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并登记需要的数据,加以分析。
1.4观察指标
畸形红细胞率(Rs)、尿红细胞宽度分布(Rd)、尿红细胞形态分布(Rv)、尿红细胞色度分布(Rc)。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红细胞100 Cell/L以上尿液沉渣分析结果
按以上检验方法收集456例标本,依据临床诊断分为肾性出血72例,非肾性出血384例,然后进行数据处理,统计结果见表1,并对有白细胞的尿液标本统计121例,占标本总数的26.5%,上皮细胞394例,占标本总数的86.4%,小圆上皮细胞34例,占标本总数的7%,管型12例,占标本总数的2.6%。
2.2 病理结果分析
肾脏疾病时尿液中病理有形成分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尿红细胞数量及形态均有病理变化是本研究的重点(图1、图2)。从表1可以看出,在尿液沉渣分析所得参数中,畸形红细胞率(Rs)、红细胞宽度分布(Rd)和红细胞形态分布(Rv)获得了显著差异的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为区别疾病的敏感指标。红细胞色度分布(Rc)在假设性统计检验中被排除,反映出指标敏感度不强。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判定:Rs>70%、Rv<50%时,肾性血尿与临床的符合率达95%;Rs<30%、Rv>80%时,非肾性血尿与临床的符合率达95%。两标准之间被漏掉的部分需要其他方法结合临床症状联合诊断。尿液中白细胞、上皮细胞及管型等有形成分对肾脏疾病的病变提示也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如病理管型一旦出现均表示肾脏已有实质性损伤。
3讨论
3.1 原理分析
AVE-763B全自动尿液沉渣分析仪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机器视觉”技术,通过图像传感器(CCD)采集大量尿液标本中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上皮细胞等)图像进行处理分析,进行计数。对红细胞大小、轴比、形状、纹理、梯度、颜色、灰度等进行分析,提取大量的数据,建立模型,对其各种特征参数进行统计、聚类、拟合,自动识别出红细胞属于正常红细胞还是异常红细胞。
3.2 红细胞形态分布指标
红细胞形态分布指标可反映红细胞边沿形顺滑情况,通过测定红细胞的圆曲率来描述。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圆曲率一致性较好;畸形的芽孢样,面包圈样、破碎红细胞圆曲率变化较大,在绘制的圆曲率曲线上可见峰值左移或右移,并伴随曲线低部增宽。血尿中的红细胞来源多见于:①肾病;②下尿道疾病;③肾外疾病;④药物引起的中毒反应。肾性出血因红细胞通过病变的肾小球基底膜的狭窄裂隙处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并反复受微环境中渗压和pH值变化的影响,致使红细胞明显改变形态,肾性血尿中红细胞因为被挤压,异性红细胞多见,而非肾性血尿中的红细胞大小及形态一致,以单一正常形态红细胞为主[4],且不同肾病患者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观察,认为不同的红细胞形态可反映不同的肾病变化程度[5]。非肾性血尿则不存在红细胞通过肾小球滤膜挤压受损的前提,且红细胞在皮肤小管滤液中流经的时间短,因而受滤液在pH和渗透压变化较小,故红细胞呈保持正常或均一性轻度变化。肾小球性血尿常见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少数肾小球肾炎患者畸形尿红细胞并不增加,且大部分为正常红细胞[6]。在肾功能不全时特别是终末肾功能衰竭,尿中红细胞或畸形数量明显减少,不能排除肾小球疾病[7],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非肾小球性血尿常见于肾结石、肾肿瘤等[8]。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肾性出血的红细胞是以多形态的畸变,敏感性达90%以上,特异性达80%以上,而非肾性红细胞则以一种形态出现,并且变形的红细胞多数在15%以下,这一实验结果与有关报道相符[9]。尿液中不同的细胞分布位置也是不同的,从尿液中脱落的细胞可以判断病变部位,一个精确的尿液细胞形态可以帮助细胞定位[10]。
3.3 红细胞大小分布指标
红细胞大小分布指标反映红细胞大小分布情况。红细胞色度分布指标:反映红细胞血色素丢失多少情况。由于终末尿的理化性质不是尿液中红细胞变形的主要原因[11]。即使来自肾小管受到pH、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但时间短暂,红细胞的体积大小没明显变化。因此,红细胞大小宽度变化及色度变化接近正常。虽然这两项指标在表1统计中被认为没有差异性,但不足以说明指标敏感性不够,因为我们看到在肾性血尿结果中这两项指标均出现双峰或多峰,这对于鉴别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也很有帮助。
