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菲尔德No.5系列
二战期间,根据东南亚战场上的反映,No.4步枪显得过长过重,不太适合丛林战。因此恩菲尔德兵工厂在1943年开始研制一种较短较轻的No.4缩短型,经过试验后于1944年正式定型为No.5 MkI步枪,通常俗称为“丛林卡宾枪”(Jungle Carbine)。1944年底,No.5步枪开始在皇家兵工厂下属的法扎克雷工厂和BSA公司下属的雪莉工厂生产。该枪主要用于在东南亚丛林里与日军的战斗,二战结束后也被英军用于与巴勒斯坦和马来亚的冲突。
No.5 MkI比No.4 MkI缩短了127mm,虽然较短较轻,但发射0.303英寸步枪弹时会产生过大的后坐力和过多的枪口焰,为此专门在枪口安装了一个喇叭形消焰器,在枪托上安装了一个橡胶缓冲垫。不过即使如此,No.5卡宾枪的后坐力仍然显得过大,据说由于后坐力过大,射击时的震动还会使瞄具的归零发生变化,往往今天调好了瞄具,明天再打时弹着点就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另外,No.5卡宾枪把枪托底部的背带环改在侧面,而且由于枪口处安装了消焰器,不能安装No.1或No.4步枪的刺刀,为此生产了No.5卡宾枪专用剑形刺刀。因其缺陷,枪很短命,在1947年就停产了。
二战末期,澳大利亚利特高兵工厂也以No.1 MkIII*步枪为基础试制了与No.5外形相似的缩短型(详见本刊2007年第7期下半月版《澳大利亚李-恩菲尔德“丛林步枪”》一文,两枪均称“No.5”,但非同一种枪)。
李-恩菲尔德No.5 MkI丛林卡宾枪
No.5卡宾枪的枪口消焰器
战后发展
1960年代后期,当北约组织确定了标准步枪弹后,英国人尝试把不同型号的No.4步枪转换成7.62×51mm北约标准口径。原No.4 Mk2步枪改变口径后被命名为L8A1步枪,而其他改变口径后的No.4枪型的新名称是从L8A2到L8A5。更改口径的具体变化包括更换新枪管和新抽壳钩,并改用尺寸和外形有所不同的新弹匣。在外观上,L8系列步枪与No.4步枪较容易识别的特征是弹匣的外观。
不过改变口径后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被证明射击精度不佳,英国兵工部门想尽了许多方法,如采用固定枪管或浮置式枪管,亦或试验不同弹头质量的弹药,可就是打不准——比原来的0.303英寸口径的型号差很远。但后来发现在配上重型枪管和短枪托后,却能在远距离甚至超过914m(1000码)的距离上射出很高的精度,于是最终诞生了恩菲尔德“特使”比赛步枪和L42A1狙击步枪。至于L8系列步枪本身却极短命,因为手动步枪毕竟已经过时,而英国最后也选择了半自动的L1A1 SLR步枪,所以只有少量的No.4步枪在早期被转换成L8系列步枪,剩下的大量No.4步枪与其他型号的0.303李氏步枪一起销往世界各地。倒是L42A1狙击步枪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因此该枪又被称为“最后的恩菲尔德步枪”。
1970年代中期,一种由No.4步枪转换成的训练步枪获得采用,被定型为L59A1,改装工作主要是将一个铁塞子焊进后膛内,使之不能发射。L59A1步枪由No.4 MkI、MkI*和Mk2转换而成。
1960年代,在马来亚丛林里与马共游击队周旋的SAS装备使用了No.5卡宾枪
L42A1狙击步枪被称为“最后的恩菲尔德步枪”
澳大利亚的一种非正式的改装枪No.4 Mk10,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口径改为苏联的7.62×39mm,而且还可以直接使用AK47的弹匣,此枪很罕见
外传——0.303英寸步枪弹与达姆弹的传说
