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从上大学的时候起,就决心要从事位于学科前沿的脊柱外科专业。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了北医三院骨科,又在娄思权、党耕町教授的指导下攻读了博士学位。目前,刘晓光是骨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也是科里最年轻的主任医师。
技术与管理的完美结合
近年来,刘晓光主要从事脊柱退行性骨病、肿瘤、外伤、微创外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05年走上了医院的管理岗位。在负责医院医疗管理工作的同时,他还承担着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和北京大学“985青年基金”课题,参加了卫生部、教育部等多项重点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他擅长脊柱病变的穿刺活检和复杂手术治疗,首创并开展了经皮穿刺寰枢椎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脊柱肿瘤以及颈椎椎管内病变穿刺活检等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椎间盘病的射频治疗、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颈椎病的经皮镜下手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对疑难、重症病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套的治疗方法作为依靠,每一步都需要分析、探索和研究。刘晓光坚持向实践学习,向老教授请教,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凭着对自己专业的热爱,靠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断的努力,一步步地成长起来。他们开展的多项先进技术,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属首创。迄今,刘晓光已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参与编写和翻译专著5部。他的学术论文曾获得中华医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首届COA国际会议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刘晓光在专业领域担任着中华骨科学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秘书,中国医促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等重要职务。
刘晓光走上领导岗位后,主动和各级领导、临床科室的专家教授进行沟通。他说:“在我国骨科领域里,风险最大的是胸椎手术,脊柱肿瘤也是疑难手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成绩突出,三院骨科当选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把这个奖项授予了临床科室。而我作为其中重要的一员,感到非常荣幸。在我们这个先进集体里,大家都在努力,不进则退,一浪推一浪地往前走,学科带动着你就要往前发展。就因为有了这样的动力,有前辈的指导和团队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个人有一些付出,做一些牺牲也是应该的。”
1999年始,刘晓光作为业务骨干被派往国外,先后去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的几所知名的医疗机构参加技术培训,进行国际交流,在诊断、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在脊柱肿瘤、脊柱畸形、微创外科这些领域,接受了国际上最前沿的医学技术和新理念、新技术的培训,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同时他把国内正在研究、探索的新技术带到了国外,引起了国外同行专家的兴趣。
临危受命援助灾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8.O级大地震。5月13日凌晨,国家卫生部通知北京市卫生局紧急调集北京市9家大医院的53名医护人员,迅速组建起了卫生部首批北京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灾区一线,抢救、治疗那里的伤者和被困群众。国家首批医疗队的队长由北京市卫生局应急办公室副主任高星担任,副队长则由刘晓光以及北京市卫生宣传中心副主任马彦明担任。
刘晓光全面负责医疗救治、医护人员调配、伤情与救治统计分析、医疗药品、物资管理以及组织专家组会诊等工作。医疗队到达灾区后,迅速进驻了绵阳地区各医院开展工作,同时还在重灾区北川县设立了流动医疗点,深入到各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及救援活动。
震中虽然在汶川县,可是人员伤亡和房屋垮塌最严重的则是北川。只是一瞬间,地震就夺走了几万人的生命,致使几十万同胞受伤。
在飞往灾区的途中,刘晓光与其他队长及各家医院的分队长共同研究,快速建立了一套由指挥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医疗保障系统、物资保障系统、信息支持系统组成的工作体系,制定出了现场工作流程、信息沟通上报流程、卫生防疫流程、伤病员管理流程,确立了首诊抢救原则、专家组会诊原则、伦理原则、外出规定等制度。由于准备充分,组织架构合理,使医疗队到达灾区后就马上投入到了紧急的救援工作中。
国家医疗队联合绵阳市所属医院的工作任务,一是要尽快处理重症患者二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从废墟里解救出来的伤员。依照四川省卫生厅的安排,经与绵阳市政府沟通,医疗队迅速深入到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刘晓光按照当地伤员的病情和数量,将医疗队分成五个小分队,对口支援五个接洽危重伤员最多的医院,开展对危重伤员的救治工作。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誓言,也是医务工作者的最高信念。在灾情严重、工作环境危险、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如何完成国家交给的救援任务,体现“国家级”医疗队的技术含量和精神面貌,是对每个医疗队员的考验。
大地震刚刚过去,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灾民伤亡和建筑物损毁的情况极为严重,伤员和尸体不得不用卡车往外运送,现场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当地受灾后的医护人员精神上极度悲痛,体力上极度疲惫。而现场的情况又非常复杂,人员配备和物资供给的种类、数量,与伤病员的实际需求还不能够匹配,院子里、大厅里,到处都是伤员,各家医院人满为患。颅脑伤、肢体伤患者;轻、重伤患者都来不及区分,医疗和管理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
