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文艺控制论初探

时间:2022-11-19 16:05:11 来源:网友投稿

控制论是研究各种控制系统的共同规律的学科。它主要抓住生物机体、机器装置和社会等性质不同的系统的共同特征,如将“信息交流”、“定向控制”、“反馈调节”、“自组织”、“自适应”等这些共同规律抽象成形式化,使之成为适用于各学科的共同语言、模式和方法,进而研究和阐述自控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复杂现象。控制论的主要方法有类比法、功能模拟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和系统方法。类比法在控制论的创立过程中,起着开拓性的作用。它主要是在生物机体、机器装置和社会等性质不同的系统中找出共同点,成为探索新领域的有效手段,并为广泛应用模拟法提供了逻辑基础。功能模拟法只着眼于功能和行为的相似,运用“黑箱”理论,来模拟内部基质和个别要素尚未搞清楚的对象,使用电子计算机或用电脑代替人脑的部分思维功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信息方法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作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而实现有目的的运动。也就是把系统的有目的运动抽象成一个信息交换过程,把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信息论与控制论的信息方法的区别在于,信息论主要着眼于对信息的描述和度量,控制论则着眼于对信息的处理和控制。反馈方法是用系统运动的结果来调整系统未来运动的一种方法。系统方法着重从整体和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达到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

控制论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经典控制论、现代控制论阶段和现正进入的大系统控制论阶段。经典控制论强调负反馈作用,而大系统控制论要研究正反馈的作用;经典控制论应用“黑箱”理论,现代控制论强调应用“白箱”理论;现代控制论追求最优化,而大系统控制论则使用多目标择优方案。

早在五十年代末,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就开始把控制论的概念和方法引进了文艺领域。六十年代文艺控制论的专著出现了,前几年又出了几本有关文艺控制论的专著,其中用控制论的观点来研究艺术思维和创造艺术机器的居多。

近几年来,我国也开始出现了零星的谈论文艺控制论的文章。到目前为止,文艺控制论仍处在探索阶段。对于文艺控制论这样一门生疏的学科,它的宗旨是什么?它的内容、对象、方法是什么?它要解决或能解决什么问题?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又是什么关系?这也许是人们所要关心的问题,也是需要回答的问题。我想就此谈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文学艺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它有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它与社会大系统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人们试图运用社会科学的各种学科如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艺的各方面的规律,出现了艺术哲学、文艺社会学、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教育学等多种学科。文艺控制论将在各学科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上,运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技术和手段来担负起统摄各种文艺学科的重任。

文艺控制论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文艺活动过程和机制。它用系统功能、信息、控制及反馈等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来考察文艺现象,由此来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和基本原理。文艺控制论运用各种数学方法,为宏观文艺研究到微观文艺研究中统一的量化分析提供一种可能性。

文艺控制论的研究领域涉及文艺活动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加工过程,涉及文艺管理系统和文艺思维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各种联系,以及在各系统中运动的一切过程和机制。

文艺控制论的研究方法借助控制论的概念大量地运用系统框图和关系框图,运用各种现代数学的手段建立模型,进行数量分析和模拟仿真。这种方法对文艺活动过程的复杂性给予精确的描述和分析,揭示文艺系统中调节与控制过程的普遍规律,从而为文艺决策提供较可靠的依据。由此可见,文艺控制论是文艺系统中调节和控制过程的普遍理论。

文艺控制论的发展前景是探索、研究文艺总控制系统和艺术机器思维问题。

文艺控制论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管理系统和思维系统。文艺管理系统包括若干子系统,其中有文艺政策系统,科研系统,文艺规划、组织、协调系统,资料管理系统,文艺人才教育与使用系统,对外文化交流系统。艺术思维系统则有文艺创作与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与欣赏、文艺史学等子系统。

这两个系统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文艺管理系统直接作用和影响艺术思维系统,揭示文艺管理的规律无疑有助于揭示艺术思维的规律。另一方面文艺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的特征,自控制、自适应、信息加工处理、反馈调节等等。过去我们对文艺管理学研究得极少,缺乏一种科学的认识,往往出现这样的状况:政策不稳定,凭个人经验,实行硬性控制,适应性能力极差,计划没有预见性;组织、协调全凭经验办事,没有科学的认识,一方面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又浪费人才,机构重叠,没有统一指挥和组织。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显然是不行的。文艺控制论对文艺管理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作出定量分析,为文艺决策提供精确的依据。

管理系统的行为有,预测行为、计划行为、管理行为、科研行为、教育和训练行为,等等。社会主义文艺的目的性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这种目的性贯穿在一系列的控制目标上,而信息的反馈与文艺目标的趋近直接相关。研究文艺管理系统的状态对使用何种控制方式是至关重要的。系统的状态一般有四种:稳定态、亚稳态、随遇态和不稳态。控制方式一般有集中控制、分散控制、硬性控制、随动控制、反馈控制,等等。过去我们的文艺管理系统一般采用集中控制和硬性控制两种,优点是便于整体协调,具有统一的总目标。但集中控制由于中间层次不足,信道往往堵塞,所以信息传输效率低,适应性差,硬性控制又谈不上择优化。随着社会的文化生活日益复杂,还应研究分散控制,它的优越性在于信息传输效率高、适应性强、控制简便,组织容易革新,缺点是整体协调不够。由于整个文艺活动过程具有随机性,所以要研究随动控制。研究反馈控制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控制的有效性。