0.303英寸(7.7×56mmR)步枪弹诞生于1887年,并在1888年与李-梅特福德步枪一起被英军正式采用。第一种0.303英寸步枪弹为MkI,是一种圆头弹,采用突缘式瓶形弹壳,底火为博克赛式,发射药为RFG2黑火药。事实上,当法国化学家佛埃擂(Paul Vielle)在1886年发明了硝基无烟发射药后,许多国家都在尝试改用无烟发射药。英国人虽然率先采用了一种小口径(按同时代的标准而言)的步枪弹,但却仍然采用黑火药,看样子英国人在无烟发射药方面的研究出现了障碍。但英国人居然有本事把4.55g黑火药塞进一个小小的弹壳里,使重达13.9g的弹头初速增加到560m/s,这在黑火药时代几乎是难以置信的。
后来,英国人终于在1891年(另有文献说是1892年)研制出自己的无烟发射药——科玳(Cordite,它是一种外形像细绳的无烟火药,经常被称作“绳状发射药”,也被戏称为“意大利面条”。主要由硝化纤维素、硝化甘油和凡士林组成,在丙酮中溶解,风干并压成绳状,属于硝化甘油与硝化纤维的双基火药)。换上无烟发射药后的0.303英寸步枪弹被命名为MkI C,其中的“C”是科玳的缩写。1893年,0.303英寸步枪弹改用伯尔丹尔底火后,又定型为MkII弹。MkII弹的初速增加到600m/s,射程更远,弹道更平直,但命中目标时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在当时,创伤弹道学还是一门无人涉足的学科,没人知道600m/s的初速对于这种质量较轻的小口径枪弹来说是不够的,这样低的速度只适合比较重的软铅弹,例如英军过去装备的0.450英寸口径马蒂尼-亨利步枪发射的31.1g软铅弹。而且全被甲的MkII弹侵彻力强,可以穿透大象的头骨,但对于人体目标来说它的侵彻力是“好”过头了,弹头能量不能有效传递给肌体,产生的瞬时空腔太小,英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人种的尸体解剖发现MkII弹的创伤弹道非常整齐。
19世纪末期,在印度和阿富汗执行任务的英军士兵经常发现被规模和勇气都远超自己的敌人所包围,更糟糕的是他们还发现新式的0.303英寸步枪的杀伤效果远不如原先装备的旧式马蒂尼-亨利步枪。于是为了解决杀伤力的问题,英军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达姆兵工厂生产了一种半被甲0.303英寸弹头。这种弹的弹头前端露出一小部分铅心,这样较软的弹尖部在进入肌体后会比较容易膨胀变形,其效果就同原来无被甲的马蒂尼-亨利软铅弹类似,利用铅容易变形的特性,使0.303英寸枪弹也可以有效地把能量传递给肌体。原本0.303英寸枪弹与0.450英寸马蒂尼-亨利枪弹的枪口动能就几乎相同,而现在0.303英寸枪弹也可以有效地把能量传递给目标,于是,达姆弹就这样出现了。
在实战中显示出达姆弹的杀伤效果比MkII弹好,但达姆弹的数量很有限,大多数的英军部队使用的枪弹仍以MkII弹为主,于是有些人自己锉开弹头前端的被甲,这样也能达到类似于达姆弹的效果。不过印度争取自治的抵抗武装经常使用与英国军队相同的武器装备,所以也有一些印度人用达姆弹来对付英军士兵。
达姆弹只是一种应急做法,本身并没有经过充足的试验。受达姆弹的启发,英国本土的兵工部门在1897年研制出杀伤效果和精度都更好的MkIII弹,该弹其实就是在弹头前端开一段空腔而改成空尖弹,进一步改进后称为MkIV弹,并很快就开始投产。接着在1899年又研制出MkV弹,同样是空尖弹,但弹心含2%的锑以增加其硬度。
