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岩石力学教学中数值实验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时间:2022-11-25 14:50:16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9^]?_iimچ学习热情与创造力。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的实施,学生对数学方法,如有限元方法、数值分析方法等会产生一定兴趣,从而促进了其他学科的教学。(4)安全性好。数值实验不必让学生亲身接触高温高压条件,保障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5)可重复性高。岩石力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由于其处理目标-岩石的本身结构十分复杂,在实验过程中常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也不能保证两次实验结果完全一致,这是岩石本身条件使然,不是理论和仪器的影响结果。数值实验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大大方便了教学。

3 水力压裂模拟与工程案例分析

在石油工程领域,由于疏松砂岩结构特点的影响,其对外载应力变化十分敏感;当疏松砂岩储层骨架所承受的地应力发生变化时,其储层物性参数将会随之发生变化。脱砂压裂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压裂井压后产能。但室内物理模拟很难对这一状态进行模拟,且无法进行单因素规律分析。为此,本文介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压裂动态造缝进行模拟,定量研究动态造缝影响下的压后储层物性参数分布规律及压后渗流速度分布规律。

数值实验中,有限元建模过程中采用了以下两点假设:(1)采用平面应变模型;(2)裂缝为对称双翼缝。因此,模型具有对称性,可采用1/4结构建模。其中储层部分物性参数取自胜利油田孤岛某疏松砂岩油藏。

数值实验的一大优点是可以充分进行压后储层物性参数分布规律研究。影响压后储层物性参数分布规律的因素较多,其中既有动态造缝本身的因素,如压裂造缝几何形态、造缝长度、造缝宽度等,也有储层本身的因素,如储层应力敏感性等,压后储层物性参数分布受以上各因素综合影响。关于裂缝形态的影响,如图1,降低井底压力生产也同样会使疏松砂岩外载增加,即生产过程本身的流固耦合作用也会引起储层渗透率降低,在降压生产单独作用下,裂缝周边渗透率最低降到了0.83μm2,相对于原场渗透率降低了16.8%。越靠近裂缝壁面及裂缝尖端处,渗透率受到的影响越剧烈。

压后孔隙度分布规律研究如图2。模拟过程中孔隙度及渗透率等参数均取为有效应力函数,故模拟压后储层孔隙度分布规律与渗透率分布规律类似,不再详述。另外,由于渗透率应力敏感程度明显强于孔隙度应力敏感程度,这也使得造缝影响下的孔隙度变化率明显低于渗透率变化率。压后弹性模量分布规律研究如图3。当仅考虑降压生产时,储层弹性模量最大为3.21GPa,相对于原场弹性模量增加了7%。当考虑动态造缝效应时,近井眼及部分裂缝周边区域弹性模量明显大于3.21GPa,说明上述区域内动态造缝对弹性模量改变发挥了重要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分析可知: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相比,数值实验有其突出的优点:成本低、重复性高、安全性好,后续分析能力强,尤其是工程实践结合紧密。实践证明,岩石力学教学中,尤其在工科院校的岩石力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对于那些室内实验不能模拟的复杂工程案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便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结合多媒体技术,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更多知识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战玉宝.数值模拟在岩石力学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99-100.

[2]张孟喜,秦爱芳,孙德安,等.岩土力学课程群的创新教学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132-135.

[3]杨悦,薛志成,钱晓丽.《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416-420.

[4]唐海.研究型教学在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3):99-100.

[5]王亮清,梁烨.案例教学在岩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06(6):24.

[6]李连崇,梁正召,马天辉,等.高性能计算技术在岩石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126-130.

[7]张义平,刘勇,曹云钦.应用数值试验促进岩体力学教学[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4):436-440.

[8]王述红,梁成,杨勇,等.应用真三维岩体建模仿真技术推动岩石力学教学改革[J].力学与实践,2011,33(1):89-91.

[9]战玉宝.浅析数值仿真技术对《岩石力学》教学的促进[J].科技资讯,2012(18):184-185.

[10]张晓君,郑怀昌.数值模拟结果演示推进岩石力学课堂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9):47-49.

[11]齐伟,代树林.岩体力学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5(2):57-59.

[12]黄明奎.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82-85.

[责任编辑:汤静]

推荐访问:力学 岩石 数值 实践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