文艺控制论着重研究文艺活动过程,并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个发展系统。这个系统的关系框图有社会生活、作家、作品、欣赏者。这是一条信息链,其中社会生活是信息源,作家是信息加工器,作品是相当于信息贮存器,读者是信息接受器,社会实践相当于信息反馈调节器,作用于社会生活。西方有些心理学家和戏剧家还试用控制论、信息论中的反馈原理,对表演进行了探讨。

文艺控制论在研究文艺创作活动时,把文艺创作过程看作是在两个相互交错、相互渗透和推进的子系统——认识系统和表现系统——中进行的。这两个子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行为序列有这样一些要素和环节:对生活的观察、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发挥、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修饰。就形象塑造而言,则受到创作方式、创作手段、创作目的及情节结构等因素的作用。而这些要素和环节又作用于两个子系统。文艺控制论把这个过程运用信息交流和反馈调节的方法综合起来研究。

心理学家费希纳于一八七一年出版了《实验美学》一书,他试图依靠实验的现实科学,代替利用纯思辨方法的整个旧美学。他的许多信徒对此作了大量的实验,但是这种实验美学连稍微复杂一点的知觉现象也不能解释,更不要说复杂的意志和情感现象了。美国著名的美学家门罗给予了否定,他认为:“用精确的测量方法对美学进行研究是极为困难的。譬如,我们应该记得一件简单的知觉对象所产生的效果,与这一个对象处于更复杂的形式之中产生的效果是不大相同的。两条并列的彩色纸条所产生的效果,或一个简单的弦音音程所产生的效果,与它们在一件艺术作品中产生的效果绝不能同日而语。”(注1)门罗指出:“从广义上理解,美学研究中的实验态度,应该是那种尽量利用各种可能的研究途径和方式中所得到的有关审美经验的本质的全部线索的态度”,“要把一切可能得到的线索合并在一起,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对假设的验证,提出一些初步的综合”。(注2)但门罗的实验论还是提不出一个标准。苏联斯托洛维奇认为,美学实验“不仅可能,而且必要”,“美学研究以研究人类在审美表现中的全部实践为基础。因此,美学是在心理美学、技术美学和社会美学中进行实验的方法论基础,它同时利用这些实验的事实材料。正是在这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审美价值和对世界的审美关系”。(注3)

可见,对美学、文艺学能否进行实验分析的看法颇为不一。

美学、文艺学为何不能建立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理论体系呢?这是因为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和文艺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是具有能动作用的人,审美现象和文艺现象具有随机性,不存在完全的重复性,更多的偶然性,不能准确加以预测。

另外,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各有一套相当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定,可以相互比较。而美学、文艺学要建立模型则缺乏可比性,即使搭建模型也不可能是严格的,具有定性的和松散的特征,还往往带有个人的立场、价值等主观色彩。所以对这些模型进行实验,很难得出公认的结论,从而加以比较。

然而,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电脑的广泛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以及数学的发展,为文艺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比较科学的和规范的模型。

建立文艺学模型首先要碰到的难题是文艺现象涉及到大量的因素,而且各种关系错综复杂。比如,艺术思维是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生理机能和生理状态、精神状态和外界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人脑本来就很复杂,文学艺术作为高级的思维形式就更复杂了。科学实验证明,人脑有一万亿个神经元。如果每个神经元上汇集100个输入信号,每一个神经元又与100个其他神经元相连接,就可见其数字之大了。文艺管理系统和文艺活动过程则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外界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况且其中许多复杂的现象还未搞清楚,显然要建立这样庞大而复杂的模型,光靠目前的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手段还达不到。但文艺控制论借助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为整个文艺活动领域和文艺管理领域建立规范化的分析体系模型提供了理论根据。

文艺控制论在各学科对文艺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对整个文艺活动领域和文艺管理领域建立起新的统一的新概念体系和基本理论,象上面我们所分析的那样研究系统的行为或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就文艺控制论模型的建立而言,开初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形式的完美、严密的推理和精确的数量上,这样做反而适得其反,而应集中揭示文艺领域内的各种性质以及它们的关系,更明确和更清晰地揭示这些性质和关系的变化特征,注意从系统的全局、总体上描述和把握系统,预测系统的行为,运用控制论的“黑箱”方法了解其内部结构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设想采用“黑箱”式的输入——输出模型,只要研究几十个、几百个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也许只有几个变量,就可为我们对复杂系统进行定性研究提供一种可能。这种宏观的定性分析模型是精确的定量模型的基础。有人认为控制论只是一种定量分析法,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没有这样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又何从谈起。所以我们强调宏观的定性分析和微观的定量分析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作用上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建立文艺控制论模型时不妨考虑一下以下几类模型:从总体上加以说明的许多相互联接部分的系统模型,描述文艺活动流程的过程模型,假定系统稳定的静态模型,反映内部或外部动态特征的动态模型,等等。用数学方法对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进行定量化的研究,这种呼声愈来愈高。国外对艺术作品的数量参数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特殊的研究领域即艺术计量学。文艺控制论运用数学方法作文艺模型试验,为电子计算机模拟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提供了一种可能。