此时,英国由于使用了这种扩张性弹头而受到巨大的政治压力,英国的政治对手们都谴责英军使用了不人道的枪弹(实际上是与原来的0.450英寸马蒂尼-亨利枪弹差不多,但在全世界都使用无被甲弹的那个年代却没有人投诉)。英国极力辩解说这种枪弹只用于对付“野蛮人”(指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武装),并不会用于与“文明人”(其他西方国家)的战争。但这种无耻的辩词没有得到其他殖民国家的认同,最终在1899年签署的海牙国际公约中,明确规定各国不得在战争中使用“容易在人体内扩张或变形”的弹头。原本英国人是很不情愿的,但恰好此时在布尔战争中,布尔人同样使用了扩张性弹头来打英国人,英国难以为敌人所使用的枪弹辩护,再加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政治压力,也就老老实实地签署了海牙公约。
签署海牙公约后,英国人停止了生产空尖弹,并从南非撤回所有的空尖弹,不过仍然保留作现役,只用作射击练习直到耗尽存货为止。而在印度生产的达姆弹大概在1897年或1898年就已经停产,产量本身也不多,而且除了在1897年至1898年间在印度西北边区Chitral省和Tirah省的远征期间和在苏丹使用过外,英军并没有在其他地方使用过达姆弹。但由于海牙公约中对扩张性弹头在军事行动中的禁用与达姆弹脱不了干系,从而使达姆弹背上了所有扩张性弹头的恶名,直到现在还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达姆弹”来称呼其他类型的软尖弹或空尖弹。
没有了空尖弹,英国的工程师在思考要怎样才能生产一种既符合海牙公约、又确保有足够杀伤力的枪弹,于是,MkVI弹在1904年出现了,但这仅仅是让铜被甲尽量薄而已,效果差了很多。
1905年,德国人采用了一种名为“Spitzgeshoss”的步枪弹,该弹实际上是7.92mm毛瑟步枪弹的一种新型弹头,将圆形弹头改为尖形,质量减轻到10g,初速达到884m/s。速度大幅增加,不仅使弹道更平直,而且命中目标后有更好的杀伤效果;由于尖头弹比较轻,进入肌体后不稳定,更容易在肌体中变形;加之,流线形和高初速也使该弹有更远的有效射程。虽然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用流体力学来解释为什么高速弹头进入人体后会产生较大的伤口,但实际效果就摆在那里,于是各国军工部门都效仿研制这种革命性的新弹头,英国人也不例外,马上开始着手研制尖头弹。
然而,在0.303英寸步枪上使用尖头弹尚存在着两个问题:其一,0.303英寸弹的弹壳没有7.92mm毛瑟弹壳的容量大;其二,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后端闭锁枪机没有毛瑟式前端闭锁枪机那么坚固来承受发射时的高压。因此,即使新型尖弹头在李氏步枪上的初速能安全地提高到508m/s以上,但命中目标时所产生的流体静力学冲击的速度并不比毛瑟步枪高。英军研究人员有感于早年MkII弹的失败,因此他们对质量较轻的弹头也不太放心,觉得需要稍为增大一点质量,于是就研制出弹头质量为11.28g的MkVII尖头弹,并于1910年正式采用。
MkVII弹是一种全被甲尖头弹,初速为743m/s,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弹头壳里包裹的并非传统的单一铅心,而是铅/铝复合弹心——其弹尖部为铝质,占弹头全长的1/3,在铝弹尖后面才是铅制的柱形主弹心。这样的设计首先保证了弹头质量,即使在较远距离上仍存有足够的动能;其次是使弹头质心偏后,增加撞击目标后的不稳定性和翻滚性,自然就大幅地增加了它的杀伤能力。因此这种新型弹头的毁伤效果比原来的达姆弹或其他MkV弹等扩张性弹更厉害,但却完全不违反海牙公约——因为它是全被甲弹,进入肌体后没有扩张,它只是翻滚而已!于是,政客们与军队皆大欢喜。
