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出生
王明,原名陈绍(后改为陈绍禹),字露清。1904年5月23日(夏历四月九日)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县金家寨(今属金寨县)。
王明的祖籍是安徽泾县云岭村。他的五辈祖父为逃避战乱与灾荒,搬到金家寨。王明的祖父陈毓亭(又名陈亨锡)是教私塾的先生,兼做扎灯笼的手工工人。祖母姓曾。王明的父亲叫陈嘉渭,号聘之,字秉森,1877年8月19日生。幼年读过三年私塾,17岁到胡家店铁厂当学徒工。后在金家寨自做酱醋出卖,稍有积蓄,就与另外两家合资开办了一家小店,经营竹木,但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据孟庆树说:
在绍禹5岁时,为了减轻家庭生活的困难,父亲向他帮工的店老板借了一点钱,自己开了个小店。父亲从8岁到12岁在家放猪,12岁到15岁在糕米店做学徒,15岁到32岁做店员。现在他自己想试试看做小生意,以便维持家庭生活。他租了绅士汪朗斋的房子,开起竹木行和做香店来(店名叫:陈天庆麒),想学祖父的样子。这种竹木行是大家公认的“无本经营,靠天吃饭”的事……没有人买货时,就没有生意了。因此,生活还是很困难。……可是房东汪绅士嫌绍禹家来往的人太多,竹木遍地,把绍禹全家都赶走了。不得已又租了陈姓家的房子,绍禹从7岁到21岁完全离开家前,都住在这所房子里。
王明的弟弟甘宁回忆说:
家里是穷人,父亲做买卖,先卖酱醋,后与其他两家联合开了“陈农昌”号行店,经营竹木。住的房子是人家的,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垧,全靠小买卖为生,苏区时划为“城市贫民”成分。父亲1931年到霍邱县开顺街转运公司(离金寨三十多里),实际是开行店。两年后被保卫局捉回金家寨,关了三个月。释放后,行里生意清淡了,就做酱醋卖。同时,组织上让他组织赤色互济会、反帝大同盟,他任六安六区主席。这都是群众组织,任务是援助红军。群众把鞋子送到他那里,他再送给红军。国民党进占后(1934年),就转入秘密。曾组织群众节盐,并从白区买一部分,送给红军吃和洗伤口。1937年到武汉。后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安排,他与二姐到了新疆,曾任合作社经理。盛世才反共后被捕三个月,放回后林伯渠劝他到延安,他要回家,结果16天后被捕,关了两年,到解放前夕才出狱。1951年到北京,1957年5月10日去世,享年80岁,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王明的父母陈聘之和喻淑莲生有两子三女。长子即王明;次子陈绍炜(甘宁),曾在家乡、延安、西柏坡、北戴河、北京、天津等地学习、工作过,共产党员;长女陈醒民(陈先民),早年去世;次女陈觉民,共产党员,曾任县妇女委员会秘书;三女陈映民(王营),曾送给人家做童养媳,后与吕绍文结婚,两人都是共产党员。吕曾任红军营教导员,在长征中与二弟、三弟先后牺牲,唯一的孩子也在长征途中失去。陈映民随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革命根据地,任川陕省委常委、妇女部副部长,后又随西路军长征到甘肃,被马步芳捕去做苦工,国共合作后回到延安,全国解放后在重庆工作。
王明从五六岁开始上学,脑子很聪明。孟庆树说王明从5岁到15岁,十年内读了七年私塾,其间或因瘟疫或因无钱请教师而辍学。从8岁起,就参加家务劳动。如帮助父亲招待顾客,借钱典当。新年时,写些对子卖钱,补助家庭收入等。甘宁也回忆说:王明“很聪明,号称神童。6岁上学,8岁就开始写对联,个子矮够不着,站在凳子上写。大家以为童子写的对联能发财,都愿让他写”。
1919年夏,在地主晁三的接济下,15岁的王明到当时属于河南省固始县远东南区的志诚小学读书,这是所规模比较大的公立学校,有三百多名师生。校长李少樵是位开明人士,聘请了一些比较知名的教师来校执教,詹谷堂老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他教王明学习白话文,使王明的文字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王明也受到他的进步思想的影响,更加向往外部的世界。
1930年,结婚
1930年11月23日,王明与孟庆树在上海结婚了。
