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比较与综合: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2-11-30 19:1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只有在与其他各种文艺理论学说的比较中方能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当前的任务就是从学术上的多元并存、多极互补逐渐走向理论观念上的更新与超越,构建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理论观念的比较与综合,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观念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构建,其突破的结构性张力来自中国传统文论研究方法与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的比较、融通和综合。在研究路子上可以借鉴门罗所倡导的“中间道路”,并且把所有研究最终落实到具体方法的综合运用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综合;中间道路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6-0084-(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经过长期的论争、探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已经成为中国学者的共同目标和追求。目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已从过去的各种新观念、新思潮的探索、论争,转向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引下多元观念与研究模式的互补、综合,以及多种学科理论、方法相互渗透的发展态势。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实践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探索和竞争是任何一门学科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也必须在与其他各种文艺理论形态的比较中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众多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中国文艺理论逐渐突破了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单线发展的理论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多样发展、多层次渗透的研究态势。多元的线索在无序中运动碰撞,不断地剥落和分化,又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不断地归纳、调整、综合、创新。但多元并存不是目的,发展创新才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因此,当前的任务就是通过比较与综合,从学术上的多元并存、多极互补逐渐走向理论上的更新与超越。这是在新的世纪里,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文论,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我们说比较与综合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必由之路,有其历史缘由。正如谭好哲先生所分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人通过从西方引进现代资产阶级文论以颠覆传统文论体系;“五四”运动以后的60余年时间里,由于历史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逐渐占据了中国文艺学的主导地位,传统文论和欧美现代文论只能偶尔发出微弱的声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人企图以“复活”传统文论话语的名义或全盘移植现当代西方文论的手段,动摇或解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可以说,无论是在20世纪初期,还是二三十年代,抑或是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八十年代,中国现代文论几乎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都伴随着占据主导地位或试图占据主导地位的文艺观念和文论形态对其他文艺观念或形态的无情拒斥乃至断然否定与激烈批判,我优你劣、你死我活的思维心态和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始终笼罩与制约着20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研究。“此种状况致使文论研究充满了政治上的热情,凸显出思想上的力度和宣传上的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明显的缺憾,如多了几分学术上的独断与霸气,少了些科学上的冷静与宽容,多了几分画地为牢的界限意识,少了一种包容涵括的大家风范。检索与总结现代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成就便不难发现,我们不乏攻城拔寨的勇士,意气风发的名家,但缺少汇纳百川的鸿儒,博大精深的大师。许多现代文论名家的论著,今天读起来都不免给人思想褊狭、内容单薄之感”[1]4,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与比较综合意识的欠缺有重要关联。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是由于意识到固守单一的理论体系和批评话语解决不了文艺的真理性问题,认识到在文艺研究领域任何垄断话语解释权的企图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相互否定与冲突的发展历程之后,新时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始提倡比较与综合的发展新思路。其实,早在1984年,钱中文先生就对此问题做过阐述,他说:如何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文学现象,比较与综合看来是必由之路,这种宏观的研究方法的特点,在于把文学与其他艺术部门如音乐、绘画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至与其他种类的意识形态部门一起加以综合研究。[2]狄其骢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了“面向新的综合”、“走向综合一体化”的主张,他说:“目前文艺理论多元发展的关键,已不在量的增加和翻新,而在质的提高和落实,也就是说,不在分化而在综合,分化的深入需要综合,综合是分化的深入。”[3]今天,许多西方有识之士也积极倡导文艺学学科发展中的比较综合的研究路向,著名文论家托多洛夫就曾明确提出文学研究要走向比较与综合的主张,他在1985年与中国学者的学术交谈中讲道:“现在是综合使用各种方法的时代,新的方法已不占统治地位,各种旧的方法也并未被否定,原因是各种方法好的方面,都已被普遍接受,学校课堂上都介绍它们,并被文学研究者所使用。所以现代文学理论研究,从方法论观点看,正走向综合。不存在单一的方法,大家使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所以很难说哪种方法占主导地位。当然,所谓综合,并不是有这样一种专门的方法,而是在研究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综合是一个总的倾向。”[4]

