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谈新时代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时间:2022-11-30 12:1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国外“义工”文化的冲击下,志愿组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式成立。随着雷锋精神和志愿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志愿服务领域便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规模不断扩大,志愿者人数不断增加。高校青年志愿者人数占我国总志愿者人数的一半以上。建设和完善志愿组织的方法之一便是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本文全面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新思想、新手段建设与完善新时代的志愿者激励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者 激励机制 建设 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52

1 前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其后我国各地志愿者协会逐步开始发展起来。经过接近20年的发展,我国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的壮大。在中国青年志愿者队伍中,占据绝大部分的是高校青年志愿者。虽然中国志愿者领域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有些人利用志愿者的公益性,单方面把志愿者当做免费劳动力使用,损害了志愿者的基本合法权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因此,如何将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如何利用新手段、新形式、新思想为志愿者营造出良好的激励氛围,保障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有秩序的、长期的开展,成为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者必须攻克的一个难关。

2 志愿者与激励机制概述

2.1 高校青年志愿者概论

志愿者通过自身无偿的付出来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同时又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以及心灵得到满足和升华。随着志愿精神的不断传播,作为中国中坚力量的热血青年,自然是冲到了志愿服务的最前线。然而由于中国大学生的数量过于庞大和分散,需要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其组织起来,并有序安排其进行志愿服务。高校青年志愿者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奉献的思想觉悟和较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保证志愿服务高质量的展开;同时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热血青年,具有很好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引领志愿服务走向新的领域。但是目前90后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自私倾向严重、流动性大、功利心强等不利因素,将会导致志愿服务活动难以长期维持下去,也将影响服务的质量。

2.2 激励机制定义

激励就是指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设计某种适当的志愿服务环境、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来引导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和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以实现协会和个人的共同目标。机制现在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1]。所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志愿者激励机制是指在各个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与自发组织的志愿者群体中,根据绝大部分志愿者的需要,制定符合其发展规律、合理化的行为规范标准和奖罚措施,来激发90后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激情,使其在能力上有所提升,心灵上有所满足。

2.3 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必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的研究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加以适当的激励,将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2]。”随着我国高校志愿者队伍规模的不断增大,志愿服务领域不断的扩大,我们发现激励机制对高校青年志愿者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的、适合的激励措施,能够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也能增加志愿者的信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从小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成长,思想觉悟高,热衷于报效祖国,献身公益事业中。适当的激励措施将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高资源利用率。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不可缺少的一环。

3 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经过接近20年的高速发展,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庞大起来。而且由我国各个高校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然而,我国青年志愿者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领域,还有许多地方与国外的义工组织有所差异,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3.1 工作定位不准确,无法了解志愿者真实需求

很多高校的共青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不了解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对志愿者身份定位不准确,导致无法了解志愿者的真实需求。学校原本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但很多时候开展的活动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广大志愿者考虑,缺少体现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志愿精神传承、专业技能培养等内容。这样的活动无法得到广大志愿者的认同和互动,导致志愿服务活动仅仅是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办活动而办活动。长此以往,广大高校志愿者参与活动而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提升和自我满足,致使志愿者流失率越来越严重,志愿服务质量也相应的越来越差,而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将会失去其光辉形象,严重影响其机能的发挥。

3.2 缺乏针对性,疏于专业指导

我国各个高校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的激励方式过于单一,激励方式与志愿者需求无法很好的匹配。在中国这个“含蓄”的社会中,激励的方式多以精神激励为主。然而,随着中国志愿领域不断地发展,志愿者逐渐的认识到,志愿服务并不是不求回报的奉献;而是在奉献的同时,自身的能力、满足感和相应的补助也将相应的得到提升和保障。不少高校在制定志愿者激励制度和实行的过程中不以学生为重点,不以志愿者喜欢的形式提供相应激励措施,疏于对志愿者心理或相关技能的指导,致使志愿者激情逐渐减少和志愿者大量流失,从而导致另一类怪圈——学校相关组织强制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失去了志愿最为宝贵的精神。

3.3 缺乏自主性,沦为“免费劳动力”代言人

高校也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如志愿者安全、活动影响力等,往往对校内的志愿者组织有许多的要求和限制。现在学校出现了一种恶性现象,即部分学生组织对志愿者的认识不够,将志愿者定位为“免费劳动力”;有任何体力活、凑人数的活动,首先想到的便是志愿者。所以许多志愿者组织沦为了校内“免费劳动力”群体的代言人,志愿者迫于学校各种压力不得不做各种苦力活,而真正的志愿服务活动却又被学校有所限制,无法正式的开展。另外,许多志愿者组织的内部管理越来越趋近中国官场制度,缺失了内部团结和气的氛围,失去了志愿者组织的自发而成的初衷。