但并非所有MkVII弹的弹尖都为铝质。西德尼·史密斯(Sidney Smith)——英国法医弹道学研究的先驱,他在调查1920年代埃及独立运动期间所发生的0.303英寸步枪造成的枪伤案例时发现,有一些弹头壳里面采用了木浆纸制的弹尖,因此去信给陆军部指出:一些弹药制造商在他们的枪弹中使用纸而不是铝;纸弹尖似乎能达到与铝弹尖相同的效果;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所有的枪弹都使用纸来代替铝岂不可以大大节约成本了吗?而陆军部则回复说他们已经知道了!在一战期间,由于铝材短缺而使用木浆纸代替铝,纸弹尖虽然比较便宜,但是在处理伤口时需要做更多的消毒程序,否则很容易被细菌感染。
有趣的是,MkVII弹的不稳定性反而使它在狩猎界名声极坏,因为它的侵彻能力降低了。不过这并不妨碍MkVII弹成为英军制式步/机枪弹。
1938年,英军又专门为维克斯机枪装备了MkVIII弹以提高机枪的有效射程。MkVIII弹采用阻力更小的船尾形弹头,而且发射药也增加了,使初速提高到777m/s,但膛压也提高到约280MPa,因此只能用作机枪弹,无法在李-恩菲尔德步枪上使用。
除了铝或纸弹尖的普通弹外,0.303英寸尖头弹还发展出许多特种弹药。继1915年研制出曳光弹、穿甲弹和燃烧弹后, 1916年又研制出高爆炸弹。无论0.303英寸圆头弹或尖头弹都研制了不少特种弹,最后一种燃烧弹是1942年被英军采用的B MkVII;最后一种曳光弹在1945年被采用,名为G MkVIII;最后一种穿甲弹也在1945年采用,称为W MkVIIZ。高爆弹由于装药量太少而效果不佳,在1933年后就没有再生产,由MkVI和MkVII的燃烧弹代替。1935年,英军开始在0.303英寸机枪上使用一种O MkI目标指示弹,这种弹的弹头被设计成撞击硬物后粉碎并形成烟雾,方便射手观察弹着点。不过这种指示弹的作用很快就被MkVI和MkVII燃烧弹代替。
0.303英寸突缘弹并不是理想的自动武器用枪弹,而且英国人也一直试图设计采用一种更先进的枪弹,但每一次进行类似的研究时却总是会被发生的一些大型战争所中断,因此英国人的新型枪弹研究工作甚至直到二战结束后的13年里仍然裹足不前。因此,0.303英寸步枪弹作为英国的标准军用枪弹服役超过了60年,直到1958年被L1A1 SLR步枪所使用的7.62mm北约标准弹所取代。
在李-恩菲尔德步枪和0.303英寸枪弹退役后,英国政府向其他国家或民间销售剩余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和MkVII弹,现在除了一些战乱地区,很少发现有0.303英寸步枪用于战斗用途,在西方国家,0.303英寸步枪和枪弹仍然用于狩猎或射击比赛,生产厂家也很多,不过产量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全文完)
0.303英寸步枪弹及5发装的弹夹
不同型号的0.303英寸步枪弹,上面的弹壳里装的是线状的科玳发射药,中间是3发实弹(两发尖头弹和一发空尖弹),最下面是装黑火药的弹壳
几种枪弹对比,从左到右分别为:577/.450马蒂尼-亨利软铅弹,0.303 MkII圆头弹,0.303 MkV空尖弹,0.303 Mk7尖头弹,7.92×57mm毛瑟圆头弹,8×50mmR奥地利-曼利夏圆头弹
达姆兵工厂生产的0.303英寸步枪弹的旧照片,照片中有空尖结构的枪弹,也有后来的尖头弹
加拿大产的0.303英寸步枪弹,从左至右:MkVII、MkVIIz、Mk7、Mk7z、G MkI曳光弹、G MkIIz曳光弹、G MkIIz曳光弹、G MkIVz短程曳光弹、W MkI穿甲弹、B MkVII燃烧弹、B MkVII燃烧弹
英国产的0.303英寸步枪弹,从左至右:MkVII、MkVIIz、Mk7、Mk7z、MkVIIIz、Mk8z、比赛弹(低阻流线形弹头)、比赛弹(低阻流线形弹头)、比赛弹(低阻流线形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