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

时间:2022-11-18 12:00:06 来源:网友投稿

【内文提要】建设质量强国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质量大国迈向质量强国,需待中国工业化完成之时。中国制造业从小而弱,一跃成为现今的大而全,用了近七十年的时间,再上新台阶,迈上精而强,站在世界制造业的顶峰,是一项更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三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其标志是高适用性质量、高用户满意度质量、高可靠性质量。

质量是驱动制造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中国明代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反映当时生产力状况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诸如:机械、纺织、兵器、采煤、榨油等生产和工艺技术。晚清兴起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制造业的先河。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解放前夕,中国制造业依然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中国领导人为我国制造业(含国防军事工业)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殚精竭虑、励精图治。短短数十年,中国制造业成绩斐然,一跃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令世界惊叹。

一是,中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共39个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的国家:

二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进出口贸易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上榜120家,紧贴美国的126家。2010年,中国一跃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后,外媒纷纷惊呼,“中国终极了美国140年以来制造业方面的龙头霸主地位”。

三是,多年来,中国的出口依赖度较高,2007年竟然高达70%,中国制造为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四是,中国一件件大国重器横空出世:北斗导航、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以及超高音速飞行器,东风系列导弹、核潜艇、国产航母为代表的国防尖端武器,捷报频传,扬我国威。我国的航天技术尚属第二梯队,但,中国航天发射的可靠性却远远高于美、俄。截止2016年6月,中国长城运载火箭已发射235次,成功率达到95.3%,具有发射密度高、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的优势。

五是,中国新型战略型产业发展迅猛,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达7.35亿,超过欧洲的人口总和,涌现了一批诸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及华为、海尔、联想、格力、小米、富士康等著名企业。

六是,中国工程技术建设领域堪称世界一流,令世人瞩目。高铁总里程已经突破2.5万公里,领跑全球。港珠澳跨海大桥堪称世界第七大奇迹,“一带一路”建设深得发展中国家欢迎。一流工程建设的底气,是中国雄厚扎实的制造业作为后盾。

等等……

驱动制造业的发展,涵盖了科技、资本、制度、政策、人力资源、物流、管理等多重因素。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是制造业的灵魂。

几十年来,中国探索了一条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协调、监督、推动、顶层战略设计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多方位、多视角推动质量工作。动员亿万消费者参与监督产品质量,新闻舆论对质量问题的曝光,震动大、顺民意、得民心、效果好,等等。这一切为铸就中国制造业的辉煌,让世界更爱中国造,贡献了力量。

目前中国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

历史方位之一: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水平,处于全球第三梯队。

当下的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工信部的一位领导同志曾把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形象比喻为四个梯队:美国当属第一;欧、日等经济发达体属第二;中国属于第三。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水平恐怕也是如此。

历史方位之二:在全球产业链的国际分工上,我国多数产业仍处于中低端水平。美国和一些经济发达体,占据了许多全球制造业的高端。2014年,中国高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42%,低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的58%、53%、55%、58%。

在基础领域,国外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制造工艺,为产业发展做支撑。近十年来,我国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呈井喷式发展,连续多年雄冠全球。但据媒体报道,我国汽车工业的生产和维修中,许多关键的、重要的、高端的零部件,均为外资所控制,而且,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利润大量外流。我国制造业中一些关键和核心零部件的质量水平无法与发达国家匹敌,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这是一个带有共性、普遍性的问题。

历史方位之三:发达国家制造业已跨越了“符合性”质量的时代,我国仍处于着力抓好“符合性”质量的历史阶段。

二十世纪初,美国工程师F-W泰勒要求按着技术标准来作为衡量质量水平的依据,并提出了“符合性”质量的概念,即质量是符合标准的程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J.M朱兰博士,针对当时电子、电工、机械大型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提出了质量“适用性”的概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工业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质量即用户满意的热潮”。其背景是,经过数十年的不断的技术进步和精益管理,追求卓越。工业发达国家可按受的质量不合格水平(AQL) -般为千分之二、三,高新技术产品平均合格率水平达到PPM (不合格为百万分之几)甚至PPB(不合格为10亿分之几)和“一次成功”、“一次合格”、“零缺陷”的目标和水平,进行生产和管理。对他们来讲,达到“符合性”质量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不再是质量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他们所追求的是要让“用户满意”直至“用户忠诚”。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新西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质量工作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用户满意活动,九十年代初,《中日高層经营和质量管理研讨》会在日本召开,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日方对达到“符合性”质量及其方法的应用,只字未提,无论是在论坛会议.还是日方顶级企业家、专家的介绍和工厂的参观,通篇介绍的全是用户满意的问题。

GB/T19000-2016/IS09000-2015版中对质量的定义,质量“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客体是什么呢?标准进一步定义,客体,“可感知或可想象中的任何事物”。其中,包括物质的,如产品等。这个定义不是文字上的游戏,其背景和它的真谛并未被很多人透彻的理解。由于当前我国假冒猖獗和“符合性”质量偏低等原因,我国质量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符合性质量上。但是,只有跨越这个历史阶段,才能迈向真正意义上的质量强国。

推荐访问:方位 中国制造业 质量 发展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