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要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研究生科研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提高研究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关系到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中央多次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两课教学的文件,显示了中央对两课教学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一份《关于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上也曾做出重要批示: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培养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工夫,力争在几年内使公共理论课教学情况明显改善。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并把注意增强这两门思想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自然辩证法是人类思维方式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理性发展到科学时代的产物。如果说传统的自然哲学体现的是古希腊以来西方思辨的理性文化,自然辩证法则体现了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现代科学的理性文化。自然辩证法特有的科学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清除形形色色神秘主义与现代迷信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自觉地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高扬人的价值与科学价值的人文主义传统,其中科学与人文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关联人类的终极关怀,而且关联着人类的现实关怀,尤其具有浓厚的理性精神,堪称一种真正科学的人文主义,正像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定位它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自然辩证法特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我们清理各种以人文面目出现的玄学垃圾。弥合分裂了的科学与人文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早在自然辩证法从恩格斯头脑中的一种思想观念客观化为一个物质性文本时,当代哲学就已经在酝酿一个根本的转向。现代科学征服自然界就像我们的先民曾经驯养野生动物一样,整个自然界这头特大的猛兽在科学家有条不紊的驯服操作中变得越来越温顺、越来越容易驾驭。这里似乎再也没有哲学家夸夸其谈的任何余地了。拒斥形而上学开始走出科学的领域成为哲学的一种自觉思想和行为。形形色色的当代哲学几乎不约而同地栖身于语言之中寻求新的出路和发展,结果不是飘泊在“人文”队伍中继续夸夸其谈,就是沦落到“科学”行列中蜕变为一种普通专业。然而,恩格斯却仿佛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在对科学的发展表示欢欣鼓舞的同时依然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继续审视自然界,并且迫使兵临城下的现代科学为哲学留下一块地盘。尽管恩格斯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受到转向以后当代哲学的诸多非议与指责,然而当前人类思想文化的相对主义走势则开始显示出,这种根源于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自然辩证法蕴涵一种可以作为中流砥柱的当代价值。从它在当代的发展演变来看,自然辩证l法无疑堪称科学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楷模。
第一,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尚未完成的文本,蕴涵着科学时代人类所特有的睿智。它准确地勾画了科学时代自然哲学应当具备的基本框架,由于注重智慧与知识的内在关联,从而得以避免了极端的人文主义以虚妄的智慧贬损知识的蒙昧主义倾向,从而使得以哲学的面目出现的自然辩证法可能成为科学时代真正科学的哲学。自然辩证法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自然观与世界观,而且同时主要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它作为关于自然界的一种科学的哲学,不仅能够促进大量边缘学科与交叉科学的发展,而且可以推动着现代横断学科和统一科学的发展。它的那种建立在通晓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科学知识基础上的科学思维方式,可以给自然科学各门不同的学科以方法论方面的智慧启迪,而这无疑是作为一种哲学的自然辩证法之所以能够受到许多科学家欢迎的内在原因。
第二,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崇尚智慧的哲学,是以科学作为蓝本建构起来的,自觉与科学结盟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始终都是自然辩证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正像恩格斯所说“对我来说,事情不在于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随着自然科学关于自然界各个局部领域实验研究的不断扩展和相继独立,哲学只剩下了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这样的哲学倘若还要有所作为,它或者是走向科学和理性,或者是走向宗教与信仰,或者走向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自然辩证法虽然保留了哲学的世界观职能,然而这种世界观是按照科学的结论所建构起来的科学的世界观,它是建立在总结和概括全部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同科学时代相适应的世界观只能是这种科学的世界观,而与此同时这种作为世界观的辩证哲学也全然不同于传统的以经验为蓝本的世界观哲学了。
第三,自然辩证法辩证地综合了实在论传统中的哲学真理和根源于唯名论传统中的科学真理,妥善地解决了哲学中的绝对真理与科学中的相对真理的关系,从而既反对了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也避免了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它对于当代人类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恩格斯清醒地意识到了科学真理的暂时性与相对性,然而他也没有因此而贬低科学真理,而是借助干哲学真理去为它构筑绝对的基础:恩格斯把直觉的、感悟的、绝对的和虚无缥缈的哲学真理与逻辑的、语义的、相对的、然而却确实可靠的科学真理辩证地结合在一起,坚持和捍卫客观真理,不仅充分地体现了哲学家所特有的智慧,而且对于迷失在语言的世界中找不到北的当代哲学具有一种指南针的价值。
自然辩证法既然是一种科学时代的人类智慧,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必然要给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影响。恩格斯曾明确地指出科技对哲学观念的影响作用,“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耍改变自己的形式。”当代哲学中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曾积极致力于发展一种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僵硬的实证主义哲学立场和纯粹的认识论取向使他们的研究纲领不仅在理论上困难重重,而且尤其疏远了现实的人生。实证主义衰落后,以非理性为特征的人文主义哲学主导了世界观领域,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几乎成了科学的禁区。在某些极端的人文主义者看来,科学与理性不仅于人类无益,而且简直是一个残害人类的恶魔,只有宗教和神秘主义才能够为人类带来福音。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实践上是有害的,而且尤其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则更可怕。事实上,自然辩证法处处以它特有的科学精神深切地关注并内在地关联着人类的终极关怀。
自然辩证法不仅描绘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而且内在地蕴涵着科学的人生观。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的哲学,也内在地蕴涵一种科学的价值观。价值观从来都是众说纷纭、千奇百怪,而所谓科学的价值观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评估人与世界之间的各种价值关系,其中包括人与世界之间的认知价值关系。自然辩证法把人类的伦理道德带到
了科学的境界中。
