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卫生检验》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具有较强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学科。本人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专业学时少,理论教学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等问题,对《食品卫生检验》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形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考核等几方面进行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食品卫生检验》;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54-02
《食品卫生检验》是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是营养学、公共卫生学、食品微生物学、现代仪器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学科。根据教育部“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贡献”的文件精神和我校加强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索及“宽口径、厚基础、教学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笔者对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一、改革课堂教学
1.因材施教,因教选材。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在进行食品卫生检验讲授时,选择21世纪规划教材。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参考其他各类相关参考书,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因教选材。如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对有关产品加工工艺相关知识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程讲授特别传统加工过程和工业化生产比较讲授在食品卫生控制方面知识讲授时,提前指定相关加工参考书目让学生进行讲授前的预习,以此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防控措施。
2.插入案例教学。食品卫生检验不仅是为讲授确保食品卫生与安全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最终的目标是学会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最大可能的减少或避免对消费者造成伤害。案例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学习目标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我们在讲授“兽药残留”时,为了不让学生死记硬背,加入媒体公开的瘦肉精中毒事件案例、以案例为中心进行,增加瘦肉精小词典、瘦肉精在我国畜牧业中的使用历史及问题的产生等,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极大提高。
3.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在进行每节内容讲授时,结合案例,提前给出问题;如在学习重金属污染小节时,结合世界最著名的水俣病案例,提出“什么是重金属?”“重金属有哪些?”“各自的理化特性是什么?”“如何污染食品?”“怎样伤害肌体?”“如何检测和判断?”“如何控制重金属污染食品?”讲授完成后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及利用网络查文献进行总结;分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汇报;最后教师作点评、总结。通过这种学习模式,促使学生转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角色互换式教学。为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内容简单章节教学时,采取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角色交换,即学生扮老师讲课,老师扮学生听课,以此给学生机会“寓学于教”。如在讲授“各类食品卫生”这一章节时,将全班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在本章节中自选内容(尽量不要重复),查找资料,共同讨论并备课,制作课件,上课时选代表为在座的老师和学生讲授选定食品内容的卫生问题和防控措施,在座老师和学生进行提问。每组讲授完成后,任课老师对该组学生讲授情况从内容的完整性、讲授过程的思路、适当的板书、课件制作的合理性等进行点评和课程内容补充。通过这种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5.研讨和辩论走进课堂,培养严谨学习态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在食品业的广泛使用和工业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加之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热议和讨论。如:“添加剂有益于食品安全还是有害于食品安全”、“农药有益于食品安全还是有害于食品安全”、“新技术的应用有益于食品安全还是有害于食品安全”等,这些观点都是目前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当学生面对这些既具现实意义又具争议性话题时,一方面求知欲更加强烈,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讲授时难免会造成顾此失彼。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广泛学习。积极尝试将研讨和辩论方式引入本门课程的教学课堂。在对课程模块内容讲授完成后,把上述热点和争议性问题组织开展专题研讨和辩论。在准备前,将学生分成正反两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明确自己的立场。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文献查阅、丰富自己的依据,完善自己的论据,更加明确自己的观点。辩论课上,由学生主动报名或组内推荐的形式推荐5名学生开展辩论,他们用丰富的理论和事实依据来论证自己坚持的观点,批驳对方的立场。整个辩论过程由任课教师担任辩论主持,并积极引导在座学生进行提问、参与提问和讨论。
6.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各种教学辅助手段。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等技术的发展,方便我们捕获和制作更好的图片、视频效果,更能按照自己的需求制作出高质量的flash。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合理运用这些教学辅助手段可帮我们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它可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减轻了教师上课的劳动强度,还可以将一些抽象、枯燥的课堂教学简单易懂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授农药残留定性检测时,就可以将从样品处理、设备的组装、分析步骤等抽象的过程真实地向学生进行展示,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加强作业练习与考核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在每个章节授课结束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例如“我国现在十多个部门设计到食品卫生监督监管,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频频曝光?为什么?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如何改进?”等,期望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作业,对应用所学食品卫生检验知识进行再补充。期末考核时,为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学生食品卫生检验的掌握情况,我们在考核方式上做了相应改进。一是丰富考核内容,增加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并在考核内容上采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轨考核。将原来的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由70%降到60%,实践性内容增加到40%。二是丰富了考核方式,采取了过程考核、交叉考核、自主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除了期末考核外,增加中期考核或平时考核或是就某个专题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之间交叉考核方式。多样灵活的考核方式使课程成绩的考核变得更全面客观,同时起到督促学生平时加强学习的作用。通过以上改革,学生在综合实验或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两年来,申请学校创新创业基金十余项。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第七批一类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黄启超(1973-),男,云南昭通人,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