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11-22 15:3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的89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9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儿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患儿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的治疗效果,探讨分析两组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对照组患儿的对医嘱的总接受率为68.89%,观察组为9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对患儿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可明显改善患儿医嘱的依从性,将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中对儿科疾病护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全面推广使用。

【关键词】 肢体语言; 小儿护理;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8-0104-02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或姿势语言,属于行为心理学,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递所要表达的情绪,肢体语言同语言本身一样用于信息的传递。广义上,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在内的身体动作表达的含义;狭义上,肢体语言不包括面部表情表达的含义,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1]。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肢体语言沟通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烦躁、焦虑、不安等情绪,还能帮助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病情。众所周知,儿童作为特殊群体,由于年龄小、好动、调皮、语言表达不清、内心恐惧等原因,护理过程中患儿经常出现焦虑不安、抗拒治疗等特殊情况,故儿科护理难度较大[2]。患儿生病时,尤其需要关心和呵护,临床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足够的关注掌握相关的沟通技巧,使患儿加深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减少治疗过程中的抗拒和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据有关报道表明,儿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始终保持微笑能够缓解患儿和家长的紧张焦虑等不良的情绪,更易拉近医患关系,使家属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在建立和维护和谐护患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3-4]。现将笔者所在医院开展的注重将肢体语言沟通运用于临床的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小儿科收治的89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9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患儿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1~13岁,平均(5.8±1.3)岁,疾病的分布类型:肺炎22例,过敏性紫癜4例,血小板减小性紫癜2例,急性肾炎2例,病毒性脑炎9例,肾病综合征1例,其他疾病5例。观察组44例患儿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1~13岁,平均(5.3±1.8)岁,疾病分布类型:肺炎22例,过敏性紫癜3例,血小板减小性紫癜2例,急性肾炎2例,病毒性脑炎10例,肾病综合征1例,其他疾病4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种分布类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工作。观察组患儿在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沟通护理,观察组的肢体语言护理模式内容如下。

1.2.1 微笑护理 护理工作实施前,对儿科的所有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通过保持微笑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患儿和家长感受到良好的交流氛围,减少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疏离感,降低或解除患儿和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解除患儿内心的恐惧,增进护理人员与患儿的融洽氛围[5]。

1.2.2 加强关心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专人照顾每一位患儿,给予患儿足够的关注和关心,通过经常与患儿肢体语言交流增加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通过积极观察患儿病情和向家属汇报患儿近况等措施,使患儿家属体会到护理人员的用心良苦,家属及时掌握患儿病情利于患儿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1.2.3 注意安抚 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体贴入微,检查时动作轻柔细致,如触摸检查患儿发热的额头时,护理人员要轻轻抚上患儿的额头;听诊时,细致耐心;避免动作强硬,使患儿出现抗拒情绪;治疗过程中,患儿出现情绪激动和恐惧感时,轻抚患儿身体,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安抚患儿使其尽快平静接受治疗。

1.2.4 沟通交流给予患儿鼓励支持 在患儿接受治疗时,病房周围环境和治疗中出现的疼痛可能造成患儿的恐惧、不安的情绪。如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疼痛时,患儿在疼痛的刺激下,情绪和身体动作更加激烈,此时,护理人员握紧患儿的双手,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减轻患儿的恐惧,减少患儿的无助的感觉,使其尽量保持镇定。

1.2.5 善于用身体语言 护理人员的姿势和动作轻柔,穿着干净整齐,会给小孩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亲切感,缩短与患儿的距离。不同的身体姿势可以表达出不同意含义,如直立时给人感到严肃认真,而双手环抱在胸前或翘二郎腿,给人不认真负责、不好亲近、不稳重等印象。不利的肢体语言使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缺失信心或对其职业素养造成怀疑,给医院形象带来不利的影响,故医护人员应和蔼大方、举止端正,给予家长信心和安全感,树立医院在患儿家属心中的良好形象[6]。

1.2.6 护理态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和小孩的眼神交流,医护人员的眼神要温和可亲,面部表情要自然柔和,通过眼神的交流向患儿传递勇敢自信的态度,眼神的交流能大大提高沟通交流的效果,便于护理工作的积极进行。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幼儿接受治疗时患儿对医嘱的依从性情况,评分标准为,(1)完全接受:主要表现为入院治疗的患儿主动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对打针吃药不恐惧,愿意接受。(2)部分接受:主要表现为患儿对部分治疗和护理不存在抵触情绪,愿意接受治疗,对部分治疗仍有恐惧心理,通过医护人员的暗示和鼓励仍能够配合治疗。(3)部分抵触:主要表现为患儿不愿主动接受治疗,内心恐惧,情绪不安烦躁,经常出现哭闹情况,但不得不接受治疗。(4)完全抵触:主要表现为患儿内心恐惧,哭闹不止,情绪失控,对治疗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不听从护理人员和家长的话,使医护人员无法进行治疗工作[7],总接受=完全接受+部分接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对照组患儿对医嘱的总接受率为68.89%,观察组为9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医嘱依从情况比较 例(%)

组别完全接受部分接受部分抵触完全抵触总接受

观察组(n=44)24(54.55)17(38.64)3(6.82)041(93.18)

对照组(n=45)18(40.00)13(28.89)10(22.22)4(8.89)31(68.89)

3 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通常人类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10%,声音部分约占40%,通过非语言的体态及肢体语言来传递的信息约占50%左右。肢体语言属于行为心理学,又称身体语言,肢体语言主要是指通过身体部位的协调活动传递人物的思想、情绪、态度等,属一种有别于语言的沟通方式,可代替语言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8]。据有关研究表明,人和人之间面对面或在日常相处过程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与别人保持着不同距离,在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绪时,例如与人谈话时,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摇头,时而摆动手势,虽然这些下意识的动作自己不一定知道,但肢体语言已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个人的情绪,所以肢体语言在人与人的日常交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在沟通时,语言交流固然重要,但肢体语言同样不可或缺,通过二者的紧密配合能够更好的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情绪。

现在,肢体语言护理过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尤其在对重症急诊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运用肢体语言能够明显缓解患者不安焦虑的情绪,舒缓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而且有效减少了患者与医院的医疗纠纷。在儿科中护理人员采取积极地肢体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能够帮助患儿尽快放松紧张情绪,降低或解除患儿和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解除患儿内心的恐惧,增进护理人员与患儿的融洽氛围,尽快熟悉环境,减少对医院的陌生感和对医护人员的疏离感和恐惧感,增加小孩家长对医护人员的良好印象,提高医院在患儿家属心中的形象[9-11]。

本次研究表明,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对照组患儿的对医嘱的总接受率为68.89%,观察组患儿对医嘱的总接受率为9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将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对患儿治疗的临床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对儿科疾病护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平,王凭,张江春,等.浅析肢体语言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6):597-598.

[2]安小茹.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22(9):171.

[3]张宝焕.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114-115.

[4]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89-90.

[5]谢新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6):7736.

[6]王宗娟.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568-569.

[7]宋述云.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1):271-272.

[8]张宝芹.刍议护理语言的应用及作用[J].护理研究,2005,19(4):565-567.

[9]张艳荣.儿科护理中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8,8(5):464.

[10]寇敏.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护患沟通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23):2145-2146.

[11]李敏.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的分析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8):58-59.

(收稿日期:2014-06-12) (编辑:何玉勤)

推荐访问:应用于 肢体 小儿 临床 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