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列·符·赞科夫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观点概述

时间:2022-11-25 19:45:06 来源:网友投稿

苏联心理学家列·符·赞科夫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七年的二十年间,进行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改革小学教学体系的基本观点和具体方案。本文擬概述赞科夫有关提高教学质量的观点。

(一)

关于如何衡量教学质量的问题,赞科夫说:"单免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质量并不能正确地反映教学体系的效果。还应当占有关于学生发展进程的资料。’“学生可能得到这样的分数,表明他们完成了学校教学大纲,但是他们的知识和技巧却是表面的、零散的,没有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系,当他们在新的、不曾习惯的条件下运用所得到的知识时就感到极其困难。这样的掌握知识不是真正掌握。"这就是说,不能单凭分数断定教学质量,还必须考察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赞科夫举例说,他找了一组巳经学完化学课程并且考试及格的中学生,对他们说:“我这里有一瓶将液,但是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请你们设法弄清楚:这瓶溶液的溶剂和容质是什么。各种化学仪器和试剂都有,由你们自己选用。”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从何做起。他们说,他们以前学化学时,都是教师先告诉他们,臀如说这是什么瘠液,用什么方法去分析它,然后他们再去照做出来。赞科夫,说,这样的化学知识又有多大用处呢?他认为,教学应“同时完成两重任务:既在掌握知识和技巧方面达到高质量,又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重大进步。”

考察教学质量,也要注意到教学工作的效率。所谰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赞科夫说,几十年来,苏联教育界形成一种偏见,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增加教学时间,就难免要加重学生负担。然而,人们一边慨叹学生负担过重,一边却在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据赞科夫观察,一年级教学生数十以内的数,共在二十五节课上做了一百二十次练习。诸如此类的不讲效率的教学方法,都是不足效法的。有人指出,只有在最合瑰地花费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和时间的前提下取得稳定的良好的教学成绩,才能称之为先进经验。

(二)

赞科夫说,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有两条途径一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就是按照该门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弄懂和记住各种知识,完成作业和练习。间接法就是“让学生在一般发展上有所前进”,要使学生把知识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加工”,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的产物。

在赞科夫的实验教学体系中,以间接法为主,而辅之以直接法。下面举一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为例,说明两种方法有何不同。学生刚刚学过二十以内的加法,现在要开始学减法。按照传统的直接法来教这节课,大致是这样一个格式:教师一开始就宣布“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运算一减法.所谓减法,就是……”,然后讲解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些练习,最后布置家庭作业。而实验班的教师则采取了不同的教法。教师并没有宣布这节课要学新的运算。一上课,她就出了一道题,让学生思考:“丹尼亚共有9支铅笔,把它们分开放在一个红铅笔盒里和一个蓝铅笔盒里。现在红铅笔盒打开了,里面是5支,蓝铅笔盒没有打开,大家想想看,里面有几支铅笔?”学生还没有减法的概念,所以听了这道题,感到“有点不大一样”。大家沉思着,都想解开这个“谜”。教师也不急于打破教窄里的沉寂。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发言了:“我们学过了,要想求出未知数,就把两个已知数加起来:“9+5=14。”但有人不同意:“总共只有9支铅笔,怎么能得出14砚?”“总共’,就是’和’,这道题里,’和’,是个已知数。”学生又议论下去;“和是由加数和被加数相加而得到的。这道题里,和是已知的(9),被加数是已知的(5),而加数不知道。要求的是那个未知的加数。”另一个学生则写出了算式:5+?=9,这时候,教师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只用不多的讲解就说滑了减法的概念及其与加法的关系。这节课与传统教法的不同处,就在于全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学得生动活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而透彻地理解了减法的“机制”,提高到了抽象思维的水平。然后,再进行适量的练习,形成技能技巧。赞科夫说,这里就不需要进行大量的盲目的练习了。但这并不是完全排斥直接法。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还是需要的。赞科夫反对的是单纯使用直接法。间接法和直接法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配合使用。

(三)

