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输血由原来的单一输血发展到成份输血。成份输血是现代输血的方向,是输血现代化标志之一。作为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新知识,加强和做好输血过程的各个环节,提高临床输血的质量。另一方面,掌握输血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同时了解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其护理与应急措施。确保输血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体会如下。
【关键字】临床;输血;护理
1心理护理
针对有些患者担心输血会传播某些疾病,護士应该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血液学知识,说明输血治疗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耐心说服患者及家属,解除患者的顾虑,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输血前护理
2.1采血护理
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查对工作是避免发生输血事故,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首先仔细核对输血申请书,贴好标签试管,而后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再次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诊断。确认无误后开始采集血样,采集时严禁同时采集2人以上的标本,严禁从输液器直接抽血,穿刺采血不畅时应更换部位,更换注射器重新采血。严禁使用在注射器中反复抽吸的血液。同时一管抽取输血前五项,作为医疗证据备用。抽血完毕,由当班护士将输血申请表、血交叉表、血液标本一并送入输血科,双方核对无误、签字,记录交接时间,确保标本的无误。
2.2领血护理
护理人员领血时凭取血单与血库人员共同做好查对,做好“三查七对”。三查:查血液有效期、血液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七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种类、剂量。如发现标签破损或字迹不清;血袋有破损漏血;血液中有明显凝血:血浆层与红细胞层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红细胞呈紫红色:血液超过保存期均不能接收。
3输血中护理
3.1严格查对及输血程序
确定输血后,由两名护士核对交叉单、血袋标签内容、血液质量、输血装置等,无误后填写输血卡。而后携用物至患者床旁,再次核对患者资料,确认与交叉单无误后进行双签名。然后将血袋内的成份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输注从冰箱取出,在室温下不宜超过30 min。血液在输注前在室温18~25℃下放置20 min左右,然后输注。选择好输注静脉,—般选用粗直、弹性好、若为外科患者应避开创伤处的大静脉,需快速输血时,首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必要时行静脉切开术。输血前应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献血者的血时,中间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冲净为止。连续输血1 2 h后应更换输血器。输血过程中,不可随意向血液内加入其他药品,严格实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细菌污染。
3.2掌握输血速度
一般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 5 min要慢,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调整速度。对老人、小儿、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输血速度及量应严加控制。但对于急性大出血时,输血速度必须加快,以最快的速度输入。
3.3不同成份血有不同的输注要求
血小板应尽早,以患者可以耐受的速度输注,边输边轻轻晃荡,每袋应在20 min内输完,以防血小板聚集,严禁入4℃冰箱暂存。融化后的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输注。200 ml血浆一般应在20 min输完。悬浮细胞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足混匀。如患者同时需全血和成份血,应先输入成份血,后输全血。几种成份血同时输注时,应先输血小板和冷沉淀。已用于输血的装置不能再用于输注浓缩血小板。做到合理安排输血顺序,合理用血,科学用血。
3.4监测病情
应对输血的肢体进行保暖,以清除肢体静脉痉挛,并注意给患者保温,不可直接加热。在输注过程中除监测生命体征外,注意询问患者的感受及不适,认真听取主诉,有无皮肤瘙痒、呼吸困难、胸闷、心前区不适、腰痛等症状,如发现输血反应及并发症,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4输血后护理
输血完毕,将血液袋的代码标签揭下,贴于输血单上,随病历一并保存。对输血所用的生理盐水按无菌操作原则保存,与输血器一起保存24 h弃去,以备核查。建立输血登记本,将患者的基本信息、血液输入时间、血型、血液种类、血量、输血结束的时间及患者状况均详细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实行双人双签名,同时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认真记录以上情况及在输血过程中对患者的监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