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质利益出发,既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又关心所在集体的生产状况,激发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劳动力,保持生产均衡发展,有效地发挥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
4.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由于计件薪酬总额是随企业产品销售获得效益的多少而浮动的,与此相联系,计件单价也是浮动的。因此,实行计件薪酬形式的群体和个人,其收入要根据完成合格产品数量的多少,按照薪酬计件单价而上下浮动,把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个人劳动成果更紧密地挂起钩来,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激发员工的劳动热情,刺激他们从物质利益上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但实施计件薪酬要注意以下6个问题:
1.防止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品返修率上升;
2.补制数量上升;
3.新员工培训;
4.计件单价的核算;
5.标准产能的合理化;
6.生产线主管分工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如果企业的绩效、计件薪酬应用得好,就能鼓励员工多做事,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现场的工作效率。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激活公司的人力资源,使员工能够持续长久地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和取得最好的工作业绩。
1. 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但是单一的物质激励也是不科学的,美国管理学家皮特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不正。”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2.激励机制的制定要精确、公平
激励制度首先要注重效率,其次要兼顾公平。首先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整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 多跑道、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激励体制,在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前提下,建立以岗位为主要参考值的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让有突出工作业绩的普通员工的收入水平比领导干部高,让他们能安心做好现有的工作,打破做官才能体现价值的观念,把自己的精力和才华投入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中去,从而创造出最大的工作效益。设立多条激励跑道,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目的相结合,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
4. 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所产生影响的排序也不同,由此可见,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职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得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比较安于现状;在文化方面,较高学历的人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兴趣、条件等,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对于技术人员要给他们及时提供再教育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的发展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对于普通员工要进行一岗多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适应能力。对于管理人员要随时进行新的管理理念的培训和更新。要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有相应的学习提高机会,让他们能跟上时代和行业发展的步伐,达到最大的激励效力从而加速企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企业经营者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做到对员工公正公平,对员工的成绩要尽量表扬,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员工做出榜样。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在企业的工作中得到真正的心理满足和价值体现。
四、提升中基层管理者的工作能力
中基层管理者是公司管理的中坚力量,也是公司普通员工的直接管理者。除了具有管理职责、岗位职责以外,还起到员工与公司决策者上传下达的作用。
中基层管理者是企业组织中直接带兵打仗的人,公司目标和方针的落实者,要充分发挥车间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使之团结协作。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充分地利用各方面信息,使车间生产均衡有效地进行、产生“1+1>2”的效应,最终做到按质、按量、如期、安全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计划指标。
中基层管理者的思想状态、认识水平、责任心、管理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往往决定了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管理的好坏。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所辖车间部门的战斗力和团队素质,同时其素质的高低及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公司的经营绩效,所以这就要求中基层管理者都能合理安排和及时协调解决生产流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了解每一名职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这对中基层的管理人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任用和考核上要建立严格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以此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五、引进自动化系统和ERP系统
引进自动化系统和ERP系统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生产率。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采用新设备往往都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这方面是众所周知的。企业不应将眼光局限于此时此地,而应展望未来,投向更长远的利益。当然,尽管知道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自己也明白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却不能实行它或者说不能很好地实行,是很多人的通病。
影响生产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应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也有很多,企业管理者要随着生产的变化找出相应的措施,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
栏目编辑/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