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奔波采访,翻阅资料,在此过程中笔者对数字突生好感,数字无语,却能说明一切。未被充气灌水的数字,让人想到诚实的庄稼,成色上佳的谷粒、麦粒、豆粒,饱满温润,闪着金玉般的光泽。望着它们心里就觉得踏实,今年有个好收成,明年更要多打粮。数字是有灵魂的,故在本文写作中使用了大量数字。诚实的数字不会说谎,它们比黄金白银更宝贵。
1.数字·舵轮
手上是一份会议文件,标题是《王栋同志在全省港航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座谈会召开的时间是2006年1月21日,笔者读到这份文件的时候已是炎热的夏天,一串铿锵美妙的数字穿透时间的坚壁,敲响了笔者的耳鼓——
……“十五”期间是山东港航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建设成就最突出、质量和效益最好的黄金时期。主要表现在: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新增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亿吨。五年间,总投资达到174.1亿元,为“九五”期间的2.5倍,沿海建成了一批矿石、原油、集装箱、粮食等专业化深水泊位,内河建成了一批中心港口,疏浚了部分支流航道,提高了航道的综合通过68力。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由2000年的251个增加到294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由74个增加到114个;港口吞吐能力由2000年的1.5亿吨提高到近2.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由78万TEU(标准箱)提高到433万TEU。全省新建12个陆岛交通码头,新增泊位27个,新增吞吐能力119万吨、334万人。全省内河港口整合为17处,177个生产性泊位,吞吐能力由994万吨提高到1779万吨,通航里程达到1012公里,其中三级航道通航里程253.2公里。
船舶运力快速增长,新增运力287万载重吨。加快了运输结构调整步伐,运输格局逐步走向以大型化、专业化、年轻化为主导,中型船舶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新路子。2005年底全省民用船舶保有量达到1.56万艘、673万载重吨,与2000年相比船舶吨位增长了74%,船龄明显降低,结构更加优化、合理。
港口生产连创新高,吞吐量增长1.4倍。沿海港口吞吐量每年以4000多万吨的速度递增,2002年全省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2亿吨,2004年突破3亿吨,2005年达到3.84亿吨,为2000年的2.4倍,全省平均每天完成吞吐量100多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由237万TEU提高到752.6万TEU,内河港口吞吐量由2000年的938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2285万吨,增长1.44倍。至2005年底全省海河港口吞吐量实现4.06亿吨。水运货运量和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明显上升,9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物资通过海上运输方式完成……
山东港航人书写的数字,声音何其美妙,铿锵如钢铁,气韵似金石,笔者恍若听到了“王栋同志”宣读以上数字时刚劲浑厚的声音。
“十五”是新世纪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山东港航人干得如此漂亮。
“王栋同志”何许人?山东省交通厅港航局局长是也。
想见王栋同志,难;
想和王栋同志进行一次长谈,更难。
不是局长喜欢端架儿,也不是局长办公室的门槛有多高,而是办公室的主人太忙,没人见过他在办公室里悠哉游哉地喝茶看报。笔者和王栋同志是老相识,然而见面的机会并不多。王栋同志中等身材,不知是否和工作太忙有关,身材偏瘦,但目光炯炯,走起路来虎步生风,总是一副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神态。王局长的办公室里除了书架、办公桌等必备的办公设施,最夺人眼目的是一个舵轮,立式的,古朴大气,凝重庄严,仿佛散发着海浪与江涛的气息。
见笔者注视舵轮,王栋同志说:我挺喜欢这个摆设儿。说着他抚摸了一下舵轮,动作轻柔,目光里透着庄严,仿佛涌动着扛海汇波。
舵轮,这古老的水上航行者的方向盘,被一个当代经济大省的港航局长所珍视,意味深长。他不是一个在海浪江波上具体操舵航行的人,但党和人民赋予他的职责却和水、和水上航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舵轮在王栋同志心里很可能是一个象征:理想和方向。珍视舵轮,就是珍视自己肩上那份责任。笔者因此确定,山东港航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所有数字,都和舵轮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临别前局长说:老朋友,抱歉了,咱们改天再谈。你们可先到下边儿走走,看看沿海港口和内河航运的设施建设与作业情况,看看山东港航人的风采。你们文人想要的东西,很可能在下边儿。
后来听港航局的同志说,王局长的主要工作也都在“下边儿”:到下边儿检查工作,到下边儿现场办公,到下边儿的重点工程施工现场督导。
“下边儿”是遍布全省的港航大军。
A.运河纪行(上):枣庄札记
本田吉普在高速公路上飞驰。
“三人团”——两位笔者,外加“领队”张汉文同志,开始了愉快的港航之旅。张汉文同志曾任省航运集团纪委副书记。2002年省港航体制改革,航运集团撤编,张汉文同志调到港航局办公室,因年龄偏大未安排具体职务,但他工作热情丝毫不减,对领导安排的任务向来不说二话,工作扎实,不计得失。在交通系统工作多年,张汉文同志对全省港航业颇为熟悉,一路上不停地向笔者介绍情况。
山东港航系统由两大块组成:内陆水运(主体为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和东部沿海港口。
笔者一行的第一站是枣庄。
涓细流水都要归人江河,江河都要归人大海。凝聚着中华民族祖先汗水和智慧的京杭大运河亦不例外,它穿过历史的纵深,纵贯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逶迤1747公里,进入钱塘江后汇入大海。大海把相距千里的大陆板块联系起来。水是连接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物质、文化和文明的纽带。但是,仅仅有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港、有航。
巍峨气派的枣庄港航局办公大楼,如同一个祥瑞的征兆或预言。
那天恰巧刘春俊局长有会,班子成员、工会主席张保宏同志热情地接待了笔者一行。张保宏同志为人谦和,持重干练,一看就知道干工作是把好手。小坐了一会儿,张主席说:咱们先到船闸上看看吧。张主席进入班子时间已经不短,对枣庄港航系统的情况十分熟悉,边走边向我们介绍。
枣庄不可小觑。
运河进入枣庄地界后,流经台儿庄区、峄城区、滕州市等区(市)的十余处乡镇,干线长80公里,沿岸经济发达,是枣庄与苏、浙、沪等省市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和纽带。枣庄物产丰富,大量的煤炭、水泥、石膏等需要通过运河运往全国各地,运河港航业对枣庄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个重要船闸的监控系统都已实现了数字化,和笔者想象中的运河船闸作业相去甚远。工作人员坐在监控室里,过闸船只一目了然,长长的船队井然有序,次第进入闸室,通过闸门,没有阻滞、聚堆、忙乱和船员大呼小叫、抢渡急过的现象。运河船只多系个体所有,站在船头的老板和忙碌在船舱、船舷上的船员们,脸上一派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