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中国第五代战斗机歼-20成功首飞起,其进展一直受到外界高度关注。近日,一组在网络上流转的照片和视频开始引起世界各国军事媒体新的兴趣。这些照片和视频显示,歼-20已经开始了空空导弹试验,而且试验中的飞机挂架和导弹显得分外抢眼。
抢眼的挂架和导弹
据英国《飞行国际》杂志报道,这些照片和视频中的是歼20的第二架编号为2002的原型机。应当说,这几组照片和视频还是比较全面的,从该机在地面滑跑到低空通场都有所反映。不过,这次媒体最关注的不是飞机本身的飞行性能,而是飞机上的某些部件。
据报道,第五代战斗机上一个与以往战斗机不同的部位就是导弹挂架。由于第五代战斗机的基本特征是隐身,因此都采用了导弹挂载内置设计,即将导弹内置于机身弹舱内,发射时才将导弹伸出机外。这个设计在第五代战斗机机身侧面弹舱中尤为明显重要,因此导弹挂架必须采用特殊设计。在现有成熟五代机中,美国F-22战斗机采用的设计为倾斜式挂架,即打开弹舱后将导弹斜伸出去。F-35战斗机采用的设计为联动挂架,也就是将弹舱舱门与挂架融合为一体。
而从图片和视频来看,歼-20的挂架设计却是将挂架设置在一个弧形支架上,发射时将弹舱舱门开启,弧形支架翻转,挂架暴露在弹舱外,弹舱门关闭;收起挂架时则以相反程序进行。据专家和国外军事媒体推测,这样的设计相比美国第五代战斗机挂架设计有以下几点好处:
最大最明显的好处是,发射导弹等武器时,舱门可以关闭,这样飞机的气动外形变化小,不会影响飞行品质。更关键的是,这避免了弹舱暴露在雷达波下,对提升隐身性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曾经有专家推测,1999年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在科索沃战争中击落F-117隐身战斗机,就是靠着该机打开内置弹舱时捕捉到了目标。有专家甚至称,投弹时打开弹舱是隐身飞机的“死穴”。
其他优点包括:挂架可长时间暴露在外,延长了导弹投放的待机时间;挂架会让导弹的导引头完全暴露在外,增大导引头的探测面,提高导弹精度;导弹尾焰对机身烧蚀小;便于地勤装卸导弹;弹舱利用率高等。不仅挂架,挂架上挂载的导弹同样引起了外媒的兴趣。据美国《商业内幕》、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新闻网等外媒报道,此次歼-20上挂载的是霹雳-10近距空对空导弹。
全新导弹是量身定制
美国《中国军事》网站的文章标题为《歼-20携带中国最新导弹亮相》,该文称:“中国正在测试的这种导弹的外形很独特,与俄国的K-74导弹完全不同,也与西方国家的几种导弹有明显区别。”
文章分析称:“此前曾有中国导弹研制厂商的导弹研发系谱图被流传到网上,该图和中国一些论文中都有提到2012年前后中国已经开始测试一种名为‘霹雳-10’的近距格斗导弹,但是该导弹的外型与新出现的导弹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尾翼和弹翼形状完全不同,导弹的尺寸也有区别。”据分析,这次露面的新型导弹可能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开发,而不是传统研制空空导弹的航空工业集团。从新导弹的外形来看,它的主要特点是直径超过了目前所有正在研制中的格斗导弹,并且拥有四片“倒梯形”尾翼。
值得注意的是,歼-20的武器舱门似乎是专门设计了一个缺口以便该导弹尺寸巨大的尾翼通过。此外,从图片上看,该导弹的长度也与歼-20飞机的侧面弹舱长度几乎一致。这说明这种导弹是专门为歼-20使用研制。
中国新型的歼-16战机的翼尖挂架的设计可以作为这一说法的旁证,在歼-16之前,中国歼-11系列战斗机的翼尖挂架为了使用翼展较大的PL-8导弹专门设计了一个梯形结构,与俄原装苏-27的翼尖挂架有很大区别。而歼-16取消了这个结构,说明它将携带一种翼展大大缩小的导弹。
而歼-20上新导弹的翼展比霹雳-8不遑多让,显然无法在歼-16的翼尖挂架上使用。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霹雳-10可能与这种新型导弹是并行发展的两个项目。这种新导弹可能就是传闻中的航天科工集团开发的霹雳-13导弹,此前这一型号曾在相关文件中被注意到。当时观察家一般认为它是一种使用冲压发动机的远程导弹。
