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标准(表2),得出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等级(表5)和演变趋势(图2)。
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演变趋势
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等级(表5)和演变趋势(图2)看,2000—2013年,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值大体介于0207~0687之间,演变趋势处于波动上升的态势,整体上由2000年的中度失调演变为2013年的中级协调。从阶段变化看,2000—2005年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比较低,均处于中度失调等级,说明这一阶段南宁市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所欠缺;2006—2008年,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协调发展度由0334增加到0591,协调等级相应地由轻度失调发展到勉强协调,说明这一阶段南宁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9—2013年,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协调发展度由2009年的0630增加到2013年的0683,其中,在2012年达到最高值0687,这五年间均处于中级协调状态,但未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所以实现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高水平协调发展还需付出更大努力。
五、结论与建议
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关系,维持两者有序的协调,将为南宁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整体上看,2000—2013年,南宁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处于不断优化的正向发展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由中度失调等级逐步发展到中级协调等级,但还没有达到良好协调的临界点07,说明协调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进一步提高的难度在加大。因此,南宁市在今后的城市化进程中,更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南宁市实际,要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构建低碳型产业集群。利用好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广东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建立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低碳型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整体素质。
第二,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价格机制、财税体制等方面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积极采用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清洁生产技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合理设计企业生产和产业布局,在企业内部使上游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产品的原材料,实现物质的循环通路;在企业之间,通过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使一企业的“排泄物”成为另一企业的“食物”,形成资源重复利用的产业共生组合,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第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交通、通讯、供水、供气、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和改善居民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条件,提高生活品质。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市资源,让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成为真正的市民。
第四,完善监管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管治。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加强政府调控,从排污治理、技术投入、财税政策等方面有效控制企业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环境立法和制度规范,提高执法和监管力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予以处罚。加强社会监督,设立投诉中心和举报电话,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各种污染环境行为。
第五,加强环保宣传,强化对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教育。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公众自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史小辉去年南宁GDP增103% 勤俭风“吹落”餐饮营业额[EB/OL]http://wwwnnnewsnet/news/201401/t20140127_623745html,2014-01-27
[2]宋永昌等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39
[3]杨俊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研究—以大连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9:3-4
[4]Pearce D,et al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New York:Harvester Wreathes,1990:215-289
[5]Grossman G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 353-377
[6]Atef AI-KharabshehRakad Ta’any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during Drought Periods at Southlordan[J]Joum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3(53): 619-630
[7]马世骏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1-9
[8]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4):136-143
[9]马传栋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生态经济,2000(10):6-10
[10]陈晓红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2):153-160
[11]卢虹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1-82
[12]楼旭述,黄海峰“九五—十五”期间珠三角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8(9):463
(责任编辑:陈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