本实验发现,肾炎患者尿中一般不出现白细胞,如果出现,首先需排除肾盂肾炎、尿道炎、膀胱炎等泌尿系感染性疾病。如果白细胞尿同时伴有红细胞及各种管型,临床上常称为“万花筒”样变化,则是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膜增殖性肾炎及急性间质性肾炎等肾脏病变最具特征性的尿液变化[12]。如果干化学检测到白细胞阴性,而分析仪有白细胞,这有可能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多见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患者。当泌尿系统有病变时可出现大量上皮细胞。观察上皮细胞的形态有助于判断肾小管的病变部位。肾小管上皮细胞易发生脂肪变性,浆内出现较多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脂肪颗粒或脂肪小滴,这种细胞称为脂肪变性肾上皮细胞[13]。研究发现,如鳞状上皮细胞增多并伴有白细胞增加时,多提示尿道有炎性反应。小圆上皮细胞反映较深层上皮细胞或肾小管信息,正常尿液中较少见,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较多见。研究还发现,管型的大量增加多见于肾实质病变,病理管型一旦出现,均表示肾脏实质性损伤,红细胞管型主要提示肾小球疾病,说明血尿来源于肾实质性病变。白细胞管型提示的化脓性反应主要为肾盂肾炎;脂肪管型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崩解、大量脂肪滴进入细胞内而形成[14]。脂肪管型多见于大量蛋白尿患者,主要为肾病综合征;上皮细胞管型多提示肾小管病变。这与有关报道“管型为病理尿中最重要成分,是肾损害程度的证据”[15-18]相符。
综上所述,全自动尿液分析仪AVE-763B多项目联合检测,通过对尿液红细胞及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联合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避免了临床疾病症状变化多样,而以单一数据分析作为唯一诊断依据的不足之处,能快速鉴别肾性出血和非肾性出血,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能更好地服务临床。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马骏龙. 几种检测尿红细胞方法的价值与互补关系[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2,25(3):263.
[2] 王建成,史振伟. 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对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鉴别诊断的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2015,1(35):95-97.
[3] 郭世喜. 尿液红细胞形态分型在肾性等血尿鉴别诊断中临床的价值[J].现代养生,2015,(3):45.
[4] 毛晓玲,叶任高. 血尿的诊断现状[J].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2,19(5):205.
[5] 苏明权. 尿液红细胞分型在肾性及非肾性红细胞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4):88-89.
[6] 陈效. 尿红细胞形态及管型应用于肾病诊断的临床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7):1600-1601.
[7] 李惊子,王素霞,秦小琪,等. IgA肾病尿沉渣谱与肾脏病理改变的相关关系[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15,31(2):91-96.
[8] 孙雪峰,叶任高. 尿红细胞形态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1):19-21.
[9] 赵华军,钟夏君,王浩. 浅谈尿相位差镜检对判断肾病的好处[J]. 医药前沿,2013,(15):327.
[10] 卢佩,刘海波. 尿细胞形态学检测辅助诊断肾病综合症1例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2):286.
[11] 李诗强. 用自动血球计数器测定尿中红细胞容积及分布曲线鉴别血尿来源[J]. 中华肾脏病杂志,1992,8(4):196.
[12] 苏健,陈惠萍. 尿沉渣检查在肾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5,14(2):169-173.
[13] 王建中. 临床检验诊断学图谱[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95.
[14] 刘成玉,罗春丽. 临床检验基础[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2.
[15] 兰玲玲. 尿沉渣检查在肾病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2):1388.
[16] 王中全,巩姣梅. 不同类型肾小球疾病患者尿液中的蜡样管型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1):146-148.
[17] 王燕,刘春兰. 尿沉渣镜检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6):61-62.
[18] 张丽丽. AVE-763B型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影响因素的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5):130-132.
(收稿日期: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