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顶级科学家详解汶川大地震

时间:2022-11-29 1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陈运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院士

◆陈 颙: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院士

◆史保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教授

1.汶川大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陈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美国地质调查局和日本气象厅测定的这次汶川地震震级分别为:8.0,7.8,7.9。按我国确定的震级8.0计,汶川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相当于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2.汶川大地震的物理过程如何?

陈颤:这次地震破裂从汶川附近开始,破裂带沿北东方向延伸。地震滑动从西南向东北传播,第100s时破裂的位置在北川附近,整个破裂持续时间为120s。地震造成的地下破裂长度约300~400km。震源破裂滑动量较大的区域有两处,这两处正是目前得知的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汶川和北川附近的地区。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在8~12km附近,地下震源处的最大滑动约小于9m。

汶川距北京1530km,地震面波传播所需时间约500s。北京地震台在地震发生约8min记录到了汶川地震产生地震面波的到达。汶川地震发生在14时28分,而北京高层建筑居民感受到的震动的时间则是14时36分。

3.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是否表明这一区域进入了一个地震活跃期了

陈颙:在地震学史上,一次如此巨大地震原地重复的例子极为罕见。一般来说,一个地方发生一次超大地震之后,将有一段百年以上的地震平静时段。

4.汶川大地震为什么从7.8级修订为8.O级?

陈运泰:汶川地震发生后,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中心给出的结果是“矩震级”7.8级。不久,将其修订为“矩震级”7.9级。我国地震台网用的是“面波震级”,速报结果为“面波震级”7.8级。地震后翌日,我们所做的“地震矩张量反演”得出的测定结果是,汶川地震的“矩震级”至少为7.9级,有可能高达8.3级。5天后修订为“面波震级”8.O级。

5.汶川大地震与唐山大地震相比哪一个更大?

陈运泰:与1976年27月

▲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唐山地震的3倍第一个报出汶川地震震级和震中的是美国,比我们早了约20分钟

▲一个地方发生一次超大地震后,将有一段百年以上的平静

▲地震波从汶川传到北京,用了8分钟28日唐山地震相比,汶川地震大得多。许多人都熟悉唐山地震最后确定的震级是7.8级。但那是“面波震级”。唐山地震的“矩震级”是7.6级。所以,无论是“面波震级”,还是“矩震级”,汶川地震都要比唐山地震大得多。汶川地震的“矩震级”(7.9级)要比唐山地震的“矩震级”(7.6级)大0.3级,这表明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比唐山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3倍!事实上,汶川地震的断层长度大约为300km,也是唐山地震断层长度(不足100km)的3倍多。

6.地震震级如何测定?

陈运泰:地震的震级是根据在地面上测到的地面振动的强烈程度来测量。测定震级有几个难点:第一,在地面上测到的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不仅仅是由地震的大小决定的,它还与地震波传播时所经过地方的性质大有关系。在不同的地层、沿不同的方位,地震波的速度都不一样,介质对地震波吸收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即使距离相同,在不同方位的地震仪记到的地震波动幅度,也会因传播地震波的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有些地震台建立在很坚硬的基岩上,而有些地震台别无选择,只好建立在松软的沉积层上。松软的沉积层对地震波有放大的作用。因此,确定震级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台站所处位置的土层和岩石条件。

第三,地震是地底下岩石突然的错动,这个错动是有方向性的。地震发生的时候,向东发出的地震波和向北发出的地震波,在幅度上本来就可能不一样。即辐射有所谓的“方向性”。在进行震级测量的时候,理应事先考虑到这些因素。

第四,地震学家在测量地震震级的时候,常不得不用不同的标度或尺度测量,因为并不是所有地震都可以用同一把“尺子”来量的,在某个震中距范围的地震,只能用某个震级标度来量,而在另一个震中距范围的地震,则只能用另一个震级标度来量。当然,用不同的“尺子”量同一个地震,结果理当相同。但由于存在所谓的“震级饱和”问题,也就是说即使地震再大,测出的震级到了最大时,并不会因地震大而增大,因此测出的结果常常也是不相同的。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大地震也有类似的问题。地震刚发生的时候,台湾当地的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级才7.3级,但是这个地震最后确认的是“矩震级”7.6级。即使是同一个台网,若采用不同的尺度,得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7.地震为什么难以预报?

陈运泰: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有如下3点:地球内部的“不可人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地球内部的“不可人性”是古希腊人的一种说法。我们在这里指的是人类目前还不能深入到处在高温高压状态的地球内部设置台站、安装观测仪器对震源直接进行观测。大地震是一种稀少的“非频发”事件,大地震的复发时间比人的寿命、比有现代仪器观测以来的时间长得多,限制了作为一门观测科学的地震学在对现象的观测和对经验规律的认知上的进展。地震是发生于极为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应该让大家知道,科学家在研讨地震能不能预测问题,有深刻的科学的内涵,不是简单地归之为“说地震不能预测,就是在宣传不可知论”等等就完事了。

8.国内外有的科学家认为地震不可预测,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陈运泰:他们说的是地震短临预测这个难题从科学上来说现在还没解决,这一点大体符合实情,但太绝对化了。许多专家都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现象”;因为在物理学中自组织临界现象具有内禀的不可预测性,所以他们便认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进一步,他们认为,既然地震预测很困难,甚至是不可预测的,那么就应当放弃它,不再去研究它,就应当转而只研究一些基础的科学问题、工程抗震问题。可是,多数人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现象,并不能说明地震就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现象!此外,他们从这一在科学上并未确立的观点出发,主张放弃它,不再去研究它也是欠妥的,严重脱离了社会的需求,我很难苟同。

地震预测的确是很困难的,正是因为困难,才需要有地震学家去

推荐访问:汶川 详解 科学家 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