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11-20 11:50:10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大数据;图书馆管理;应用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推进了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为传统图书馆管理提供了新平台、新思路。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构建图书“大”资源、有利于实现图书“快”管理、有利于推行图书“精”服务。文章分析了大数据技术为图书馆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4-0112-03

收稿日期:2015-03-26

作者简介:刘彧菲(1979—),大连图书馆馆员。2013年,文化部下发的《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不断增强网络条件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能力,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创设服务便捷、覆盖全媒体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最终形成网络条件下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业态。”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推进了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为传统图书馆管理提供了新平台、新思路。

1大数据技术解析

美国的麦肯锡公司最早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美国计算机研究机构Gartner将“大数据”定义为:大数据(Big Data)是指以分布式、虚拟化的海量存储技术为依托,实现信息的实时撷取、管理、处理的新型信息技术。数据统计分析与预测的前置性是大数据的重要特征。Gartner将大数据的特征概况为四个“V”,即:海量性(Volume)、多元性(Variety)、价值性(Value)、实时性(Velocit)。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0年,大数据将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主流,全世界的大数据容量将达到40ZB。大数据技术不但可以存储处理关系型与结构型信息,还可以存储非关系型与非结构型信息,且传输速度快、使用价值高。大数据是以信息存储的海量化信息承载、多样化信息存储、价值性信息利用、高速性信息传播为特征的新型信息处理方式[1]。大数据实现了数据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与交互化、平等化。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高度集成化的窗口,打造社会化媒体平台(UGC),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界线[2]。

2大数据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

对于图书馆管理来说,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的整理、分类、存储、保管、利用的流程能够做到优化,推进了情报、图书与馆藏的结合,通过一体化的运作,增强了图书馆管理的实效性。

2.1大数据有利于构建图书“大”资源

大数据将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图书的海量存储。无论是结构型数据、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原始数据资源还是碎片化数据(例如:视频、音频各类原始学术数据等)都可通过云服务器进行存储,实现了原有数据资源采集处理模式的创新,推进了系统架构的重新优化配置,突破了传统图书管理的空间、时间与存储器容量的限制。基于云计算等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图书馆管理更加高效快捷,将传统的图书馆存储“去边界化”,真正实现了图书管理以用户需求为目标导向。

2.2有利于实现图书“快”管理

纸张一直是传统图书馆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和媒介。在纸质图书时代,图书的收集、整理、分类、存贮、统计、保管、检索、汇编加工、开发利用等环节主要都是依靠手工来进行,即便是在传统的计算机管理时代,图书的“收集、整理、分类、存贮、统计、保管、检索、汇编加工、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也是互相脱节,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图书馆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了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不但可以处理复杂的数据,还可以进行制作、加工、传播、转换和二次开发,依靠识别、组织、高智能、高速度的优势,简化图书管理程序,推进各个环节的资源整合,大大提高图书管理效能。

2.3有利于推行图书“精”服务

在传统的计算机管理时代,由于受功能、容量与速度的限制,计算机只是辅助的存储工具,无法进行大容量数据的分析预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实现了图书管理的智能化。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得图书管理进入了“第四范式”,推进了数据价值的密集型馆藏建设。以信息加工处理、分析预测、类化聚化能力见长的大数据技术,能在可视化、互动化的平台上为用户提供各项服务。它不但拥有海量的存储功能,同时还具有数据整合、分析、挖掘与预测功能,形成图书的智慧分析库,能够为更多公共图书馆用户提供个性化、网络化、智慧型、量身定制的服务。

3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管理推广的途径

3.1环节优化,推进“收集、整理、保存、利用”新链条

要不断优化图书“收集、整理、编目、储藏、统计、保管、检索、汇编加工、开发利用”的价值链条,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全流程控制[3]。在图书的收集过程中,可利用大数据的Hadoop(高度可扩展的分布式批量处理系统)功能,利用分布式客户端对数据进行收集,进一步提高收集的实效性,促进收集工作的精细化;在整理、分类、存储、统计、保管过程中,利用DFS(分布式文件系统),将相关数据上传到SaaS和SOA服务器中,不但实现了海量的资源存储,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同时也实现了“即用即取”;在开发利用阶段,利用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与预测功能RDBMS(关系型数据库管理),通过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复合型的架构,来反映整个数据库的数值变化趋势。同时,还可对用户的图书利用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对用户群进行精准细分,并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数据来了解用户需求,对每个用户的图书使用次数、频率分布、图书使用内容、特征、需求偏好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图书馆工作更贴近用户需求。此外,还可将大数据与手机、网站等平台相结合,为用户提供终端,使图书使用者能够“随时随地”使用图书资源。

刘彧菲: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刘彧菲: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3.2内容驱动,深化复杂数据分析技术新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应将图书馆的内容作为重要的特色资源进行挖掘。作为特色资源,图书馆必须能够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增强客户选择图书馆进行阅读的“砝码”,并使图书馆形成品牌化优势来吸引读者。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图书馆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官方化”,使之更加亲民,更加能够贴近读者的需求。使用大数据技术能将更多的图书作品展示给读者。同时,还应善于利用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工具,进一步推进聚化、类化、可视化、数据融合与数据集成等技术的应用,要通过图书日志,对读者的阅读行为、偏好、关键词、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的一些图书馆在“结构化数据”方面做得较好,但是在“非结构化”数据方面做得明显不够,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在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等方面(如视频影像、音频、图片)大力推进聚化、类化、可视化、数据融合与数据集成等技术,使得图书馆的内容与馆藏、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无缝对接,建立起读者阅读日志与关联规则、内容分类和用户聚类之间的密切联系。二要做好内容的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与Saas云服务器建立联系,要增强海量用户行为信息的处理能力,推进图书馆业态的整合,从海量数据中筛选有用信息,对用户的忠诚度、资源的有效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充分分析,将传统的以“实体”为主导的图书馆真正转变为以现代大数据技术为主导的图书馆。