3.4 立法落后,志愿者权利保障力度欠佳

在我国现阶段的司法工作中,还普遍的认为志愿者工作是个人的意志的表示,产生的任何结果都应由志愿者个人承担,处于立法滞后的状态。目前还尚未建立一套体系相对完善的志愿者权益保障法,仅仅只是由几个重点城市进行实验性探索——颁布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但地方性法规对志愿者保障体系的认定范围各有不同。然而在我国很多地方仅仅只有相关的志愿组织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较为分散,无法及时的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很多高校志愿者常常因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而选择不再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4 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途径思考

在国外“义工”文化的冲击下,志愿服务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起来。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新时代高校志愿者激励机制是我国社会的进步,也是对志愿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志愿活动的规范和志愿者的权益保障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平台。

4.1 利用“第五媒体”等新手段培养志愿者精神文化

在新时代的环境中,高校志愿者组织要充分利用“第五媒体”在校园的影响力,扩大志愿精神在校园里的覆盖面。作为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者我们必须积极响应中共“十八大”的号召,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这一利器,通过人人公共主页、微博、QQ群、手机报等“第五媒体”手段,充分展示当代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的良好风范以及其志愿精髓,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扩大高校志愿者在校园内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使志愿理念深入人心,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志愿大家庭中来,提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激情,实现自我价值。

4.2 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法律化

志愿者是通过自己无偿性的服务来回报社会以及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因此,国家和社会应对志愿者自身合法权益在立法和司法上给予志愿者全力的肯定和支持。合理的志愿者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及时的保障志愿者自身权利的行使,避免出现侵害志愿者权利的行为。政府与高校志愿者组织应避免出现将高校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的事情发生,并针对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遭到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等意外伤害,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司法规范。只有在志愿者自身的权益得到保障以及志愿者管理上规范化,才能消除高校志愿者的后顾之忧,提高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激情和质量。只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肯定,高校志愿者队伍才能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完善。

4.3 加强专业指导,使激励机制人性化

“没有哪一项事业仅仅依靠爱心、激情和崇高就能长久的支撑下去,也没有哪一个组织单凭理想与冲动或领导精英的个人魅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持久地运转和发展”[3]。因此,只有理解激励机制的原理,针对不同的志愿者实施与之相对应的激励方式,使激励机制灵活化,才能真正的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工作。

志愿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应综合考虑志愿者的各种因素,如专业技能、志愿意向、经济条件、身体条件等,把志愿者安排在一个能够快乐的实现他自身价值、人身理想的志愿岗位中。志愿服务开展时,应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并根据具体的服务岗位制定具体的培训,提高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并同时对志愿者心理进行相关了解和培训。志愿服务完成时,应根据志愿者的表现情况以及适应本组织的考核制度给予志愿者相应的评定,并扩大对志愿者的奖励力度、奖励方式等,给予志愿者最大的鼓励和肯定。

4.4 科学正确的实施激励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

斯纳金的强化理论指出,强化是对一种行为的结果做出肯定或否定,以决定或使人学会该行为是否可以重复[4]。激励机制并不仅仅对志愿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荣誉,也要给予不合格的志愿者一定的惩罚措施。只有将正激励和负激励相互结合起来,赏罚分明,正确引导志愿者,做志愿活动应讲究真心、无偿性,注重实际效果和效率,使高质量的志愿活动得以长期的存在,而不好的现状逐渐消退。所以,我国高校志愿者组织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实施激励机制,做到奖惩相结合使用,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高积极性的志愿者服务队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志愿精神。

5 结论

自从08年汶川地震和奥运会后,志愿者领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在4.20雅安地震以及现在高校青年志愿者普遍出现的问题,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工作者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加强志愿者管理体系,充分利用校园BBS、微博、人人网等“第五媒体”,努力弘扬志愿精神,加强志愿者的专业指导,构建志愿者权益保障体系,建设新时代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淑娟.完善高等院校维权机制的对策研究[J].工会博览,2011,(4).

[2]苏红.基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激励机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14):15-17.

[3]马青山.2010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激励机制探析[J].理论探析,2009.

[4]彭秀清.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

作者简介:林子皓(1991-),男,汉族,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志愿者相关研究,四川成都 610065

刘成家(通讯作者),讲师,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四川成都 610065

推荐访问:激励机制 浅谈 新时代 青年志愿者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