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的5倍左右(2009年上升为6.7倍);从绝对总量上看,城市医院的投入是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投入总和的3倍之多,延续和加剧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两极分化的趋势。
5 辽宁与全国卫生资源平均量比分析根据对2010年《辽宁卫生统计年鉴》数据统计,辽宁省总人口4 260万,医院床位数:174 368,卫生总人员数:278 986,卫生技术人员数:221 875,医师数:92 033,护士师数:83 726,千人床位数:4.09,千人卫生总人员数:6.55,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5.32,千人医师数:2.16,千人护士师数:1.96。上述数据与全国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辽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高于全国平均总量约10个百分点,说明辽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充足,见表3。另从表3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2003—2009年的近7年间,辽宁省的医疗卫生资源,除了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环比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外,其余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均变化不大。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虽然辽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新增资源投入不多,比重不大,其增量对存量的“杠杆”和调节作用无法明显体现,因而结构不合理、配置不公平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别从人口、土地面积两个方面对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土地面积角度配置的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性低于从人口角度配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性,说明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的可及性略显不足。从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80%以上的医疗卫生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从财政补助收入的相对量和绝对量上看,城乡差距巨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性和不合理性严重。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不仅与辽宁城市人口多、交通发达、国内生产总值高、居民收入低的特点有关,而且与政府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主导责任的缺失有关。
2 建议
(1)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
在实施均衡发展战略中,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合理性,有效策略之一就是处理好总量、增量与存量的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辽宁近7年来卫生资源总量增幅均在1%左右,控制总量基本实现。但如何限制、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则有待进一步解决。推进辽宁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关键要在资源存量与增量的调整上下功夫,要坚持供给结构在投资结构的带动下,按照需求结构的要求,用投入适当比例的优良增量带动和改变较多的落后存量,并通过资源重组与整合,促进存量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流动中实现长线补短线,由供给过剩转为供求平衡,由利用效率低转为利用效率高。
(2)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逐步改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的格局
“十一五”以来,辽宁在落实国务院振兴东北战略中,率先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2011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大关,意味“量”的“加速度”扩张与释放,财政一般预算实现2 640.5亿元意味“质”的提高。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使政府可以有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增收富民已成为辽宁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大主题。在健康公平的前提下,政府应逐步提高和改善辽宁人民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水平,改变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在政策导向、投资比重、扶持力度、持续程度上重点向卫生资源贫困地区和基层倾斜,并在新增资源的初次分配和存量资源的再次分配中,坚定不移地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作为扶持的重点。财政投入要坚持能力与需求的统一,经济发展与福利改善的同步,经济社会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3)加快城乡统筹,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
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客观反映与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创造了连续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带来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新诉求,走普惠性与渐进式相结合的道路是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可行路径。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上把城乡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让城乡全体居民无论身份贵贱、地域差异、有无支付能力,都能病有所医,并享有同样待遇的医疗保障内容和水平,这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卫生资源配置公平的重大战略举措,也应是政府的庄严承诺和执政为民的职责体现。
(责任编辑:付示威 李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