⑤ 徐肇琼.天津皇会考[M].
⑥ 王建纬.彩亭艺术源流探讨[A]//天府新论[J].2000(2).
⑦ 李同宗.三汇民间彩亭艺术[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⑧ 王建纬.彩亭艺术源流探讨[J].天府新论,2000(2).
⑨ 三汇镇镇政府内部资料.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