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认为“和谐社会”的思想原则表现为“情欲引力”,傅立叶的“社会和谐”理论是围绕“情欲引力”展开的,“情欲引力论”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傅立叶认为“社会不和谐”是“文明制度”压抑了人们的种种情欲,人们不仅不能满足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而且也不能满足自身社会结合的需要。并且主张建立情欲的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的和谐来实现“社会和谐”。傅立叶的“社会和谐”理论虽然有缺陷,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傅立叶;情欲引力;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史少博,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后,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2-0059-04
19世纪初,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Fou-rier)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他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指出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他对当时资本主义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和价值危机,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并且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力求构建一种解决人类和谐与冲突之间张力失衡的基本原则。傅立叶的整个理论体系是紧紧围绕如何在“文明制度”即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协调的社会体系而展开的。傅立叶认为,文明制度已经创造了大规模的生产、高度的科学和优美的艺术这些建设新社会必需的“动力”,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发明与这种分散经营相反的协作结构。他认为“和谐社会”的思想原则表现为“情欲引力”。
一、“情欲引力论”是傅立叶“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傅立叶认为,“情欲引力看起来好像是邪恶的东西,就在于我们不知道它的目的是什么。可是,不论它是否邪恶,情欲引力还从来没有得到过系统地分析。他认为“情欲引力”表现为情欲和理性都具有合乎自然的、合乎人性的属性。傅立叶不过是把理性改换成人类固有的情欲,并加进“情欲是上帝意旨”的神秘主义形式,即把人的情欲说成是“上帝用来鼓励一切生物履行神的意志的魔杖”,“引力的分配者只是上帝”等等。傅立叶把人的情欲分级:“第一级有三种情欲,第二级有十二种情欲……在主干和茎的第一级或第一部分有三个情欲小策源地或引力中心,不论任何地位、任何年龄的人都受到这三个中心的吸引。这三种情欲是:1 奢侈主义或奢侈欲;2 合群主义或合群欲;谢利叶主义或谢利叶欲。”
十二种根本情欲具体是:五种感官情欲(味觉、触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又称“奢侈欲”;四种依恋情欲(友谊、爱情、家庭、名利),又称“小组欲”;三种分配情欲(连锁的、多样化的、调整的),又称“谢利叶欲”,十二种情欲的共同发挥或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第十三种情欲,即统一欲。“统一欲是每个人要把自己的幸福同周围的一切以及全人类的幸福协调起来的意向,尽管今天的人类如此的可恨。统一欲是无限的博爱,是宇宙的善举。”
傅立叶说:“我很快发现,情欲引力的规律在各个方面都符合由牛顿和莱布尼茨所阐明的物质引力规律。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运动体系上具有同一性。”傅立叶的所谓情欲就是“需求”、“需要”。奢侈欲就是五种感官的需要,主要是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满足听觉,视觉感官的需要)。依恋情欲是指人的各种社会结合的需要。人人都有满足感官的需要,都有实现社会结合的需要。正像傅立叶所说:“我们常常有机会注意到,十二种次要情欲又分为五种肉体欲或感官欲,七种精神欲来自心灵的情欲(也就是四种爱恋欲,三种分配欲),也注意到它们的总策源地或情欲主干,即统一欲。”在现实社会中,为了使人们的各种需要协调,按傅立叶的理论就要借助分配情欲,有了分配情欲的调节,全社会就会和谐一致,只有当各种情欲(需要)全面协调满足的时候,才能达到统一欲的满足。“因为情欲引力无需采取强制的手段,而且除了以快乐作为诱饵以外,并不需要任何的支持,单靠情欲引力,就可以建立地球上的普遍的统一,并且在我们即将进入整个七万年存在社会协调制度的期间,消灭战争、革命、贫困和不义。”有专家分析,傅立叶非常强调统一欲,认为它是十二种情欲的主干,它以十二种情欲的发扬为前提,又是它们发扬的最终目的。只有统一欲发扬了,社会普遍幸福才能实现。不难看出,傅立叶关于“奢侈欲”、“依恋情欲”、“分配情欲”和“统一欲”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实际上涉及到关于如何协调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至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协调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些重大理论问题。例如五种感官情欲包含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味觉、触觉和嗅觉表示人们衣食住行等的物质内容的需要;听觉、视觉则包含了人们对文化艺术、音乐戏剧等的精神内容的需要;四种依恋情欲表现了人们实现各种社会结合的需要,如爱情结合、家庭结合和各种利益关系的结合等等;三种分配的情欲是协调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即协调社会关系的需要;统一欲指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关系的协调统一,它着重强调在满足个人利益时,应当兼顾集体的和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可见,“情欲引力论”是傅立叶“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他的“社会和谐”理论是围绕“情欲引力”展开的。