3.3流程组合,搭建图书服务新平台

推进媒体的流程组合,搭建图书服务新平台。对于新时期的图书馆来说,在大数据理念下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探索更加有效的业务流程与图书馆管理链条,推进业务的“大循环”,打造行业优势,才能够在大数据的技术变革中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

3.3.1推进图书馆业务流程的“业务优化”。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图书馆与数据供应商、出版社和企业的一体化,使得各类工作能够与图书管理实现联动,拓展移动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实现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共享与利用。在图书管理中,利用大数据,可更好地将图书管理与数据供应商、出版社和企业进行职能划分。树立共同的目标导向,共同为读者的阅读需求服务。

3.3.2将读者纳入到图书馆业务中,扩大图书资源总量。要发挥读者在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性,推广DaaS(上传与查询服务)技术,为每个读者发放数据终端上传虚拟商品,将图书的阅读与资源的上传相联系。读者通过上传图书资源,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然后通过积分又可以得到阅读更多图书资料的权限。这不仅能促使读者及时、完整地将数据上传到图书收集服务器,还有利于实现“全民”参与图书馆建设。把每个用户看作“自媒体人”,要营造开放、共享、鼓励用户进行个人创造的图书馆资源建设环境,满足用户的交流、共享、表达权利。在学术科研项目中,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实现学术图书与研究项目的互动,通过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仿真模型、神经网络分析、Web 挖掘等技术,为学术项目的进展提供“跟踪式”“保姆式”服务,搭建图书馆学术研究的新平台,使图书资源成为学术科研的“知识百科”,使其可以随时随地调取资源,实现图书与学术研究两者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新型的、分布式的和整合式的资源集成平台。

3.3.3提升服务能力和运作效率,提高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水平。目前,我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启动了“科技报告”项目,国家图书馆则启动了“国家记忆”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建立在“科技研发-图书馆资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同时,美国与欧洲的一些图书馆也在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地加快新型图书服务平台的构建。欧洲启动了“科学图书”计划。美国将图书馆建设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推出了“数字化图书未来规划”“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将图书馆平台的建设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目标为到2020年,美国图书馆通过大数据的建设,馆藏数量将达到800TB,并且90%以上属于传统技术难以处理的非结构化数据,如音视频、图片、网页等。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出了“美国记忆”项目,通过云服务器平台,让美国全民参与到图书馆“美国记忆”资源建设中来,为广大读者分配用户上传终端,读者可以将与“美国记忆”相关的图书、视频、音频、文本等方面的资源通过终端上传到云服务器。大数据新平台的建设,不但丰富了馆藏资源,同时也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途径。

3.4平台拓展,探索图书营销创新新手段

利用数据技术,图书馆有必要对传统的“等客上门”的意识进行改进,真正地树立“图书营销”意识,将图书馆提供图书的行为作为一种营销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图书馆平台拓展,探索图书馆营销创新的新手段[4]。

3.4.1充分利用图书、情报工作环节的相似性,推进图书营销工作。2013年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会议中提出“要积极建立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明确组建图书、情报工作的协调网络。”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实现图书、情报与图书工作的有效衔接和整合,构建电子数据平台,合理进行信息资源的布局,推进图书馆与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实现横向联合,体现大数据的“大价值”[5]。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利用大数据开发SOA大数据情报系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主题标引规则、元数据格式,以及统一的资源检索途径,实现图书、情报联合上网。同时,还收集了学生的“图书”阅读数据,并把这些数据作为图书建设的有效依据,对图书资源库建设进行完善,使图书资源更有效地满足图书使用者的需求。

3.4.2开展更加灵活的营销方式。在互联网思维风靡全球的今天,要利用大数据扬长避短、开拓创新,使营销方式更加有效,拓展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要适应数据的丰富性与多样性[6]。引入SoLoMo(社交、本土、移动)等营销新模式,建设微资源体系。依托大数据、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在微博、微信、易信、QQ空间、豆瓣等社交平台上进行图书馆资源营销的推广;要突出图书馆建设的“本土”特色,与本土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本土,使图书馆建设更加“接地气”;要通过图书馆移动平台建设与互联网手机新技术的结合,建立图书馆“微资源体系”和“移动资源体系”,使之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2013年启动了纪念微电影《天堂图书馆》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移动平台与本土资源,将学生纳入项目建设中,由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使之作为北大图书馆营销的重要利器。影片拍摄成功后,仅一天的网络点击量就达30万次,大大提升了北大图书馆的知名度,达到了推广的目标。

总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贫乏”转变为“信息过载”[7],改进了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推进了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为传统图书馆管理提供了新平台、新思路。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构建图书“大”资源、有利于实现图书“快”管理、有利于推行图书“精”服务。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实现四个“推进”——推进“收集、整理、保存、利用”新链条,推进内容驱动、深化复杂数据分析技术新应用,推进流程组合、搭建图书服务新平台,推进平台拓展,探索图书营销创新手段,进而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来红梅.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4(3):30-31.

[2]杨海燕.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浅析[J].图书与情报,2012(8):15-17.

[3]陈臣.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安全体系构建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4(11):20-21.

[4]韩炜.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消除数据不平等的路径选择[J].图书馆论坛,2014(3):10-11.

[5]严浪.大数据在图书馆的应用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4(5):7-8.

[6]刘春颖.大数据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与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0):21-23.

[7]江云,李凤兰.大数据在我国图书馆的应用及推进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6):15-17.

(编校:周雪芹)

推荐访问:图书馆 数据 研究 管理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