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社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创新

时间:2022-11-30 20: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在结构意义上将社会理解为一种在矛盾运动作用下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有机的整体构成物。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关于社会结构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实践发展以及现实运动等诸多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使社会结构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新的内涵和形式,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需要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重大关系。

关键词:社会建设;社会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4-0116-05

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和分析社会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需要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内涵与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维观念和总体布局的实践上,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运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在人类认识和阐释“社会”的思想进程中,将“结构”这一概念纳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中并形成“社会结构”理论的做法在马克思之前或其同时代就有众多思想家开始尝试了。早在17世纪的社会历史理论中,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社会物理学”就是典型的社会机械论体系和自然主义的社会理论,这种理论将社会看作是人模仿自然用自己的技艺创造的类似于机器的一种庞大动物——“利维坦”。当然,这与16-18世纪世界自然科学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数学(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力学等领域有关。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自然科学取向的社会认识方式被后来的研究者所继承。例如,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和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等都曾依赖生物学来建构“社会结构”概念。孔德将社会看作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它与生物有机体有极大的相似性,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斯宾塞则进一步将社会理解为由“支持”、“分配”和“调节”三大系统而组成的一种结构。这些理论都直接反映了一种自然科学取向的社会认识方式,建构和描绘了一幅与当时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相一致的机械性的世界社会图景,霍布斯还被恩格斯称为“第一个现代唯物主义者(18世纪意义上的)”。但是,这些关于社会结构的认识和做法都还只是一种现象一功能层次的生物学取向,真正科学而系统的社会结构理论来自于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集中包含着以下三个层次的核心内容:

首先,社会是结构意义上的整体构成物,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不过,马克思更多的是通过“总体”、“总和”等概念来表示他对社会结构整体性的理解。一方面,社会是由一系列特定要素构成的总和,特别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马克思将具有结构整体性的社会进一步归结为人们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这里,马克思向我们呈现了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完整景象,使社会成为一个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次,作为整体构成物的社会,还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具有自我更新与发展能力的有机体。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时候,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以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为出发点阐释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不仅是一个具有严密的有机联系并充满辩证的发展运动的活的有机体,更是一个建立在人类实践和交往活动基础之上的一个整体的实践性范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实现了对传统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彻底扬弃和超越。正如列宁所认为的那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称之为的辩证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而这种方法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着重说明了社会是由包括人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要素的有机构成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不断发展着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在哲学层面上以实践为基础来辩证动态地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如何生成、运动、发展为一个系统整体并最终指向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论。

最后,社会结构是在矛盾运动的作用下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通过社会结构的变动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深刻道理。通过矛盾运动来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一大特质。马克思认为,社会结构的变迁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也就是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先前建立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会发生变动,“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结构在本质上是一个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关系

体,正是有这样的矛盾关系和矛盾运动的存在才使得社会结构不断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又为整个社会实现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无疑是对以往社会结构理论的扬弃和超越,这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武器。马克思的这种社会结构理论“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假设”,从而“使人有可能从记载(和从理想的观点来评价)社会现象进而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去分析社会现象”。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依然是我们今天认识社会本质并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指导。当前,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在继承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意义,使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创新

作为唯物史观重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一直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实践的发展呼吁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也需要随着实践的新发展和时代的新进步而不断获得其新的内涵与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中本来存在但一直未被重视或重视不够的领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外的社会领域重新突显出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重新思考和创新认识。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中,社会是一个由众多的方面、部分、层次和环节组成的整体。而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三位一体”只是从主要层面上来理解社会的,这个社会主要是指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内的整体社会。其实,在整体社会中,还存在着诸如社会管理、社会民生、社会事业等具体社会领域,这个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具体社会领域也是整体社会的重要组成元素和部分,在整体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作为整体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小社会”或“具体社会”获得了其应有的表述和地位,这有益于人们对于具体社会的特别关注和重视,更有助于整体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和谐进步。从根本上说,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出为标志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人们主观愿望或臆想的结果,而是在科学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这其中包含着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上的思维观念的创新和理论认识的发展,是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积极形式。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创新成果。从理论意义上讲,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层面上,社会建设问题的真正提出还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逐步展开联系在一起的,这正是实践发展催生理论创新而创新理论又进一步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积极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始终存在着一个总体布局的问题,而“布局问题,在工作安排上是一个战略部署问题,在理论上是一个结构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始终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为基础并对其不断进行新的探索,这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战略问题上,我们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发展:从“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总体布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总体布局,再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的“四位一体”式总体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上的每一次发展都标示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认识的深化,将社会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具有自我更新与发展能力的有机整体,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现实写照。而将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重视,更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发展与运用,符合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党在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要求必须像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一样去建设具体的社会以实现整体社会的和谐,这种要求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所强调的“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发展”这一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结构是一个由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矛盾体,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和运动使整个社会不断突破已有状态而实现新的发展。

我国社会建设问题的提出同社会结构的矛盾及其发展运动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性领域,经济发展要求社会其他各领域必须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发展。这一点,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所作的本质规定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那就是社会主义不仅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还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已经蕴含着社会建设的最初形态。而对社会建设的正式关注和重视则主要来源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的提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本质上看,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社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通过调节社会结构的矛盾运动而促进整体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更加明确地强调了作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具体社会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和精心建设,这既是促进社会结构矛盾运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为直接的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

实践发展以及现实运动等诸多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继承、发展和创新,使社会结构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形式,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

三、当前加快推进社会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社会建设”单列一章进行论述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这在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历程中还是首次。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的社会建设实践尚处于探索性的发展阶段。当前,加快推进我国社会建设事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首先,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树立正确的社会建设理念,为社会建设的实践工作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尽管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在政策制定和现实实践中也已开始高度重视社会建设问题。但是,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着对社会建设认识不深刻和不到位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树立正确的社会建设理念仍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前提性重要问题。只有在思想认识上对社会建设有一个准确把握和高度重视,我们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去自觉推进和科学实施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事业。当前,一些地区对社会建设的认识不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唯GDP论英雄的非科学的发展观念仍然存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和价值观念还不够深入,忽视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增强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建设意识和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加强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学习、宣传和普及,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掌握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明确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使我们的发展既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同时又符合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需要,而社会建设对此可以大有作为;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工作,可以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综合研究,为社会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其次,正确处理“四位一体”的关系,摆正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位置。一方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是一个整体,必须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四种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又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角色,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必须促进国民经济友好又快发展,政治建设是保障,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是动力,必须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建设应该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直接要求和现实途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要求和重要内容,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双重指归。

最后,正确处理社会建设中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既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又要兼顾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事业中,既有如何处理“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问题,也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自领域内如何协调与发展的问题。对于社会建设来说,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原则指导下,做到统筹兼顾。一方面,社会建设需要全面展开,既有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又有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既有社会组织的优化与重组,又有社会事业的强化与充实,既有社会价值的整合与提升,又有社会矛盾的预防与化解,等等。这每一个方面都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建设。另一方面,当前的社会建设又是有所重点的,那就是改善民生,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和瓶颈问题,也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在整个社会建设事业中具有关键作用和核心地位。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当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这六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直接关涉着社会建设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重点加以突出和推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3

[2]毛泽东选集[M]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28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4Gg,:人民出版社,1995102

[6]列宁选集[M],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8]列宁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

[9]列宁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10]李君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根据与理论意义[J],求是,2D06,(24)

[11]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12]江泽民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

责任编辑:王骏

推荐访问:社会 马克思主义 理论 结构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