以文学艺术为自己的专注的对象,以解决当代文艺问题为旨归,熟悉并借鉴各种文艺理论学说,全方位地综合、比较、取舍、创造,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赢得国际性瞩目的关键和前提。如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构建只是依据其他文艺理论学说的推进,其实就是在拾人牙慧,自然也不会受到世界的重视。正确的路子应该是对中外各种文论学说都持公平和无偏见的态度,以一种理性坦然的姿态,对其理论基础、哲学背景、体系建构、逻辑序列等一一予以梳理,即既明白它们各自的成功和独到之处,也了然其欠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科形态的最大特色,正如卢卡契所说,是“通过独立的研究必然可以掌握它甚至创造它”[5]5,如果认为构建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只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加以搜集和系统排列……那就完全是无稽之谈了。”[5]5因此,目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综合比较中不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比较和综合将极大地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继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理论空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文论除了其思想资料价值外,同时也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参照系,二者在互相论争、对比中求发展。没有这一参照系就没有外在的驱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比较与综合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研究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特征。我们所说的比较与综合,最关键的是理论观念的比较与综合,并经由这种比较与综合而实现观念上的创新。新时期以来,我们一般仅从方法论角度理解综合比较,这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比较与综合的目标取向是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新体系的创建,而新形态的理论体系创建的核心是观念系统的建立。方法是通往对象的阐释和主体观念创造的桥梁,只有从方法层面上升到观念层面,综合比较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理论体系和理论形态创新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艺研究领域爆发的方法论热潮为什么难以为继,在火爆了一阵子后便归于沉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只是为方法而方法,没有从方法运用的层面上升到观念创造的境界,因而虽用新潮时髦的术语和方法写了许多一时令人目炫的著述,但都是只开花不结果,并没有在观念上真正提出新见解,实现新开拓,因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构建方面没有拿出我们自己所认可的实绩,更遑论能够在国际文论舞台上令人称道的实绩了。有论者指出:就大处着眼,观念上的比较与综合可以在一种理论形态或理论学派的形成上显示出来。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很显然就是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某些观点与西方现代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学、美学等种种观念和方法相比较相综合的产物。就具体的体系性理论创造而言,一种理论框架可以在综合比较前人和他人成果、体系、构架的基础上建构而成。任何一位有成就的文艺理论家,其理论创造都不会完全出自己心,总是在综合比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成就自己,而且比较的理论学说越多,综合的面越广泛,其理论内容就越丰富,其体系就越科学越完备。[1]29

当然,比较与综合最终还应落实到具体方法的运用上。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方法论热潮中,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具体研究方法上也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研究和构建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学说不同,它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理论学说,它既具有形而上的性质,又与形而下的对象相联;它既属于精神现象,又渗透在大部分物质活动中。所以,今天我们谈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构建问题,其突破的结构性张力来自中国传统文论研究方法与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的比较、融通和综合。其一,要强化与中国传统文论研究方法的比较,吸取其有益的成分。提倡对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方法进行比较与综合,并不是要照搬和重新使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现实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古代文艺研究的一些观念、指导思想和原则已不能用来指导现代的、社会主义的文艺现象和文艺活动的研究。我们所关注的是传统方法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启示以及对传统方法的现代性转换。应以完整的生命意识去体验文艺的内在韵律以及对文艺作品中所体现的各种情感的感受,提升出相应的意义,进而将意义转化为哲理性、规律性的东西。其二,对当今西方文艺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比较。西方文艺理论研究多是由哲学家或作家或语言学家或心理学家进行的,有的是集作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于一身,能较广泛地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实验法、测验法等定量研究以及理性思辨和逻辑推演,并十分重视收集量化的资料。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则多是由专门的文艺理论工作者进行的,相对缺乏创作的实践经验和抽象思辨能力,多采用作品分析法和档案法——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如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体会、日记、自传等)。所以我们应持一种放眼世界的眼光,对西方先进的、科学的、实证实验的研究方法加以必要的综合比较,以补助我们的不足。笔者认为,美国学者门罗所主张的“综合的方法”尤其是他的经验描述的方法,应该更多地引起我们的重视。门罗力图把各种基本倾向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哲学调和、综合在一起,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将人的现实存在作为思考问题的独特视角和美学研究的切入点。在文艺研究上,门罗倡导自然主义,他认为“有活力的自然主义”应该走作为传统的二元论或唯心主义和其他极端方法之间的“中间道路”。[6]166所谓走“中间道路”,就是既不走西方传统文艺学、美学“自上而下”的道路,也不走西方现代文艺学、现代心理学美学“自下而上”的道路,而要走一条广义的实验美学的道路。这条道路运用的主要方法是经验描述的方法,是一种“永远是尝试性的和不带成见的方法”[6]6,即对事实进行不带任何先入之见的观察和体验,然后将这种个人的内省经验客观地、不偏不倚地“描述”出来。这种方法不排斥哲学思辨,但主要不是哲学思辨,并不受哲学思辨的控制,摈弃“仅仅作为一种知识而存在”[6]23的传统信条,从而使得文艺学、美学朝着具体的、经验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发展。这种方法承认心理学在研究文艺学、美学方面的作用,但不追求自然科学的准确度。这种方法论的变化,导致了文艺学、美学理论形态的巨大变革。总之,对于门罗所主张的“综合的方法”尤其是他的经验描述的方法,我们在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时应该加以积极的借鉴、吸收和综合。其三,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对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构建问题作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使新形态的构建得到切实的拓展和深化,实现新的突破。总之,要重视对其他各种方法的综合比较,既重精细的定量研究,又重宏观的定性研究;既强调客观的方法获得的资料,也不排斥自我观察和内省法获得的资料,这才是构建当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正确途径。

