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经济视角下中国城市人口发展趋势

时间:2022-11-27 12:05:1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近年来中国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其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以北京为例使用多种基于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未来大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时间序列未考虑的各种因素,包括城市规模上限、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化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等,进行分析。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大城市的发展重点应是在控制人口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小城市则应抓住机遇通过增加人口实现经济增长。

关键词:城市;人口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2

一、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

目前预测城市人口发展趋势的方法主要是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主要包括趋势外推法、综合增长率法和分要素推算法。

1.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是根据过去和现在已有的发展趋势推断未来的预测方法。该方法假设未来是过去和现在连续发展的结果。使用趋势外推法测算人口变化趋势时,设年数为自变量,人口数量为因变量。如根据1978-2011年北京市人口数据可构建预测模型:

y = 30.711x + 725.91

R2 = 0.9105

由此可测算出2020年北京人口为2046万人,2030年北京人口为2353万人。

2.综合增长率法

综合增长率法是根据以往年份的人口增长率为依据测算未来人口数量的方法。公式为:

Pn = P0 (1 + r)n

其中,Pn为期末人口数,P0为基期人口数,r为综合增长率,n为年期。计算北京市1979-2011年人口综合增长率为2.6%。由此可测算出2020年北京人口为2610万人,2030年北京人口为3377万人。

3.分要素推算法

分要素推算法先分别预测影响人口总数的各项因素,包括出生数、死亡数、迁移数,然后再合起来推算未来人口数量。公式为:

Pn = P0 (1 + r)n + Pi × n

其中,Pn为期末人口数,P0为基期人口数,r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即出生数与死亡数合计,Pi为年均净迁移人口数,n为年期。2006-1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为0.28%,年均人口净迁移数量为81万人。根据此数据可以测算出2020年北京人口为2830万人,2030年北京人口为3700万人。

以上三种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都是基于以往数据进行的预测,都假设未来趋势是以往数据连续发展的结果。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假设并不总能成立。如北京2001-2005年间人口年均增长35万,标准差8.7;而2006-2010年间人口年均增长85万,标准差15.7。显然,后一时段比前一时段人口显著增加,波动性也更大,无法根据前一时段的数据进行预测。因此,在研究城市人口发展趋势时必须考虑时间序列之外的诸多因素。

二、时间序列未考虑的因素

1.城市规模的上限

近年来,关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的理论受到很多质疑。支持的一方一般是根据以往数据计算城市人口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需求量,再根据某城市以目前技术手段可能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上限测算出该城市的人口承载力。但这种方法却多次被实践证明无效。最典型的就是北京在几次城市规划中提出的人口发展目标均被提前突破。反对方因此对这一理论提出严重质疑,认为对方在推算过程中总会低估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与管理手段进步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会使人口承载力不断扩大。

诚然如反对方所讲,该理论基于以往数据的计算的确过于机械,即使将技术、管理的进步考虑在内,这种考虑也是基于现实情况而无法预测未来的进步程度。人口承载力应该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技术与管理的进步,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将不断提高,人口承载力也进而不断扩大。但据此认为人口承载力可以无限扩大也未免过于乐观,在此试举两个例据。第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国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目前已经出现了能源、交通、就医、就学、就业、居住、治安等各方面问题而且日趋严重,特别是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已经到了危及人们身体健康的程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承载力的极限。第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日本东京-横滨大都市,有3724万人口。日本的技术与管理非常先进,资源利用效率很高,但即便如此这个最大城市的规模也不过4千万人口,这个数字或许意味着已经接近了目前城市人口承载力的上限。

2.经济增长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国内大城市经济增长显著,但与国外大城市比较经济规模仍存在巨大差距,如日本东京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7833亿美元,相当于北京2011年的3倍。这表明在未来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很大。那么如果沿用以往的发展模式,对国内大城市的人口将有何影响?为此,我们可以选用北京1978年至2011年的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将人口作为自变量,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得到β估计值为13.59604,t值为22.03757,R2值为0.938183。t值显示人口规模对地区生产总值存在显著影响,β估计值表明每增长1万人口大约可促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亿元。以此推算,如果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要发展到东京的水平,竟需要再增加2353万人口。显然,以目前可预见的技术、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容纳这么多人口。可见,虽然国内大城市在经济增长方面仍有很大潜力,但继续沿用过去的模式却无法保证经济持续增长。

3.城镇化的影响

城镇化是中国步入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加速城镇化现象明显。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中国1962-1971年的10年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18万人,而2002-2011年的10年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58万人,城镇化速度显著提升。第二,中国城镇化需求仍然巨大。2012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近7亿,比重约52%。但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如经合组织的城镇人口比重为80%。这意味着如果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还需将总人口的另外28%,即3.8亿人,转变为城镇人口。