刘晓光凭借他医院管理的经验,带领医疗队快速、有效地帮助当地医院建立起了一套规范化的医疗秩序,建立了分诊制度,规范了查房制度,发挥医疗队的技术优势,将队员们分别插入到各科室与当地医务人员配合,由医疗队专家带领当地医护人员医治患者,并对他们进行快速培训。地震发生初期,在当地医疗机构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他带领医疗队的队员们下到村里和帐篷里逐一巡诊,尽可能地为灾民提供帮助,发放药品。并从专家中挑选知名教授组成了专家组,负责对治疗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在无水、无电、无通讯信号、余震不断的恶劣条件下,医疗队每到一处,就立即开展救治伤员的工作。在随后的工作中,刘队长冒着大楼可能垮塌的危险,顶着酷暑和暴雨,拖着疲惫的身体日夜奔波在绵阳市指挥部,成都指挥部、市内各家医院及擂鼓镇医疗站之间,协调、沟通、指导救治工作的开展。
中英医生共同谱写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赞歌
在灾难面前,对每一个医疗队员都是巨大的考验——是意志的考验,心智的考验,技术的考验,道德的考验,也是对人性的考验。按照医疗原则,重伤员要得到特殊的救治,轻伤员应得到快速的处理。可在那样一种特殊环境里,绵阳市各医院的建制已被全部打乱,各科室原有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病房管理、查房、护理、康复、院内感染等许多方面都跟不上救治患者的需要。从废墟里扒出来的伤员以及周围环境脏得一塌糊涂,这给医治伤员造
成了很大的困难。
根据这一情况,刘晓光及医疗队的专家们主张将病人分类、分流,进行有序的医治,并即刻给卫生部传了报告,说明重灾区已经接诊不了如此多的病人,应该尽快想办法分流患者,保证他们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震灾现场,每从废墟里抢救出一个人,都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冒着生命危险,或徒手,或利用各种挖掘设备,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得以完成。伤员被抬出后,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他们始终怀着这样的信念在努力: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尽量减少伤残率,保证伤员的存活率。
5月24日,由英国外交部派出的一支国际救援医疗分队,经成都赶赴绵阳,他们一行7人,由骨科、整形外科、急诊室医护人员组成,于5月25日到达绵阳市中心医院,与中国国家医疗队一起对灾区人民实施援助。
这一天,青川发生了6.4级地震,并伴有三次余震,绵阳地区震感强烈。手术室在大楼的第十一层,手术台和墙壁都在剧烈地晃动,而此时,医疗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工作在手术台上。几乎就在同时,又有三十多名伤员从三台县医院转来,这些伤员中,很多都急需手术治疗,中国国家医疗队、绵阳市中心医院以及英国医疗分队经过紧急磋商,决定全力合作,抢救危重患者。于是,四张手术台同时进行了骨盆骨折,脊柱骨折、四肢骨折及皮瓣转移手术。
手术从上午九点钟开始直到下午六点钟结束,九个小时中,共顺利实施手术八例。下午接受髋臼骨折切开复位术的一位患者病情复杂,骨折复位困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田耘、曾岩医生与英方医生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使手术顺利完成。
由于英方没有派出脊柱外科方面的医生,所有脊柱外科手术均由国家医疗救援队副队长刘晓光主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圣林医生及绵阳市中心医院赵兵主任共同完成。其中胸椎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仅用了一个小时,而且非常成功,这在通常情况下是难以做到的。其中的胸椎骨折后路骨折块复位法、椎弓根螺钉快速目视植入法都是当地手术的首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英方医生观摩了手术全过程,他们对中国医生娴熟的医疗技术赞叹不已。手术过程中,双方合作默契,工作愉快,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后来的工作中,中英双方医护人员互相尊重,密切合作,成绩突出,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出了中英两国较高的医疗应急水平和优秀的团队精神,为将来国际化协同救援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以高水平的医术和爱心尽医生天职
大灾之后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抢救生命和开展防疫工作。医疗队顶着酷暑,沿着山路深入到乡村巡诊,每到一处就需要五个多小时的时间,大家就在倒塌的废墟中,忍着尸体腐烂的恶臭味,冒着可能被感染疫病的危险,向群众发放卫生宣传材料,使他们能够掌握预防疾病的常识,加强灾后卫生防疫的意识。
连续作战消耗着队员们的体力,由于工作紧张,睡眠极度缺乏,深夜回到驻地时已经筋疲力尽,第二天还有繁重的救灾任务在等待他们去完成。在这个午夜他们发现,医疗队的帐篷里已经住进了四家受灾的群众。尽管深夜潮湿、寒冷,但医疗队员们没有惊扰入睡的群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露宿草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刘晓光四进灾情最重的北川县,探明情况,设站布点,在手术台上度过了他的42岁生日。在绵阳中心医院,医疗队发现了一例气性坏疽的疑似患儿,专家们决定,将病人和家属进行隔离,对手术室进行消毒。同时严格按照气性坏疽的诊治程序为患者进行病原生物学采样,做进一步的检查,结果证实诊断正确。由于处理及时,不但患儿很快得到了康复,而且在绵阳地区控制了这种病的继续感染和传播,没有出现第二例气性坏疽的患者。为此,刘晓光副队长还被请到成都去介绍经验。在这场救灾援助中,充分体现了北京医务工作者高超的医疗水平和高尚的职业责任感。
国家派出的首批北京抗震救灾医疗队,从开赴灾区的第一天起,无论工作多么紧张,刘晓光都坚持每天晚上开会,搜集、整理、分析当天的各种数据,部署第二天的工作任务,及时向国家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一线的情况。他们所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已经成为国家在决定后续医疗队人员派出,以及提供物资供给时的重要参考。截至5月26日22时,经首批北京医疗救援队诊治的患者达9466人次,其中危重患者1250例,完成疑难手术235台,出、转院病人1261人。得到了当地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特别是灾区群众的高度称赞。
许多队员体力严重透支,患上了感冒、咽喉炎、皮肤过敏等疾病,为保证队员的身体健康,卫生部决定让第一批队员返京休整。
经过了十六天的艰苦奋战和生死考验,卫生部首批北京抗震救灾医疗队顺利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他们的任务。队员们没有选择乘坐飞机,而是搭乘运送近百名伤员的列车,经历了32小时的车程,一路照顾伤员回到了北京。他们为灾区人民奉献了爱心、智慧、知识和力量。刘晓光副队长说,如果没有医疗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是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局面,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的,他由衷地感谢大家齐心协力所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