关于电子计算机模拟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的问题,这是现代科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文学艺术作为高级的思维形式,机器能否模拟,能在多大范围内模拟并模拟到什么程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最早利用伊利亚克电子计算机作出的“弦乐四重奏组曲”已印行。伊利亚克的作曲方式是基于几个任意选择出来的符号,利用选择性作曲规划把这些符号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串可以接受的排列。六十年代,有人曾预言,十年内数字计算机将谱写具有相当美学价值而为批评家所承认的乐曲。但到目前为止,这种预测还没有实现。一九八三年英国出了题为《艺术控制论》一书,是专门探讨艺术机器问题的,但也只不过是一种推理和幻想。有些国家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工作,如用电子计算机来绘画,创作诗歌和乐曲。但这些都是指定性的,也就是说仅仅执行了设计者的命令。所以,有人认为,在目前与其说机器作曲、绘画是机器作品,不如说是机器产品,也不过是一种技术成就,这种智力技术,可以称之为艺术技术。(注4)那么,艺术机器思维的障碍在哪里呢?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注5)要机器具有人的思维的社会性或去模拟人的社会意识显然是不可能的。2.机器尽管有自动性,但它毕竟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会“随机应变”,可以推断再高级的机器也不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总结新的规律,更不会有目的地去进行创作。3.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涉及到世界观的问题,而艺术机器不可能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4.艺术机器不可能模拟艺术心理活动中的直觉、知觉、潜意识等等。我们提出艺术机器不具有人的思维特点,这并不等于说艺术机器纯粹是一种幻想而已。事实也不是这样的。人的艺术思维也有它的局限性。1.人脑加工、处理信息的速度是有限的。而电脑在信息加工处理方面具有自动化、高速化、巨量化和精确化的优点。2.人的思维器官在活动空间和功能上有生理局限。3.人脑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计算机的一台磁鼓可牢固地贮存几万条指令,人脑是很难做到的。二十世纪中叶,一些专家们发现人脑在结构和功能方面与计算机有相似性。现代电子计算机则模拟人脑的结构,比如电子计算机输入设备模拟人的感受器;用它来接受外来信息;电子计算机的贮存器模拟人脑的记忆功能,将输入的信息贮存起来,供随时提取使用;电子计算机的运算器模拟人脑的计算、判断和选择功能;电子计算机的控制器模拟人脑的分析综合活动和控制功能。随着电子计算机模拟范围的扩大,在揭示人的一般思维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进入神秘莫测的艺术思维的宫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从人类对生物界的各种客体和过程进行的仿生模拟来看,人类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比如模拟鸟的行为而制成的飞机等等。从机器模拟人的行为方面来看成绩也非常之大。比如模拟人的手臂行为的起重机、吊车等等。这些模拟都不是从内部机制和个别要素上模拟原物,而是从行为或功能上进行模拟。利用电子计算机这个有力的工具,使机器思维代替艺术思维的部分功能成为可能。斯托洛维奇认为:控制论研究社会的艺术生活,把它看作为特殊的自我调节系统,“控制论的观点有可能更准确地提出艺术生活的结构和艺术作品的功用。艺术创作的控制论研究,提供了对电子计算机创作艺术品的某些特性进行模型试验的可能。计算机能够‘写’诗、‘作曲’和演奏音乐。”(注6)

恩格斯在研究人类思维的问题上说过:“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注7)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应该作为我们研究文艺控制论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不应把文艺控制论提高到不适当的高度。但也不能对文艺控制论在理论上和运用上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远大的前景估计不足。文艺控制论并不奢望也不可能穷尽文艺学的所有问题,它不排斥也不可能离开文艺学各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文艺控制论的定性研究方面,必须综合文艺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然后才能按文艺控制论的概念进行描述性的定性研究,再进行定量研究和实验。

文艺控制论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方法论并不是相悖的。恰恰相反,文艺控制论的精确的定量研究和实验将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提供精确的根据,并可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最后强调一点,在“移植”控制论和研究文艺控制论的时候,一定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之下进行,这是出发点。

(注1)(注2)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第75页;第18页。

(注3)(注6)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第266页;第271页。

(注4)童天湘:《科学的控制论化和哲学现代化》,载《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

(注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4页。

(注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26页。

推荐访问:控制论 初探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