孟庆树,1911年12月2日(夏历十月十二日)生于安徽省寿县瓦埠镇孟家圩。祖父是有名的内科中医和中国同盟会会员。父亲孟宪洲,是本县很有名的外科中医。对她比较有影响的还有祖母的弟弟张之屏(号树侯),也是中国同盟会会员。1925年春,孟庆树在寿县安徽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国民党。1926年春至夏,在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6年秋进入设在武昌的安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在那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支部委员、女生队长。1927年初转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继续担任党支部委员、女生队分队长,参加过讨伐军阀夏斗寅的战斗。武汉政府反共后到张发奎部军医处做护士,并随该部到九江。因南昌起义已经失败,于是撤到上海,11月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曹仲彬在《王明的传奇婚恋》中说:
年方16岁的孟庆树,正值妙龄花季,且眉清目秀、身材窈窕、落落大方、风度翩翩,很自然地成为男学生们注目的对象。时年23岁的王明一见钟情,从此就把追逐目光投向比自己小七岁、充满青春活力的安徽老乡身上。虽然,孟庆树入学时王明已经赫赫有名,成为学校“无冕之王”,但孟庆树对他只是充满敬意和羡慕,并未产生爱恋之意。无奈小个子王明的身高并没有像他的地位那样显赫,没有能够扰动孟庆树的芳心。孟庆树也未把王明频频示爱放在心上,而是先于王明结交了一个男朋友。
曾担任过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室主任的徐志坚回忆说:
孟庆树原来的恋人叫丁景吉(又名丁晓、丁晓波、丁云波,安徽省宿县西五铺人),1926年冬相识在“安徽党务干部学校”。那时孟庆树只有15岁,为英俊厚道的丁景吉所吸引,很快就成为他的未婚妻。1927年,丁景吉也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但患肺结核住进了医院。他听说孟庆树经常跟陈绍禹在一起,不少人说他俩正在谈恋爱,开始时他也不相信,但不久他俩一齐来医院,看陈绍禹对孟庆树的那种毫不掩饰的亲热样子又不得不信,因此悲愤之极,不久就死了。那时,孟庆树还是很难过的样子。丁景吉的好友徐风笑对她说:丁景吉生病,你不该再跟别人谈恋爱!孟庆树仍是说,其实自己并没有答应陈绍禹什么。只是他的一帮朋友老是开玩笑,弄得好像真有那么回事儿似的。徐风笑说:“那么,现在丁景吉已经死了,你是不是准备答应他?”“不。”孟庆树的态度很坚决。徐风笑说:“对,不能答应他。我看这个人品质不好。”
谢怀丹回忆说:
王明追求孟庆树,开始时并不顺利,但王明态度很坚决,当时“孟不理他。他就经常给孟写情书。孟厌烦了,接到后就一把撕破,连看也不看。撕破的信丢在纸篓里,好事者拾起来,一片一片地拼好,然后贴在墙报上,供大家共赏。这种恶作剧,也没有挫折陈绍禹追求的决心”。
袁溥之也回忆说:
一九二八年中共“六大”之后,我同孟庆树住一间房,王明经常跑到我们房间里来。孟庆树起初不喜欢他。他个子矮小、外表的确配不上她,但他却死皮赖脸地缠着,有时甚至跪在孟庆树床前。有一次,孟庆树生气打了他,他还嘻(嬉)皮笑脸不以为耻。
由于王明紧追不舍,两人之间就逐渐有了感情,并确定了恋爱关系。1929年3月王明回国后,孟庆树继续留在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秋回国,被分配在上海沪东区委妇委会工作。孟庆树在《陈绍禹——王明传记与回忆》附录Ⅴ《孟庆树的简历》中说,她先在中央机要处工作,从这年冬开始在上海做职工运动,主要在东、西、南等区委和工会工作,曾任区委和工会的妇女部长、宣传部长。从1930年夏到冬,曾三次被捕。1930年冬到1931年冬任中共江苏省委妇女部长、中央巡视员等工作。
1930年7月30日,孟庆树被捕,关押在上海龙华看守所。恋人身陷囹圄,王明万分焦急,写了一首《三度七夕》的七绝:
天上当然织女好,
星间难怪牛郎痴。
真情岂受银河隔,
有限长空无限思。
孟庆树的二叔孟涵之,听说孟庆树被捕,特来上海,设法营救。他与王明一起于10月19日、26日、11月2日,三次到监狱探视。
11月22日,孟庆树出狱,第二天两人便宣布结婚。孟庆树回忆说:“23日,我和绍禹结婚,在一个小客栈里。不仅没有任何婚礼仪式,而且没有换洗的衣服,没有住处。24日,绍禹和我来到他和博古住的小面馆楼上亭子间里。三人很高兴地谈笑着。我觉得像回到‘家’里来了。但是,博古还盖着我的棉被,绍禹的一床棉被很破,而且小得可怜。我们又只好离开这个小屋,另找住处去。”一份题为《关于王明同志的几件历史事实》的材料说:小孟同王明结婚,我记得是在四马路云南路的一个小旅馆里,他们结婚后即去江苏省委工作了。
1974年,去世
王明在他死前的半年多时间里,身体状况已急剧恶化。尽管如此,他死到临头还念念不忘反对毛泽东,拼死挣扎也要与毛泽东斗争到底,下定了不“斗倒毛集团”就不“还故乡”的决心。