我们所说的综合,正如马龙潜先生所言:“既不同于那种把各种理论学说和观点平面地、不分主次地组合、排列,而见不出概念和范畴辩证运动过程的综合;也不同于那种离开历史和时代的规定,离开对现实生活实践所提出的具体问题的回答,而缺乏现实社会生活及其时代精神的支撑和统摄的综合”,而是要通过对以往和当今的各种理论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审视、辨识、转换和吸收,以从中提炼出能够借以回答所研究问题的理论观点。[7]我们提倡比较与综合,其实质是要弘扬“充分的人文精神”,要建立一种排斥绝对对立、否定绝对斗争的思维方式,一种走向宽容、综合、交流、融会、贯通、创造同时又包含了必要的非此即彼、具有价值判断的亦此亦彼的思维,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并存、多极互补的思维,正如钱中文先生所言:“这是从近百年来文学理论痛苦演变中凸现出来的一个思考”[8]。需要指出的是,综合比较不是无原则的兼收并蓄,不是无选择、无倾向、无理解的简单罗列、杂凑或折中调和,而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综合,最终目的是为了建构起符合时代需要、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新体系。20世纪80年代,有些人将西方文论的方法和观点直接照搬过来,生硬地套用到中国文艺实践上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那种以西方的或古代的文论话语来排斥、遮蔽甚至消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企图,则更背离了进行比较与综合的初衷,是必须引以为戒的。

[参考文献]

[1] 谭好哲,马龙潜.文艺学前沿理论综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2] 钱中文.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方法更新的迫切性[J].文学评论,1984(6):9-12.

[3] 狄其骢.文艺学问题[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48.

[4] 钱中文.法国文艺理论流派印象谈[J].文艺研究,1985(4):80-87.

[5] 卢卡契.审美特性:第1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石天曙,藤守尧,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7] 马龙潜.对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哲学基础的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1(2):89-92.

[8] 钱中文.再谈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J].文艺研究,1999(3):73-88.

[责任编辑:夏畅兰]

Comparison and Synthesis: the Only Road to Construct New Form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WANG Wei-hong,LU Zh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25, China)

Abstract: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demonstrates its superiority only in comparing with other various theories. The current task is making for theoretical rejuvenescence and transcendency from the state of academic pluralism, and constructing new contemporary form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ost essential thing is to synthesize and compare theoretical ideas, then achieve idealistic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The breakthrough constitutive tensity of constructing new contemporary form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comes from the comparison, fusion and synthesis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ies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We can choose the middle way in studies. And all studies finally should be fulfilled down to the synthetical utilization of the concrete methods.

Key words: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comparison; synthesis; the only road

推荐访问:文艺理论 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 构建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