然而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被弱化。这种情况所导致的一个事实便是:自然科学与技术门类的课程似乎始终与人文精神无缘。每个人似乎都在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更加贴近和关注现实,希望能够为大众层面所接受和认可。海德格尔对此曾不无悲观地说,随着科学的制度化、事功化和机构化特征的扩展与巩固,真正意义上的学者消失了,“这些学科产生的时代,是思成为‘哲学’,哲学成为科学而科学本身又变成学院及学术事业的时代。在如此理解哲学的过程中,科学产生了,思却消失了”。科研工作者顺理成章地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工人,如海德格尔所言“只有这样,他才能卓有成效地胜任他的工作:也只有俯首帖耳地追随时代的风尚,他才称得上明智,称得上有现实的眼光,有现实的头脑。昔日环抱他的学术活动应有的浪漫主义气氛,而今已经日渐稀薄。”然而。“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的两翼,走两种文化的融合之路,克服非此即彼的偏执心态,才是一种合理的价值选择。
二、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应该说是符合当前倡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教育发展大趋势的学科。由于”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根本的任务是,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提出的哲学问题,特别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以便丰富和发展哲学。这个任务是别的哲学分支学科无法完成的(因为不同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任务),更不是哲学以外的学科所能完成的。因此,自然辩证法学科如果放弃自身的根本任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又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做到将自然辩证法学科本质和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拓展结合起来。
第一,与绝大多数本科生有所不同的是,研究生属于国家培养的高层次的知识群体。因此学习的热情以及对于哲学知识重要性的认知度比起本科生来有相当程度的提升。这就为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良提供了一定的前提。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纯理论性课程毕竟不同于许多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这一问题上也应能够面对现实给此门课程以合理定位,换句话说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有边界的,而我们所能做或所需做的则是将这种边界尽可能拓展到最大,也就是说,应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欣赏哲学。
第二,应注意从科技知识中演绎出相应的哲学内涵注重科技与人文并举,众所周知科技哲学是扎根于科技的土壤之中并面向科技前沿的哲学理论,而理工科大学生又大都具有较强的科技背景,因此任课教师的重中之重便是如何帮助学生浩如烟海的科技知识中提炼出哲学精华。事实上通过自然辩证法的课程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在研究生心目中树立一种人文意识,或者说是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并重的意识,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可以为研究生科技水平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长久的支持与动力。不同于科学精神对逻辑与理性的崇尚,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类自身人性,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潜能(人类所可能达到的高度或境界)等问题,其目标是追寻人类最为久远,最为根本的利益与幸福,它可以促使个体不断进行从深层次的人格塑造到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全方位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从而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建构自己的理论大厦与发展空间。
走出科学史研究的困境。
第三,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在社会立足。但这不是由某一门或某两门课程所能完成的,因此,对于“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虽然是文理兼有,有很强的综合性,但在讲解中切忌全而空,应有所侧重,有所突出,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门课的任课教师都不是某一专门研究领域的专家,因此,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应侧重于自然科学,着重从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角度展开教学,同时,为了克服知识老化的问题,必须不断地涉猎自然科学前沿的进展,不求全通,但必须做到对某一领域的熟知与自我理解,这样我们才可能用专业化并且丰富、生动的语言去完成教学。
结合工科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为基点,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为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也作了大量工作。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制作“自然辩证法”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手段的变革,适应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社会需要,也适应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通过穿插与相关课节有关的录像等教学片,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对信息量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政治理论课教学摆脱了以往过多说教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如讲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时候,结合教学给学生播放《时间机器》和《宇宙与人》等反映自然科学最新发展的科教片,使学生从比较直观的层面上对整个自然界、对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可以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提高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效,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在课下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规定必须完成的教学环节以及必读文献等有所了解,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增强主动性和在课后进行复习。
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参观考察或社会调查都是不错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学中多采用“提问模式”、“点评模式”、“讨论模式”、“演讲模式”、“辩论模式”、“信箱模式”等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的参与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当代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明白在世界科技中心转移中,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学技术之中,潜心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需求。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工作者自己的事情,在科学的背后融汇了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期望,学生肩负的使命是实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形成经常自觉审视自己的理论思维模式的习惯,保持头脑的清醒,从而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思想素质。任何人的思维模式别人是不能强加的,终极的信念的东西,只能靠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就《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来说,学生最需要了解的就是他们的理论思维模式。设法通过讨论使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模式暴露出来,由此产生要求接受训练,积极参与探索的强烈愿望。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本文作了一些初步探讨。希望有助于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发展,并对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