但是,天不遂人愿,1974年3月27日,王明终于因病在莫斯科去世,终年70岁。遗体埋葬于莫斯科近郊的新圣母公墓,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第二天,即3月28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刊登王明去世的消息,并登出王明的一幅照片和《追悼王明同志》的文章。这篇文章简述了王明的历史,称他为“国际共运的老战士,中国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是“苏联的老朋友,苏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和合作的积极捍卫者”,他的“形象将铭记苏联人民的心中”。
不久,苏联《远东问题》杂志刊登《悼念王明同志》的长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王明的一生。文章主要赞扬王明的历史功绩。与此同时,文章还赞扬王明同苏联的友好。另外,文章也不顾历史事实,赞扬王明反对毛泽东的言论。
这篇文章,表明了当时苏联对王明的态度。
1975年,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用俄文出版了王明的回忆录。1976年,日本将此书改名为《王明回想录》出版。1979年,莫斯科进步出版社出版了此书的中文版。
后来,莫斯科还出版了王明回忆录的英文版,以及法文、旁遮普文、西班牙文版,在布拉格、柏林、苏菲亚等地还出版了捷克文、德文、保加利亚文等版本。
1980年,我国现代史料编刊社将此书译为中文,改名《中共五十年》,内部出版发行。
2009年1月,中国香港哈耶出版社将此书更名为《王明回忆录》出版。
陆定一在回忆中说:“这本书从头至尾对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造谣,为他自己的罪恶狡辩。”胡乔木1985年、1986年在《关于历史问题决议的起草》的谈话中说:“王明后来在七十年代还出了一个很坏的小册子——《中共五十年》。这个小册子在国际上影响较大,在苏联印过,在越南也印过。在这个小册子中,王明说毛主席要毒死他,这是胡说八道。‘文革’那么残酷,毛主席也没有下过这种命令,‘文革’中很多事情是江青他们搞的,毛主席并不知道。”
但是,有的学者认为,此书的内容“并不是都是错误的,也有正确的部分”,例如信仰马列主义,拥护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斯大林;拥护和支持土地革命,创建苏区根据地和创造红军,以及毛泽东对红军的战略战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联蒋抗日在内的贡献方面是首屈一指的;对反右派斗争、三面红旗及其困难时期和对“文化大革命”有些批评是对的,认为毛泽东受封建的影响很深,独断专行,不民主,这种看法和批评也是对的。
此书出版后,王明夫人孟庆树和儿子王丹之将此书的全部稿费捐献给了苏联和平基金会。1980年8月13日,莫斯科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孟庆树和王丹之荣誉奖章。
王明死后,国内对他的批判仍然在继续。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王明 ‘左’倾错误造成的失败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极大损失,红军从三十万人减到三万人左右,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减到四万人左右”;“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在本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1982年,陆定一在《关于唐义贞烈士的回忆》中说:“王明是个阴谋家、野心家,是苏联当时的大国主义者用来控制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走狗。他依靠外国(苏联的大国主义者)势力,篡夺了中国党的领导四年之久(1931—1935)。他们当时结成一个集团,自称‘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国际路线’。王明路线统治中国党四年,排斥和杀害了许多同志,使中国革命几乎失败。”并说王明“死前当了赫鲁晓夫的反华特务”。
1983年9月5日,王明的夫人孟庆树因病去世于莫斯科,也葬于莫斯科新圣母公墓。2010年列宁诞辰140周年之际,俄罗斯共产党总书记久加诺夫签署了俄共中央授给王丹之“列宁140周年诞辰志庆”纪念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