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研究

时间:2022-11-19 12: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导致出版范式的转换与学术出版生态环境的变革,在物质技术基础层面,传播方式呈现出宏观与微观两极化发展与变革新趋向;在哲学、社会学层面,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完善与提升;在学术研究层面,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学术出版生态环境,推动了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当前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也存在一些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发展思路落后,路径依赖严重;二是学术管理行政化导致学术研究的异化;三是内容积聚偏好,导致学术创新动力不足,内容弱化;四是浅阅读导致思维平面化,制约学术创新,影响学术期刊创新发展。为此,必须努力做到观念创新、制度体制创新、内容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评价机制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促进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网络;学术生态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4)05—0144—13

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使得社会信息传播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媒介时代。这一全新时代的来临,标志着我国编辑出版行业在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之后又迅速地步入了告别“纸与笔”的新媒介时代。这种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并非仅仅表现为传播技术和媒介手段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而是更深刻地表现为传播内容的几何级数增长和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如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他的《第二媒介时代》中认为:“第二媒介时代”是对“交往传播关系的一种全新构造”,数字网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邵菊芳、沈惠云在《数字传播——以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融合发展为例》一文中,分析了数字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各自的利弊优劣,并提出了二者的相互融合问题。(《中国出版》,2009年11月下、12月下合刊)周蔚华在《网络出版的兴起与出版的范式转换》中提出了网络出版的三个阶段,即电子网络出版的探索阶段、电子出版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阶段、网络出版与多种媒体大融合的“大媒体”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桂晓风在《编辑要树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一文中指出,要进一步建立“大媒体”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新编辑手段,更好地履行编辑的社会文化责任。(《中国出版》,2010年7月上)本文在系统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将重点探讨新的媒介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问题,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一、数字网络环境下出版范式的转换与学术出版生态环境的变革

(一)物质技术基础层面:传播方式呈现出宏观与微观两极化发展与变革新趋向

数字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给社会文化出版和传播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导致出版范式的转换和学术出版生态环境的革命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朝着两个极化方向发展:一是进一步向更为宏大的宏观方向发展,即使其具有更大的广泛性、普适性和海量化;二是在微观方向上,向更加微型化、微缩化、即时性、个性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讲,在宏观极化发展方面,如以实现全社会知识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国知网数据库”,它一是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的规模巨大;二是建构有知识信息资源互联、传播、扩散与增值服务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资源共享,知识学习、应用和创新的信息化条件。万方数据库是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它集纳了理、工、农、医、人文五大类70多个类目各种文献,并且,其文献以每年150多万篇的速度递增。另外,还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我国首个大型基础地质图数据库,以及网上最大“科学数据库”等一系列大型数据库,它们不仅具有应用的广泛性、普适性,而且与传统数据的存储相比具有信息存储的海量性。

在向微观极化方向发展方面:在一个个大型数据库建设的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化发展与应用,又不断将庞大的专业信息进行细分和资源的重新调整与整合,进行产品的再设计、再规划、再包装,实现了数据库的再造与增值,并在此基础上将目标市场细分化、精细化,为每一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服务。在出版印刷方面,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逐步摒弃原来那种出版印刷一种产品满足社会所有人需要的大众出版的做法,不断实现资源信息的再造与重组,以销定产、多向互动、个性化印刷、即时出版,充分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要。个性化印刷出版的实现真正改变了大机器时代机器印刷出版的范式与环境,真正实现了出版印刷由古老传统中的龟甲、兽骨和竹木上的个体手抄(手工作坊),到机器大工业印刷,再到数字网络时代个性化印刷更高基础上的“复归”。它在更高的技术基础上满足了人的个性化需要,是出版范式和出版生态环境的革命性变革,为当代学术创作和学术出版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当代数字网络出版具有良性互动和高度细分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新的出版模式强调读者的参与性,使读者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地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受反馈给作者,实现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以及读者、作者与传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说,数字网络出版是由读者、作者和传者共同完成的,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同时,数字网络出版能够极大地满足读者多方面的个性化需要,进一步体现了网络时代人的生存本质和人文关怀。

(二)哲学、社会学层面:主体性一主体间性,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完善与提升

在以往的社会传播中,社会传播的主体是不完善的,要么传播的主体与客体还未完全分化,主客体关系处于简单的同质化状态(古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处于主客体混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传播主体还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主体,最多只能算是形式主体;要么表现为主客体的分割对立状态。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和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编辑出版和传播逐步从其他部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从而使得编辑传播者和受传者形成两极,居于大众传播的两极分立对应状态。社会编辑传播成了“一种‘主体一客体’的两极模式,或‘主体一中介一客体’的模式,它只承认一个主体,即传播者。受者是传播过程中的客体。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交往关系’被变成‘对象化关系’”。这种对象化传播关系,其目的在于传播主体通过传播这种方式有意识地贯彻自己的意志而改变客体,因此,在这一传播关系中,对象化关系是一种目的一手段关系,而不是一种主体间的真正的平等交流关系。在这种传播关系和传播活动中,受传者表现为传播者意志的塑造“物”,两者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主导与服从的关系,这就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异化。

推荐访问:学术期刊 创新 环境 数字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