赞科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给学生的个性以合理的表现佘地。他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十分爾视儿童的“情绪生活",发展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动机。他说,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独立的、探索性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受压抑、害怕、恼怒、反感)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和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情绪的根源是人的精神需要,其中对知识的需要(求知欲)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感到对知识的内心需要.有了这种求知欲,学生才肯进行意志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敏师要设法造成愉快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气氛,鼓勋学生发言,让他们相互补充和纠正,并且跟他们一起讨论,寻求菩案,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他们达到预期的目的。

赞科夫不主张教师讲得太多而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他认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就是他们很想把自已的见闻和想法说出来,跟同学和教师交谈.教师应当滴足儿童的这种精神需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可以提给学生自已去思考和讨论,敏师加以启发和诱导,回苔学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此外,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模清学生的思路,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赞科夫认为,“个性乃是共性存在的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化就会压抑个性,从而也就压抑了学生的精神力量,妨碍他的能力的发挥和形成,妨碍学生的一般发展。”以语文教学为例。对于一篇课;文,各个学生本来就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教师往往归纳出一个“中心思想”,好象只有这样珊解才是唯一正确的。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回答满足教师的要求,就力求去记住这个“中心思想”。然而,实际,上学生自己的理解(有时是不正确的珊解)并没有发表出来,没有得到讨论、补充或纠正。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丧失了批判地思考的能力,就会养成“人云亦云”不去独立思考的习惯。赞科夫主张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争论。只有学生真正地独立思考过的东西,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

(四)

赞科夫认为,在教学中要抓好两件事:一是讲清基本概念,二是精心地安排练习。

下面是一段数学课堂记录。教师:”如果把因数当中的一个增大,积会发生什么变化9”学4:“積会变得更大。”教师?“如果把两个因数都增大呢?”学生:“积会变得更大。”教师:.是不是比我们只把一个因数增大的时候更大呢?”学生:“是,比那更大。”数师板书;5x6=30,7X6∞42。“这里,我们把第一个因数增大了2,积变得更大了.现在,我们把两个因数都增大:把第一个增大2,第二个增加8(板书:7X8=83).现在的积比我们只增大其中的一个因数时更大I(63和42)。现在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板书:3X4=12,6X8=48)“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积增大了4倍。”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我们把第一个因数增大了2倍,又把第二个因数增大了2倍。所以积增大了4倍。”教师;“如果我们只把一个因数增大2倍呢?”学生,“积就增大2倍。"可以看出,学生对乘法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他们弄清了乘法的各个成分的变化与所得结果的变化之间的依存性。

赞科夫认为"传统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进行多次的、单调的重复,而在儿童的发展上所下的功夫却是极其薄弱而无系统的。”"多余的重复是传统教学法的特征之一,它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做了大量的题目,而对其中的基本的规律性却花无所知。”“让学生解苔无数的题目,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防止错误和克服作业的单调乏昧的影响上面,而他们的思想不过是‘走熟路’,并没有开动脑筋。”因此,赞科夫主张,不要进行盲目的、互不联系的大量机械练习。给学生布置的习题要精心挑选和编排,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思考、推理、独立地探索问题的苔案。

训练技巧的一定数量的练习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来进行,并且要安排得不让儿童感到单调乏味。

(五)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巩固性)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娶问题。不断地以多方面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智慧,使知识纳入一个广泛展开的体系,就会为越来越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对“巩固性"的要求不能作片面的理解。知识的广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不一定学得越少就越能巩固,或者教得越多就越要增加复习时间。有些知识不是靠单纯复习就能记住的,而是靠知识的广度,靠与其他知识的有机联系而得以牢固掌握的。

赞科夫认为,学生的知识之所以贫乏和死板,是因为教学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他说,所谓"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往往只理解为在教学中举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为讲解教材服务。然而,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在家庭里、街道上,以及通过各种宣传工具,接触了许多人和事,头脑里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果教师以简短的、能为儿童所接受的形式进行一些解释,这就不仅能给他们以正确的观念,而且有助于认识周围世界。”解答儿童思想上产生的°活问题",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是对教学和教育工作都极为有利的。当然,教学还是要按大纲要求进行的,但是教师可以节约出几分钟时间,来跟儿意进行“倾心的、自由的交谈”。

赞科夫认为,感性经验、认识现象的本质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儿童知识技能的完整性的三个主要方面。他强调要多搞一些散步、参观和旅行,充实儿童的感性认识。他也强调在劳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六)

