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研究

时间:2022-11-28 15:1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非现役文职人员是我国军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与现役军人不同,由于缺乏系统的体能训练,非现役文职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普遍不佳。以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为考察对象,以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调查并分析了导致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建立一套适合非现役文职人员的体育健身制度是目前提高他们身体健康指标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军队院校 非现役文职人员 健身活动 运动项目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8-0047-03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快速、高效地推进我国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有必要充分吸纳社会人才为军队建设服务。2005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在教学、科研等专业技术岗位可以聘用文职人员[1]。据此军队从

2006年开始从社会上聘用部分文职人员,实行契约化管理[2]。文职人员指聘用到军队编制岗位工作,履行同类岗位现役军官和文职干部职责的非现役人员。而对于取得规定资格和获得相应职务被聘用到军队院校教学岗位上的文职人员,可称之为非现役文职教员[3]。近年来,在教学岗位的基础上,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工作范围还扩大至后勤教学保障等岗位,而且军队院校中非现役文职人员的比例未来将会继续呈上升态势。

文职人员制度实施几年来,非现役文职人员为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对非现役文职人员的管理、培训和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相关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尚需时日。对于军队现役军官和文职干部,由于他们在入伍时经过了严格的筛选,自身身体素质较强,而且平时需要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能训练和达标考核,因此身体健康状况普遍令人满意。而非现役文职人员属于外聘人才,不适合采取统一的正规化体能训练,而且军队日常实施军事化管理,缺乏社会上的各种体育娱乐和休闲氛围,因此即使与地方技术人员相比,非现役文职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处于劣势。如何提高非现役文职人员的身体健康水平,使得他们更好地为军队建设服务,已经成为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思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选择非现役文职人员中的一个典型的群体,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对全军的9所军事院校中的部分非现役文职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了湖南省、江苏省以及湖北省境内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南京政治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军事经济学院等9所军事院校的部分非现役文职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介绍国内外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以及高校教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情况的相关文献资料80余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包含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时段、健身项目与形式、健身场所与健身消费等问题。问卷设计过程中进行了专家咨询,正式发放前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共发放问卷540份(每校60份),回收问卷495份,回收率91.67%。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获得有效问卷476份,有效率为96.16%。接受调查的非现役文职人员中女性明显居多,男性比例则相对较低。在476个有效调查对象中男性95人(19.96%)、女性381人(80.04%);30岁以下364人(76.47%)、30~35岁80人(16.81%)、35岁以上32人(6.72%)。

1.2.3实地调查法

利用开会、调研、会友、工作等各种机会,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南京政治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军事经济学院等9所军事院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谈,积累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1.2.4统计分析法

所有的有效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体育锻炼的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对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改善身体状况这一常识的认知程度较高,认为适当从事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占99.16%。但是他们对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进行保健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却非常低,非常了解的比例仅为5.04%,比较了解的比例为22.06%,了解一点的比例则高达46%,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26.9%。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心理以及促进人际交往者分别只有9.03%和10.92%,表明他们对体育的认知并不全面。这就说明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对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比较缺乏,是制约他们进行科学、有效锻炼身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获得体育锻炼知识途径的调查结果则显示,非现役文职人员获得体育锻炼知识最重要的渠道为书籍、报刊,比例为54%,其次为电视和网络媒体,比例为39.08%,通过观摩部队训练途径的比例为5.04%,选择其他途径的比例为1.26%,而从学校举办的健身讲座中获得锻炼知识的仅1人,比例几近于零。

2.2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

调查结果(如表1)显示: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对体育的认知是多元的,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是强身健体。非现役文职人员学历普遍较高,在读书期间接受了多年的体育教育,对体育健身功能的认识有较高的一致性。其次是为了休闲娱乐和调整心情,体育活动作为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非现役文职人员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还起到了调节身心的功用。由于非现役文职人员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工作压力大,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缓解压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统计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女性非现役文职人员中选择以塑造完美体型为目的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非现役文职人员,表明女性非现役文职人员爱美之心重于男性非现役文职人员,对身材的要求更高。

2.3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时段

锻炼时间和频率是衡量参加体育锻炼的规律性的主要标准之一。调查显示(如表2),男性非现役人员多选择在晚间进行体育锻炼,喜欢运动量较大的体育运动;女性非现役文职人员则相反,多选择于下午从事体育锻炼,喜欢相对静态、运动量较小的项目。从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来看,男性比女性也相对高一些。无论男女,非现役文职的有规律的健身活动状况都不容乐观。半数以上的非现役文职人员只是随意性地参与健身活动,并不能保证一定的锻炼时间和频率。