从新导弹的设计上来看,它很可能是为第四代战斗机之间的空战设计的。
从目前的图片分析,霹雳-13导弹的长度约为3.0米,直径170毫米,翼展500毫米。这一数据要超过目前世界上现役所有格斗导弹,甚至接近于兼顾中程拦截的法国“米卡”导弹。
从其气动外形来看,它的采用边条翼设计,边条翼的形状和在弹体上的位置接近于俄R-77的弹翼,导弹尾部的气动舵面外型类似俄R-27导弹的倒梯形外型,尾部可能采用了推力矢量设计。
分析家认为,可以推断,该导弹有一个尺寸惊人的大型红外引导头,很可能是中国先前展示过的256*256单元的焦平面成像引导头,相比之下,美国AIM-9X导弹的引导头由于导弹体积直径限制,只有128*128单元。更多的成像单元意味着更高的灵敏度、更好的分辨率、更强的抗干扰性能。由于F-22为代表的典型第四代战斗机具备红外隐身特点,采用这种引导头的目标不言而喻。
此外,该导弹同时采用推力矢量和大型空气弹翼两种控制方式的原因在于现代空空格斗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很短,在飞行后半段推力矢量实际上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因为此时导弹是采用惯性飞行。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外型特殊、尺寸巨大的气动舵面可以让导弹在飞行后段也具有追踪高机动目标的能力。同时,在近距离内,同时使用大型气动舵面和推力矢量的情况下,加上大型化带来的更加强大的火箭发动机,可以让导弹可以做出远超过其他几种格斗导弹的高过载机动。
美国空军曾组织F-22之间进行同型机空战,发现的问题之一就是隐形机之间互相空战很可能会演变成近距离的格斗空战。中国显然也接受了这一理论,而目前我们看到的霹雳-13导弹很可能就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由于歼-20的发动机性能尚不能与F-22相媲美,因此配备一种更加先进的导弹多少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方式。
距离服役更近一步
对于这些照片和视频的曝光,众多外媒均认为这代表着歼-20已经开始了武器试验,是试飞的主要一步。而疑似霹雳-10导弹的亮相,更说明中国在空空导弹研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就连对中国持有严重偏见的某些外媒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工程师“会用一些聪明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已经摆在美国同行面前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这些照片和视频显示歼-20的试飞工作目前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但还不宜为眼下的成绩沾沾自喜。回顾历史,就会发现F-22的原型机YF-22在1990年9月29日试飞后,在当年11月和12月就进行了空空导弹的发射试飞。因此歼-20的试飞工作,与中国航空工业自身相比进步很大,但还未达到某些航空发达国家的水平。据多家外媒此前推测,歼-20不会早于2016年服役。因此,歼-20的发展还需要中国航空工业做出更多的努力。
(本报综合报道)
揭秘中国海军某炸礁队 为航母基地“一炮炸出个大码头”
4条30多米高的桩腿把一个长20米、宽12米的钢铁平台支在海里,上面布满了钻机、空气压缩机和各种机械。这就是正在青岛某国防工程现场施工的济南军区某海军工程指挥部炸礁队海钻203平台船。近日,记者乘坐快艇来到这里采访。虽已进入春季,但一阵海风吹过,透骨的寒意仍让人浑身打颤。看到这些脸庞黝黑透红的官兵,握着他们冰冷的双手,不由心生敬佩。
从我军某新型舰艇基地到首座航母军港,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到秦山核电站……建队29年来,炸礁队凭借创新提升实战能力,打开水下通道,累计钻礁进尺约33.4万米,相当于钻透37座珠穆朗玛峰;使用炸药1万余吨、雷管47万枚,炸礁251万方,让一个个军舰编队驰骋深蓝,让一艘艘万吨巨轮驶向大洋。
