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药内外合用治疗慢性化脓性腮腺炎36例

时间:2022-11-21 15:1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疗法对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典型的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病例,予以中药汤剂发颐内服方(金银花、板蓝根、黄芩、陈皮、柴胡、薄荷、牛蒡子、连翘等)、中药熏蒸方外熏(黄连、黄柏、生大黄、紫花地丁等)、外敷加味金芙膏治疗,结果36例患者中,31例治愈,5例好转。结论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疗效确切。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发颐;温病

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103-02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中医病名发颐,又称为慢性复发性腮腺炎、阻塞性腮腺炎,是常见的涎腺炎症,主要病因是源于口腔的上行性感染,多发于一侧,也可发于双侧,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疼痛、肿胀;压迫腮腺可见脓液由腮腺导管流出[1]。笔者以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慢性化脓性腮腺炎3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均为本院2014年9月-2016年6月住院患者,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1岁;每位患者都经B超或CT检查排除腮腺区肿瘤。患者均有腮腺反复肿胀,触诊可及压痛,压迫腮腺可见脓液由腮腺导管流出。入选病例均符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给予中药汤剂发颐方内服治疗,方药组成:金银花、黄芩、陈皮、甘草、玄参、柴胡、薄荷、升麻、板蓝根、僵蚕等;外用熏蒸方:黄连、黄柏、生大黄、紫花地丁、白蔹、甘草各15 g,乳香、没药各6 g,密闭快速煎药机煎药,每日1剂加水至600 mL倒入中药熏蒸仪中,调整蒸汽,喷口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为25cm左右,温度保持在55℃左右,患者取坐位,每次30min,每天1次。外敷加味金芙膏,每次30 g,每日1次(加味金芙膏由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制剂室提供,批号:苏药制字Z04001259,组成:姜黄、大黄、芙蓉叶等);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疗效标准与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好转:全身症状缓解,局部疼痛减轻,肿块未消;未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未见好转,或合并“陷证”。

2.2治疗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36例患者中,31例治愈,5例好转。2个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观察疾病复发情况。治愈患者中复发3例,复发率为9.7%。

3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男,41岁,江苏南京人,2015年03月27日初诊。患者因“左耳下肿痛2天”入院,自诉近半年反复发作腮腺区肿胀,每次发作都在当地社区门诊静脉输液抗炎治疗。本次再发,经当地社区门诊介绍到本院就诊。查体:左侧腮腺肿大,触痛明显,皮温偏高,皮色发红,口内见导管口红肿,挤压腮腺有脓性分泌物。予以中药汤剂发颐方内服,外敷加味金芙膏,辅以中药熏蒸治疗。1个疗程后肿胀消散,疼痛消失。2个疗程结束后诸症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4讨论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常见的涎腺炎症,其发病机制为细菌逆行性破坏感染腺体,导致腺体的分泌功能随之下降,最终可导致腺体破坏,受累腺体分泌功能下降,使得唾液的机械冲洗和抗感染作用减弱,从而易于发病。临床上常采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和奥硝唑,但疗效不理想,常易复发。由于全身抗菌药物治疗到达腮腺组织的浓度较低,且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导致耐药,影响免疫球蛋白的合成,降低机体抵抗力;而若选择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损伤面神经的危险,且操作较为复杂,不为患者所接受。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因其病发于颐颌之间,祖国医学称之为“发颐”[3]。足少阳胆经的经脉起于目内眦,上抵头角,下至耳后,绕耳而行。温毒热邪侵袭蕴结少阳经经,郁结不散,则血行不畅,气血壅滞,局部凝聚,发为颐肿。如治疗不当,邪伏于里,湿热上蒸,壅阻腮颊,而致腮部反复肿胀呈慢性过程。

中药熏蒸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热药蒸汽为治疗因子的化学、物理综合疗法。这种方法自先秦就有记载。在治疗过程中,腮腺区皮肤在湿热状态下,毛孔是开放的,使药物通过开放的毛孔渗透肌肤,有利于药物的深层次吸收,直达病灶,并且使局部组织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通过热和药的双重作用,扩张腮腺导管、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产物排泄,从而达到行气活血、消炎止痛、促进肿胀消散。

外用熏蒸方中紫花地丁、白蔹清热凉血解毒;为方中之君药;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乳香、没药消肿止痛,同为方中之臣药;生大黄泻热,为方中之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之使藥。诸药合用外熏,共奏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外用加味金芙膏中,主要成分大黄、芙蓉叶、姜黄有泻热排脓、消肿止痛之功。并予以发颐内服方治疗,方中金银花、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去上焦热毒,为方中之君药;板蓝根、连翘凉血解毒消肿,为臣药;牛蒡子、僵蚕、薄荷疏散上焦风热,玄参、陈皮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共为佐药;柴胡、升麻可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

参考文献:

[1]邱蔚天.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76-277.

[2]ZY/T00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

(收稿日期:2016-10-14)

推荐访问:腮腺炎 合用 中药 化脓性 治疗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