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有牙源性、腺源性、血源性、损伤性及医源性,其中以牙源性感染最为常见。治疗应从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两方面进行。我科5年来收治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200例,临床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95例(475%),女105例(525%)。200例患中,以面颊部间隙感染者82例(41%),其次为眶下间隙感染39例(195%),嚼肌间隙感染37例(185%),颌下间隙感染30例(15%),口底感染12例(6%)。本组病例感染途径有牙源性、腺源性、血源性。其中以牙源性为多见,共145例(725%),居第1位。发病病人中20~30岁构成比最高,占患者总数的475%。10岁以下儿童30例(15%),大多为腺源性感染。
全身治疗: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本组200例均用抗菌药物治疗,其中165例静脉输液,抗菌药物的选择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一般选用广谱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治疗。对未做药物敏感试验或药物敏感试验未出结果的患者,一般选用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和甲硝唑或奥硝唑。静脉输液还可维持全身代谢、水、电解质平衡,增强其抵抗力。用物理降温法或口服或肌注退热药物治疗高热患者。
脓肿切开引流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使炎症局限,脓肿形成或脓肿已溃破但引流不畅,应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如腐败坏死感染,也可早期切开减压引流。本组200例中有125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口选择的部位尽量位于脓肿的最低位,位于隐蔽处,如口内、颌后区,口外切口应与皮纹方向一致,切开引流时根据浸润范围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口。其中1例患者颌面间隙感染致使呼吸困难来诊,急行气管切开术后,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再经静脉输液抗炎对症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最后痊愈出院。
清除病灶:本组200例中,因冠周炎引起者76例,其中60例在炎症控制后及时拔除患牙,起到引流和清除病灶的作用,16例因张口受限未能拔除,建议张口度恢复后再复诊拔除。因龋病引起者58例,有34例无保留价值的病灶牙在炎症早期拔除,利于引流脓液及缩短疗程,24例行根管治疗后保存。
结果
本组病例以青壮年发病为多,占525%;发病部位以颊间隙感染居多,占41%;发病原因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占725%。10岁以下儿童占15%,发病原因以腺源性感染为多见。采用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疗效肯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讨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常见,其次为腺源性。牙源性感染主要是由牙体病变引起根尖部炎症,炎症穿破颌骨及骨膜进入颌面部间隙而致;冠周的炎症可不通过颌骨而在骨膜下直接蔓延再穿破骨膜至颌面部间隙,主要感染颊、咬肌、翼颌间隙。本组牙源性感染145例(725%),其中由冠周炎症引起者89例,大多数继发于智齿冠周炎,这可能与智齿冠周炎的扩散途径有关[1]。腺源性感染主要与区域淋巴引流有关,即始于淋巴结的化脓性炎症,化脓后穿破被膜侵入邻近间隙,因面部淋巴引流主要归属于颌下及颏下区[2],故腺源性感染以颌下间隙多见,其次为颏下。本组颌下间隙感染30例,其中22例为腺源性感染。口腔颌面部腺体炎症引起间隙感染者极为少见,这可能是因口腔颌面部腺体具有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感染不易被穿破所致。血源性感染常见于间隙内血管丰富的间隙,如眶下及翼颌间隙,本组2例中,都发生于眶下间隙,可能与该间隙的血管分布有关。本组200例患者中,10岁以下儿童30例,占15%。本组70%以上的儿童病例为腺源性感染,这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不健全,机体抵抗力差,易遭受细菌感染有关。
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类杆菌、梭形杆菌等,混合性感染颇为常见。抗菌治疗是口腔颌面部中重度感染治疗的重要手段。抗菌药物分为杀菌和抑菌两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宜选用抗菌谱较广的抗菌药物,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剂量应足够,疗程应以局部炎症消退为度。本组病例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在未做药物敏感试验或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根据病情估计病原菌种类来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后控制感染效果显著。本组20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以牙源性感染多见,占725%。发病年龄在20~30岁最多,占患者总数的475%。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其中功能障碍常见的有张口受限、进食、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等。全身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等。严重者可致酸中毒、中毒性休克、昏迷等而危及生命。
本组有165例静脉输液,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因感染所致的高热,纠正全身代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改善病人的一般状况和增强其抵抗力,促使感染好转、局限或消散。感染局限使脓肿形成,此时应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本组有125例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效果较好。本组有60例患者感染被控制后及时清除病灶,缩短了疗程,并避免复发。因此,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全身治疗是基础,局部治疗是关键,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是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重要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震康,俞光岩,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83-185.
2皮昕,主编.口腔解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