2.4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

调查结果显示(如表3),非现役文职人员喜欢参加的前6项运动项目依次为:健身操及舞蹈类、羽毛球、慢跑、游泳、乒乓球、篮球。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处于中、低等水平的偏多,而且在内容选择上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性别差异。女性非现役文职人员的选项较为集中,选择健身操及舞蹈类、羽毛球和慢跑这3个项目的占一半以上;而男性教师选择项目则宽一些,排前3位的依次是篮球、足球和羽毛球。男性明显偏好篮球、足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球类项目,而女性则偏好健身操、舞蹈类、羽毛球等项目,说明男性倾向于具有竞争性、对抗性的项目,而女性则倾向于较轻松随意、能够展示人体美的体育健身项目。调查还显示,非现役文职人员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时,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一般是自发性活动。

2.5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

由于受收入水平制约,非现役文职人员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仍然以免费公共场所(46.01%)、单位体育场地(37.82%)、住宅小区配套场地(32.35%)为主,总体上呈现就近、就简、求便的活动空间特征,选择经营性体育场馆的只占7.35%。由于高校体育设施比较齐全,健身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利用学校内的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是很自然的选择,而选择免费公共场所和住宅小区的场地则主要因为其便利性。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选择锻炼场所时也有所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体育场馆作为健身场所的比例相应下降。我们还发现,仍有10.71%的非现役文职人员选择在公路、街道边进行体育锻炼,从侧面反映了单位体育设施相对紧张,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

2.6体育消费情况

由于目前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工资收入并不高,因此体育消费层次仍然相对偏低,而且男女消费差异较明显,男性在体育消费上的资金投入力度更高。调查结果显示,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比例最大,为63.87%,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8.7%,而在2000元以下的占16.81%,另有少数人不愿意透露个人收入信息。以上数据说明,非现役文职人员收入水平总体而言不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问卷中可供选择的每月用于体育锻炼的资金投入范围包括:无、50元以下、50-100元和100元以上。统计结果显示,非现役文职人员每月体育消费水平在以上四个范围中的比例依次为:30.16%、22 .64%、23.86%和23.34%。经费用途依序为:购买体育服装、购买体育器材、订阅或购买体育图书杂志、健身消费以及购买体育比赛门票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非现役文职人员存在一定的体育消费意愿,但是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主要集中于休闲类的支出,专门用于体育健身的消费量非常低。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对体育健身的作用和必要性普遍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是他们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表现为认识和参与的不一致性。

(2)与现役军人不同,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主要是自发性的,比较松散和随意,而且重视程度不够,一旦与其它事务产生冲突,常常会放弃既有体育健身安排。

(3)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感兴趣的主要还是群众性体育项目,对军事体育热情有限,而且男性和女性在运动喜好上存在明显差异,男性非现役文职人员喜好竞技性球类项目,而女性非现役文职人员则倾向于休闲类塑身项目。

(4)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对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具有一定的热情,但是受收入水平制约比较明显。

3.2建议

短时期内,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工资收入不太可能有大幅度的增加[4],而且各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校教师群体的身体素质、体育知识水平、参与体育健身的兴趣等整体而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5-9]。因此,我们认为,寄望招聘的非现役文职人员的身体素质、运动兴趣有显著提升并不现实,更为直接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一套适合非现役文职人员的体育健身制度,具体举措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1)学校领导应加强对体育健身工作的领导,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各种资源,加强对非现役文职人员健身兴趣的培养,强化他们的健身意识,培养健身能力,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军队院校在加强对非现役文职人员的体育锻炼方法指导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开展一些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结合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年龄、性别、体质、兴趣等特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更具健身性和趣味性的项目,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健身欲望与需求。如针对男性和女性非现役文职人员之间的兴趣差异,可以在男性群体中定期组织足球、篮球等集体性竞技比赛,对女性人员安排一定量的瑜伽、游泳、健美操等训练课程,并且在时间安排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3)有必要尝试引导非现役文职人员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但同时要认识到,在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待遇近期内无法得到显著改善的情况下,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是一条可行之路。因此军队院校要适当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加大各类活动场馆的建设力度,积极修建方便、实用、小型多样的体育设施,配置各类健身器械,全面对非现役文职人员开放,进一步改善他们参加健身活动的硬件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健身场所中锻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R]. 2005.8.

[2]屈轶,张煜. 军队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建设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5): 95-96.

[3]徐蓓,翟从敏,宋晶,等. 浅谈非现役文职教员对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J]. 管理观察,2009,(33): 189-190.

[4]黄魏. 军队综合大学建立非现役文职教员制度的研究[D]. 湖南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5]詹崇将,张利. 浙江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15(4): 118-122.

[6]王志强,张育存,张旻,等. 高等学校教师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与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 1549-1551.

[7]赵睿. 高校教师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8): 1096-1098.

[8]李建华,冀彦霞. 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4): 22-24.

[9]李志荣,张春甫,周学荣. 江苏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 体育科学, 2005,25(2): 64-67.

作者简介:舒欣(1984-),女,湖南长沙,助教,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推荐访问:文职 军队 现状 院校 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