赞科夫不主张用分数、测验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学生的作业本身是有其客观质最的,但是教师在评分时却不免掺杂着许名主观因素。例如,教师的评分习惯(偏严或偏宽),对学生的看法(喜欢谁或不喜欢谁),教师当时的情绪,对个人得失的考虑(领导上对自已工作成绩的看法),以及当时的身体状况(疲劳、头疼等等),都会影响评分的客观性。教育领导部门据此统计学生的知识质量,就会得出一幅不真实的、渠曲的图象。

更重要的是,应当从学习动机的角度米看分数的作用。学生常常不是为了学到知识,而是为了获得分数而学习。分数好象是一种表扬和批评:好分数是鼓励,坏分数是鞭策。有些家长还实行各自的“奖惩”办法:子女得了好分数,就名给零用钱,而得了坏分数就要受到斥责或惩罚。分数在学生心理上起着复杂的作用。分数还容易通使学生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为了回苔问题,最好把教师的话或教科书里的话临时硬记下来。可是等到提问或测验一过,这些东西就很快被他们忘光了。

赞科夫说,现在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代替评分制度.但是教师可以用知识本身来吸引学生,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认识新事物是一种乐趣,使他们体验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后的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当然,在较高的年级里,还应当教育学生认识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为了对人民做出贡献,就应当认真学习。但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吸引力。教师本身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以自己的精神感染学生。

(七)

由于各种原因,在一个班上总有好,中、差三种学生。学生的程度不齐,公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困难。赞科夫主张,应当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实际悄况,并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措施,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虽然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学习的是同一个教材,但是允许各个人掌握的深度不同,教师也可以向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对于较差的学生,可以只要求做出正确的计算结果,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还要求论证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解题方法。在课堂上,拿比较容易的问题提.问差生,拿比较复杂的问题提问学习好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允许差的学生写得短一些,简单一些。赞科夫说,学生的好、中、差只是相对的,是可变动的。教育得当,差生可以很快赶上来。反之,好的学生也可能下降。

(八)

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和教育的效果。赞科夫说,有一些教师习惯于采取严厉的措施维持课堂纪律,“迫使”学生认真听讲和完成作业,教师的几乎每一句话都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表面上看来,这个班的纪律很好,教师的威信很高。然而正如马卡连科所说,这是一种压服的纪律和虚假的威信。实际上这对学生起不到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这种班里,虽然教师做到了严格要求,但是缺乏对学生的爱,师生之间缺乏深厚的感情。

教师热爱儿童,首先表现在他全心全意地想让他们学好,他为儿童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感到欣喜。从他的声调和手势,从他的表情和情绪,都会感到他在每一节课上都有一股燃烧般的热情。

赞科夫说,教师应当深入地研究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需要.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原因。学生身上的缺点常常是表面现象,在这些表面现象后面,有时隐藏蒼良好的品质,甚至是很可贵的品质。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特点,才会发现他们的潜在的长处,才会逐渐对学生发生感情,才会找到对学生的适当的措施。

(九)

如上所述,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有几个平时不被人注意的问题值得一提。

赞科夫认为,组织教师集体进修的许多措施都是必要的,但是要给教师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无:论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或者听公开课,都必须跟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科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这就要求让教师冷静下来,深入地思考,分析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的措施。此外,教师也需要有时间广泛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是一种艺术。工作中的困难常常比预料的要多得多。要克服这些困难,得靠自己的热情,靠高度的责任感,靠创造性的思考。有些人当了多年教师,却没有创造性,因为他们被各种现成的教学法指导书和传统教学观念所束缚,他们不去独立思考,对教学和教有过程以及儿童本身缺乏科学的探索精神。然而,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因素是多变的,不仅在一节课上,而且在一节课的某一段上,都会发生没有料到的新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处理,灵活运用,任何现成公式都是无济于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教师要加强个人的修养。赞科夫说,教师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时候他来上课的时候,情绪就不好,或者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因为家事不顺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很难按教育学的要求办事。赞科夫说,教师应当常常想到,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总之,要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教师就应当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明天一定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句话应当成为敏师的座右铭。

推荐访问:科夫 概述 提高教学质量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