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客、当地居民爱护环境,避免使用产生白色污染的产品,呼吁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把部分利润投入到旅游环境的保持和旅游资源的维护中。其次,要扩大景区绿化,从而促进景区生态自净以提高景区旅游的接待能力。作为严重缺水的地区,吐鲁番还应做好节水,實现水资源的循环处理,再生利用。
4.3改进设施,提高容量,增进通达
旅游吸引物能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的基本前提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吐鲁番应当确保地区的供水供电能力,这是游客和居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此外,还应增加星级宾馆、地方特色饭店数量,不断提高宾馆、餐饮与娱乐、购物的档次,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多样的休闲方式,让游客拥有全面满意的旅游体验。同时,建立便捷合理的交通网络,降低游客往来于各个景区所需的时间和费用,使游客的出游过程更加舒适,满意度更高。通达便利的交通使游客的空间移动更加灵活,在减轻景区压力的同时,增加了资源空间承载力。
4.4宣传组织,引导流量,调整供需
吐鲁番旅游淡旺季明显,淡季往往游人稀少,宾馆饭店闲置,而旺季往往供不应求,尤其像葡萄沟、火焰山这样的知名景区就更是人满为患。这就需要利用大众媒体,做好景区旅游信息的发布,让游客及时了解景区的游客动态,住宿就餐等信息,区分淡旺季景区门票价格,避免旅游高峰期游客量超载,引导游客分流;在宣传吐鲁番旅游时,要进行全面的宣传,重点宣传级别相对低,且旅游承载力远远未达到饱和的景区,对这类景区还可以通过举行大型节事来提高知名度,使吐鲁番的各旅游景区协调发展。
4.5分享利益,保留文化,培养人才
旅游环境承载力受社会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而除了游客心理承载力之外,当地居民的心理承载力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为了提高当地居民旅游心理承载力,当地政府还有旅游企业必须把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利益分配给当地居民,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鼓励其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提高就业率,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培养更多的研究吐鲁番民俗和文化旅游的相关人才,维护当地的民风民俗,加强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提高其对当地旅游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居民对旅游活动的承受力。
4.6加强监测,控制协调,统一效益
制定适合吐鲁番各景区特点的监测指标体系,并确定合理标准,通过对景区的土壤、植被、空气和水质量、噪声情况等的监测识别景区是否超出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此外,还要多了解游客体验,通过现场问卷或者网络回访等方式获取游客对景区环境拥挤度、旅游满意度的感知。当检测到指标超出标准值时,必须立刻着手控制游客数量,恢复景区旅游环境。应当协调景区各个方面的关系,着力提高景区的综合承载力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应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
5结论与讨论
运用系统动力学工具研究吐鲁番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了解了吐鲁番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构成,深入理解影响吐鲁番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各个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系统分为自然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三个子系统,并初步建立各子系統的概念模型及方程,并据此提出了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时空分异特征,是一个可变量,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想状态及其衡量标准应与相应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吐鲁番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对于民族地区、干旱地区等类型的旅游地具有同样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