根据维基数据,目前全球2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共有224个,其中中国就有45个,集中了2.3亿人口,平均每个城市拥有520万人口。美国2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共有20个,集中了1.1亿人口,平均每个城市拥有560万人口。日本2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共有6个,集中了7千万人口,平均每个城市拥有1200万人口。据此测算,新增3.8亿城市人口意味着中国需要新发展至少25个500万人口的城市或12个1千万人口的城市,而仅凭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几个过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是根本无法满足城镇化需要的。

4.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目前中国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也是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从国内各省市的比较来看,2011年北京用全国4.8%的就业人员仅生产了全国3.1%的GDP,劳动生产率位列各省市的第29位。虽然北京的就业率,即就业人数与常住人口之比,是各省市中最高的,但生产效率,或者说是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明显过低。相比而言,上海用全国3.5%的就业人员仅生产了全国3.7%的GDP,劳动生产率位列各省市的第7位,比北京要好很多。此外,从三次产业角度看,北京各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之比均高于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之比,表明北京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偏低。

与国外大城市相比,国内城市的生产效率差距就更加明显。2005年时日本东京有1258万人口,其中就业人口820万人,但人均GDP达到6.2万美元,相当于北京的5倍。分产业来看,东京第一产业只有3千从业人员(北京为59万),但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是北京的32倍;东京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35万,是北京的60%,但人均GDP达到7.9万美元,是北京的3倍;东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86万,是北京的87%,但人均GDP达到9.8万美元,是北京的4倍。这表明,第一,东京各产业从业人员均少于北京,尤其是第一产业差异非常明显,但各产业人均GDP均明显高于北京,说明东京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明显高于北京;第二,由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较少,东京各产业人均GDP差异不大,发展比较均衡,而北京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偏多,人均GDP分别是第二、三产业的七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生产效率过低,也造成各产业间人均GDP差距过大。可见,北京与东京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并不在人口数量上,而是在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上。作为人口超过2千万的大城市,不可能再依靠增加人口实现经济增长,而只能在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上挖掘潜力。

三、未来城市人口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大量农业剩余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将不可避免。

关于人口迁移问题,很多国外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引力模型。斯图尔特(1948)和齐夫(1946)同时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人口迁移模型,并应用于人口迁移研究。他们认为,两地之间迁移人口与两地人口规模成正比,与两地之间距离成反比,并基于此提出了引力模型。此后,引力模型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修正,逐渐使人口迁移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但是,传统的引力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模型只包括迁入(出)地的规模变量,不能反映人口迁移随地区间社会、经济差异要素的变动。因此,国外许多学者对引力模型做出了改进,引入了收入、失业率、教育水平、年龄结构等社会经济因子,形成以下模型公式:

式中,Mij为i地与j地之间的人口迁移量,Pi、Pj分别为两地的社会经济因子,d为两地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r为距离衰减系数。

本文通过对国内各省市相关数据的考察发现,各省市近10年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均收入和就业率均呈正相关关系,且与就业率的相关程度更高。具体而言,在2002-11年间,大城市人口增长显著,如北京增长了42%,上海增长了37%;而内地的农业与人口大省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如河南减少了2%,四川减少了1%,贵州减少了近10%,表明内地大量农业剩余人口正在向沿海地区迁移。从人均收入看,大城市与内地省份的差距也很明显,如2002年北京人均收入为河南的2倍,2011年北京人均收入为河南的1.8倍,虽然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仍很明显。从就业率看,这种差距同样明显,如2008年北京的就业率为河南的4.2倍,2011年北京的就业率为河南的3.8倍。

根据上述引力模型,收入与就业率均为社会经济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人口迁移成正比关系。所以收入与就业率的差距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内地农业剩余人口仍将进一步向沿海大城市转移。对于大城市而言,人口的膨胀可以进一步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保持经济增长。同时,人口的膨胀也必然造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进一步匮乏,环境质量面临严重威胁。这些挑战有可能倒逼大城市不断革新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各种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力,使城市人口与资源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另一方面,从已有数据分析可见,虽然目前在收入和就业率方面中小城市,特别是内地中小城市与大城市有很大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逐年缩小。未来随着大城市人口接近饱和,就业率增长压力加大,大城市的引力将逐渐减弱,这将有利于人口逐渐向中小城市集中。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城镇化将是一个发展机遇,农业剩余人口的城镇化将有效地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速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

总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在这一大背景下,大城市需要不断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改善城市人口承载力,同时更需要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得以持续。中小城市则需要利用这一契机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吸引周边农业剩余人口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逐步缩小与大城市的差距,实现各地区的平衡发展。

作者简介:年 炜(1971-),男,北京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推荐访问:发展趋势 中国 视角 城市人口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