二、傅立叶认为“社会不和谐”是“文明制度”压抑了人们的种种情欲
傅立叶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蒙昧、宗法、野蛮和文明四种制度,它们都是情欲斥力占统治地位的强制社会,都经历了盛衰过程,资产阶级视为永恒的文明制度也不过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傅立叶把人的情欲(欲望)认作某种始终不变的先天固有的本质,他把人的各种欲望的满足和发扬与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联系起来,始终确定不移地认定在文明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下满足人的十二种欲望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在新的社会制度一一和谐制度下,在生产劳动组织得符合人的本性的情况下,在劳动本身变得有益于人的身心愉快并成为充分享乐的条件下,才会成为可能。傅立叶进一步得出了劳动是“最主要的天赋人权”的结论,改变了以往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是把劳动看作一种义务的观点。所以恩格斯说“劳动权是傅立叶发明的”。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运动。傅立叶认为,文明制度之所以是不合理性的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它压抑了人们的种种情欲(需要),人们不仅不能满足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而且也不能满足自身社会结合的需要一一没有真正的友谊,没有合理的家庭,
没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充满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尖锐矛盾和对立。每个人都企图用不正当的手段来为自己谋取私利,从而把个人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他揭露说:在这种万恶的制度下,医生希望生病的人愈多愈好,生起病来病情愈重愈好,病期愈长愈好;建筑师希望每天失火,火烧得愈大愈好,烧毁一条街,半个城更好;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玻璃商希望下冰雹,把所有的玻璃都砸碎。爱劳动本是人的情欲,但文明制度或者是完全剥夺了穷苦人的劳动权力,造成了“恶性肿瘤的贫民大军”,或者是把人们终生束缚于一种工作,压制了人们多样化情欲,使劳动变成令人厌恶的事情等等。正如傅立叶所说:“理智上彷徨失措的种种迹象,特别是社会经济所遭遇的悲惨情景,如贫穷、失业、欺诈成风,海盗行为、商业垄断、骗人为奴,还有我不能列举的其他种种不幸。”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万恶之源,是人人互相反对的战争,是贫富分化的极端,是商业欺诈的乐园,是道德败坏的温床。傅立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导致人们各种情欲不能正常满足实现,揭露了文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富人满足情欲的游乐场,是扼杀穷人各种情欲的地狱。
三、傅立叶认为建立情欲的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的和谐来实现“社会和谐”
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公正,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那么在社会体系内也同样应当有和谐的秩序。所以,应该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庭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融合的社会。
傅立叶认为:“研究情欲引力会直接导致发现协作结构。但是如果在研究引力之前希望研究协作社,那就会有长期以来迷失在错误的方法之中的危险,就会有变得心灰意懒、意志消沉的危险,就会有认为协作社不能实现的危险。”
那么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在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方面建立情欲的和谐。内部作用: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情欲作用方面保持这种均衡,以便使每种情欲的自由发展有利于其他情欲的发展;以便使雄心和爱情只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有益的联系,而绝不会使人陷于欺骗;以便使人们即使在盲目地发泄情欲时,永远循着发财和健康的途径前进。外部作用:为了协调外部作用,必须使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都总是为大众的利益服务。实际上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文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机构就是每个个人反对大众的斗争,是一种每个个人都用欺骗公众的方法来寻求自己的礼仪的制度,是情欲外在的不和。傅立叶以此批判文明制度的社会结构是每个人反对大众的斗争,是一种每个人都用欺骗公众的方法来寻求个人利益的制度。他认为关键问题是要建立情欲的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统一,实现了这种统一,就达到了情欲引力的总目的即统一欲,也就达到了社会关系的普遍协调和整个社会的普遍幸福,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有了根本基础。在傅立叶看来,统一欲是人类要使个人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全人类的幸福相协调的意向。这种意向要靠建立情欲的内部作用和外部作用的和谐来实现。所谓内部作用就在于使个人的各种情欲保持均衡,以便使每一种情欲的自由发扬有利于其余情欲的发扬,在文明制度下,个人处于同自身的战争状态,个人的种种情欲自相冲突;所谓外部作用,就在于必须使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同时又是在为大众的利益服务。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需要满足的和谐,“问题要达到情欲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