科学炸礁,屡创水下奇迹
一个小小炸礁队何以承担那么多军内外重点项目?走进炸礁队的施工点,桌上摆满仪器,墙上挂满图纸,仿佛走进一个科研机构。
秦山核电站三期取水口炸礁工程——在水深30多米、水流流速每秒5米的情况下,吸水口4条宽7米、深13米、长231米的沟槽,必须一次爆破成型。难度更大的是,爆破作业区距“核岛”只有20米,距电站泵房最近仅47厘米。要求震速必须小于2厘米/秒,否则将导致严重后果。
如此高难度的爆破工程,在国内没有先例。面对这块“烫手山芋”,炸礁队官兵没有退却,知难而上。时任队长张冬生数次北上,向中科院和长江科学院的爆破专家请教,请他们现场授课。很快,官兵们熟练掌握了所需的炸礁技术。经过反复实验,探索出20多种雷管在水下引爆的各种技术指标,最终选择采用先进的多段微差爆破技术。“轰!”天崩地裂的爆炸声响过后,海面上绽放出一朵硕大的水莲花,放置在“核岛”和泵房的4台高精度测震仪记录下1厘米/秒的震速,电站泵房毫发未损。在场的中外专家无不拍手叫好。
在国家重点工程、上海洋山港码头建设中,他们大胆实践,创造了年炸礁55万方和一次性起爆炸药60吨的全国纪录。近年来,这支炸礁队先后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8项、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奖4项,12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航母基地:一炮炸出大码头
使用炸药6000吨,炸掉3座平均海拔150米、总量2700多万方的山头……这是炸礁队官兵打的又一场硬仗。
2008年10月,炸礁队刚开赴我军首座航母基地就被赋予“开路先锋”的重任:迅速在群山与岛礁丛中炸出一个出运码头,为整个工程开辟通道。
满目群山叠嶂,礁石暗藏海底。要在其间开辟通途,任务之重可想而知。官兵们日夜激战在施工一线,科学定位钻孔、精确投放炸药,不仅5个月突击完成3个月的工程量,而且一次联排施爆就炸出一座140米长的成型码头,把“一炮炸出个大码头”的惊人战绩,镌刻在我军航母基地建设的恢宏画卷上。
1997年盛夏,三峡工程激战正酣。然而,距我国对外宣布大江截流仅剩3个月之时,一片3.5万方的礁石卡在了“咽喉”处,地方多家炸礁队望而却步。万分焦急的三峡工程总指挥部向部队紧急求援。火速赶来的炸礁队官兵,现场勘察了这段被专家称为“命脉工程”的航道疏浚整治工程后,倒吸了一口凉气。
据原队长牛德光回忆,仅长约270米、宽近100米的黄牛峡地段,就水流湍急、暗礁狰狞,1吨多重的钻机套管沉下去,直在水中打“漂”。两公里的距离,3条拖轮从早上8点一直拖到晚上11点才把炸礁平台船拖到施工点上。
当炸礁队官兵仅用一个多月就把这片江底暗礁夷为平地时,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负责人一一记下29名钢铁战士的名字,激动地说:“三峡将铭记炸礁兵的业绩,炸礁兵的名字将载入三峡建设的史册!”
炸礁不怕死,怕死不炸礁!
2005年5月,上海洋山深水港航道炸礁施工,由于乳化炸药在高水压条件下钝化拒爆,出现哑炮。不到半个篮球场的范围内,已经打孔60个,要在原先埋好的炸药附近错位打孔,实施诱爆,钻不好就可能触爆炸药。面对3吨巨型“水雷阵”,队员们没人退却,沉着镇静,钻孔、装药,成功引爆。
工程作业是一险,环境恶劣亦是一险。
2012年9月,福建古雷港施工时,只能靠抛锚固定的海钻204船遭遇台风,预报3天的台风一直刮了9天,但为了保证船只安全,9名队员抛却生死硬是在船上待了9天,写好了短信遗书以防不测。
“不知道炸药、雷管哪天会不稳定,也许台风恶浪随时会袭来……”曾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抢救5天才捡回一条命的原队长刘俊锋,病愈后谢绝了领导让他调离的好意,继续留下担任工程师。他说:“选择了炸礁兵,字典里就再没有‘怕死’二字。只要一声令下,我们会从容出发!”
李文清原是机关干事,炸礁队副队长邹维兴原是机关参谋,201船钻机班班长聂少雄原是大队司机……在炸礁队,有很多官兵都是被炸礁队这个先进集体所吸引,放弃原本“优越”的工作条件主动来到这里。
好一支“炸礁尖兵”,好一群“水下愚公”!
(据《科技日报》)
推荐访问: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