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11-26 13:1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其次要注重物理思想、解题方法的指导,还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表述解题过程。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高中物理是相对较难的学科,太多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难以记忆而且容易混淆。正因为如此,一部分学生感觉学习物理越来越难,越来越吃力,慢慢地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兴趣越来越低。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物理的浓厚兴趣,相信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物理成绩会越来越好。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课前预习,是上课,还是课后复习。下面我谈一谈我对物理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让学生理解清楚, 弄清本质, 理清相关概念和相关规律之间的联系,对物理概念从定义式、变形式、计算式以及物理意义、单位、矢标性等方面全面掌握, 对定理、定律的理解从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适用条件等全面分析。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概念有严格的科学界定。 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 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 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 如: 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其时间是描述运动学的物理量, 几个物理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 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匀 变 速 直 线运动公式, 抛体运动公式, 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等,都是我们在研究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要用到的 。从动力学角度看运动学概念、规律能加深理解, 能知道它的本质。 如:加速度是力产生的,它建立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联系;抛体运动是质点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恒定的曲线运动;简谐运动是质点在线性回复力作用下的运动等.

二、注重物理思想、解题方法的指导

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 研究物理的方法很多,如有观察法、实验法、假设法、极限法、类比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控制变量法、图象法、归纳法、总结法、发散思维法、抽象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模拟想象法、知识迁移法、数学演变法等。

极限法是利用物理的某些临界条件来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也叫临界(或边界)条件法。 在一些物理的运动状态变化过程中,往往达到某个特定的状态(临界状态)时, 有关的物理量将要发生突变, 此状态叫临界状态, 这时有临界值。 如果题目中出现如“最大、最小、至少、恰好、满足什么条件”等一类词语时, 一般都有临界状态,可以利用临界条件值作为解题思路的起点, 设法求出临界值, 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此方法是一种很有用的思考途径,关键在于抓住满足的临界条件,准确地分析物理过程。

类比法是指通过对内容相似、或形式相似、或方法相似的一类不同问题的比较来区别它们异同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往往用于帮助理解, 记忆、区别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很有好处。 通常用于同类不同问题的比较。 如: 电场和磁场,电路的串联和并联, 动能和动量,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单位物理量的形式(如单位体积的质量、单位面积的压力)等的比较。

而比较法可以是不同类的比较,更有广义性。 比如数学中曲线的斜率在物理图象里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 应学会比较, 有比较才能有区别。

三、引导、鼓励学生表述解题过程

教学的宗旨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首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敢于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是难得的好事,只有这样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展现出来,误区才能暴露出来。 例如对一些选择题,按常规填写出选项符号就行了,我认为不能简单处理,也没有因为某道题有一定的难度, 举一个类似的例题, 教会学生解这道题了事。 而是鼓励学生对问题首先进行解析,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在前,结论在后”。 要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当老师。 这样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漏洞,更重要的是找到学生学法上的问题所在,以便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疏导和教育。 对选择题、填空题不仅进行解析, 还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让他们始终坚持对选择题、填空题写出求解的思路和根据,利用自习时间讨论、研究, 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 考试成绩上得到了提高。“班门弄斧”的实质, 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来。 要让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体,其成功的秘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匹配。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一些粗浅的想法, 作为教师要不断钻研, 才能更好地引导、帮助学生。

推荐访问:物理教学 思考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