四、傅立叶“和谐社会”的构想
为了全面地满足、协调人们的“情欲”,首先必须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全面的改造,把大规模生产和分散生产相矛盾的文明制度改造成为大规模生产和协作结构相统一的和谐制度。“协作制度一下子就实现了人们所想象得出的各种统……,协作的艺术只在于组织群众性的团体即由情欲谢立叶所组成的法郎吉,并且使它完全和谐地发展。”傅立叶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设想,主要表现在他对未来社会的基层社会组织的详尽描述中。他设想了一个名叫“和谐社会”的未来组织,其基本单位叫做“法郎吉”。“法朗吉”的“和谐制度”,是一种工农结合的社会基层组织。”“法朗吉”通常由大约1600人组成。在“法朗吉”内,人人劳动,男女平等,免费教育,工农结合,没有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他还为“法朗吉”绘制了一套建筑蓝图。建筑物叫“法伦斯泰尔”,中心区是食堂、商场、俱乐部、图书馆等。建筑中心的一侧是工厂区,另一侧是生活住宅区。“法朗吉”是招股建设的。收入按劳动、资本和才能分配。傅立叶幻想通过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和分配方案来调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从而达到人人幸福的社会和谐。
傅立叶设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阶级对立,取消了私营商业、私营工业和农业,也没有雇佣劳动和贫困。他指出了全世界走向和谐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保障制度建立半协作的关系: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协作制度,建立简单的、比较全面的协作关系;第三个阶段才是建立和谐制度,此时达到完美的协作关系。傅立叶还对未来社会中的劳动情景作了具体描述。在那里,旧社会的那种把劳动者终生束缚于一种工作的旧的分工已被彻底打破,劳动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并经常变换工种。据他描述,法朗吉的成员往往每天变换几次以至30次工作,每一次工作的时间很短。据说这样做的好处是符合人的多样性情欲。
有专家分析,傅立叶要实现的“和谐社会”,不主张仗使用暴力,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傅立叶不懂得无产阶级是创造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力量,而且否定暴力革命,反对进行社会革命,幻想用宣传、说服和示范的办法来实现他的‘理想社会’”。他居然相信资本家或权贵人物会帮助他实现改良计划,为此,他刊登广告,说他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在家接见答应出资创办“法朗吉”的富翁,他等了几年,可是没有一个富翁来问津。1832年,他和几个门徒一起创办了一个“法朗吉”。可是不久就证明了他的理想行不通。从自己脑子里臆造出改造社会的计划,描述幻想中的未来理想社会,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未能揭示雇佣劳动的本质,因而无法科学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
五、傅立叶“和谐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
傅立叶改造社会的计划虽然失败,但他的空想社 会主义学说和圣西门、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一起,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的“和谐社会”思想,也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部分思想进行了肯定,认为它们包含着很多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例如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经营,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中国,傅立叶“和谐社会”理论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移到各个利益集团中间,强势利益集团对财富的争夺和瓜分不断加剧,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强势利益集团如果得不到其他社会力量的制约和平衡,便可能贪得无厌地无限制地攫取社会资产。近年来,官场个别的腐败、特权、滥权,激化了社会矛盾;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已经形成官僚有产阶层和中下阶层的对立;个别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损害中下阶层的利益,导致某些群众对党和政府不满。近年来毒奶粉、黑心棉、瘦肉精、吊白块米粉、福尔马林咸鱼、潲水油、酒精勾兑白酒、假药等使人苦不堪言等,个人各种情欲膨胀、不顾国家利益、他人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党中央英明化解各种矛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当前的现实国情,并借鉴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马克思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完全消灭,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带来的不平等与社会冲突不复存在,人性得以全面解放,人们的创造力获得充分的释放,这样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的精华,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指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和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道路,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责任编辑 胡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